频上热搜、全民追捧,这个90后,他配得上…

百家 作者:新东方 2020-07-23 14:28:09


女同事说:

大家好呀~现在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万恶的推荐流!!!),所以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新东方的文章,请将新东方公号设为星标,并尽量在每一次阅读后多评论,多转发,多点“在看”哦~这样我们的每次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爱你们~


文章来源:乌鸦电影(ID:crowmovie)

作者:乌鸦电影


1952年,西南地区。


这天,一名22岁的青年正参加西南地区运动会。


在此之前,这名青年已经连续几次获得游泳冠军。他知道,只要在运动会上获得前三名,就能入选国家队。


他的心里有个小目标:当一名专业运动员。


但是结果出来,目标却和现实差一步:第四名。


空军从西南农学院800多学生中选拔飞行员,经过严格的体检,只有8个人合格,这位年轻人名列其中。


年轻人很高兴,参加完建军节的晚会,第二天就准备到空校去报到,正式受训。


时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家需要年轻人奔赴前线,为国出力。

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但很快,前线传来局势缓和的消息,加上全国当时只有20多万大学生,资源宝贵,不能轻易浪费…


空军司令部下令:选拔出来的大学生,一律退回…

袁隆平大学毕业证


想当运动员,没成; 


想当飞行员,没辙…


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老老实实在专业里钻研吧。


许多年后,踌躇满志的青年,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成就巨大,总有记者会提起他青年时的那段往事,他却只是笑笑…


他没有开成飞机,也没有创造奥运记录,但凭借自身学识,喂饱了全国甚至全球几亿人。


他叫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能当飞行员和运动员的人不少,但有些事,似乎只能由他来完成。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时代我》,记录了这位勤勉一生的科学家,在教科书和各类访问之外,普通的日常。


/01/

现在


湖南,长沙。


看上去,九十岁的袁隆平,生活和一般退休老人没什么不一样。


每天起床之后,他会在自家的阳台上,稍微活动一下筋骨。


吃饭时,因为保姆没有做自己想吃的豌豆,会有点小脾气:我不想吃荷兰豆,就想吃豌豆…


得知又有人要来自家拜访,小声嘀咕:天天有人来…


每天晚上八点,雷打不动,必须约上麻将搭子打麻将。


他说:打麻将能练脑,对老年人好啊!


但镜头一转,这位已经迈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又和同龄人很不一样…


在台上作报告,30分钟,一气呵成,结束也不忘说: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专家请他出远门到广州参加会议,明明可以推辞,却答应:放心吧,我身体好的话,一定到场;


作完报告已经有点疲倦,听到有中学生等着合影,又强打着精神站起来…


看着农学院的大学生毕业,一边替孩子们高兴,一边笑着和学生们合影…合完影,愣是吸了四十分钟的氧,才回过神来…


他想得很简单:累点无所谓,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旁人怕他累,扶着他走,他满脸写着不乐意:你别扶我…


参加会议、接见专家,从来就不是走个过场…


仔细听完对方发言后,认真说出自己的建议和顾虑:


XX水稻不适合在你们那里种植啊,你们那里纬度不适合;


这篇学术理论是有可取之处,但是评价过高了,还可以继续打磨,多采集数据…


再过两天,袁隆平将要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和国家总理会面。


他打算借这个机会,向国家提出,设立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建议。


从湖南到海南,又是一顿奔波劳碌…


助手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要不,我们交给总理手下的人,要不然您太辛苦了…


袁隆平摇摇头:亲自交好一些。


但是,一到了海南,袁隆平就因为头晕,进了医院…


助手无奈:从前身体太好了,现在就是不肯接受落差啊…


但是,休息了一下,袁老就坚持出了院…什么高血压、心脏病,在粮食安全这件头等大事面前,都可以往后放放。


/02/

以前


1930年9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


当天,一个出生证上登记名为袁小孩的婴儿,呱呱坠地。


因为是隆字辈,又出生在北平,按照时兴的改名方法,父母给这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取名为袁隆平。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时局动荡,战争的紧张气氛蔓延,百姓生活一言难尽…


从小学到高中,袁隆平都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北京、湖北、湖南、重庆、天津…

少年时期袁隆平(左)


虽然漂着,但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袁隆平,在教育上到底是没吃什么亏。


小时候,妈妈常用中英双语,给孩子们作启蒙教育。


每当他提出疑问时,当没有标准答案时,袁妈妈总是不作声,笑着问他:二毛(袁隆平小名),你自己觉得呢?或者,你试着自己找出答案?


慢慢地,袁家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了跳出圈子,用新颖的思维和路径,寻找方法。

袁隆平与母亲及哥哥合影


许多年后,当国际权威的科学家,早已对杂交水稻这一理念,宣判“死刑”时,袁隆平没有信邪:观察、实验 、收集数据、因地制宜、搜寻样本…


他明白:尊重事实固然重要,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果不去尝试就把路封死,那才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他始终记得,小时候提出问题时,妈妈的话:你自己认为呢?或许,你自己试着找出答案呢?


6岁那年的秋天,一家大小到汉口郊区的一家果园郊游。


在那里,袁隆平第一次见到了粮食的生长地:西红柿、葡萄、玉米、桃子、稻田…


那些书写命运的决定性瞬间,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常时刻里。从那个初秋的午后开始,袁隆平和农业的不解之缘,就那样开始了…


1949年,19岁的袁隆平,考入了西南农学院(现为西南大学)的农学系农作物专业。


大学毕业时,袁隆平毕业鉴定上写着八字评价: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他常常约着朋友去游泳、去玩耍,过得逍遥自在。


袁隆平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谁不爱自由呢?


但这种无忧无虑式的自由,被突如其来的噩梦,中断了…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来。为了填饱肚子,他常常把饭蒸两次,让米粒膨胀得特别大,好让身体多撑一会儿…


那时,从来不吃肥肉的他,做梦都在吃扣肉;


游泳、运动也中断了…


外出学习时,他亲眼看见了5个饿殍,倒在田里、路边、桥底下…满目望去,人们面黄肌瘦、说话有气无力…


在今天看来,“饿死人”这三个字,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句玩笑话…


但在那段时期,却是全国人民,真实存在的劫难…那几年,几粒米,就等同于一条命。


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的袁隆平,从此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吃饱饭。

早期研究阶段,袁隆平(左三)在田间为农民讲课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这株水稻试种,不断试验,推论出:这是天然杂交水稻…


几经波折,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


至此,袁隆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多粮食少的问题,也给世界粮食产业带去好消息。


在“吃饱饭”已经不再是难题的今天,我们总能在网上看到袁隆平的表情包:(都怪我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有记者拿去给他看,他看完笑了笑,又认真地说:你们年轻,不知道没饭吃,有多惨啊…


他始终不敢忘记,被饥荒恐惧支配的那些年…


那块灾荒频发的苦痛记忆,和他小时候去果园的美好回忆交织,驱使着他不断探索,前方的路。


/03/

以后


7月13日,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在相关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8.9%…


在网上,前几条高赞的留言,都是同样的内容:感谢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吃饱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老的付出,早已经让全国甚至全球大部分人类,免于挨饿。


但他却很“贪心”: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就像贪财的人一样,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记者问他:你是害怕饥荒的历史重演吗?


他轻声但底气十足:不可能了…


他极度抗拒“退休”二字:我不会退休的,退休干什么?我又不是动不了了…

袁隆平在接受采访中


手下的博士生闷头在电脑前搞研究,他心急如焚:书本和电脑是重要,但是电脑里长不出粮食,要想出活儿,就给我下地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看上去云淡风轻的八个字,却能勾画出袁老这一生,对粮食、对农业、对科学的付出与热爱,赤诚与初心…


2015年,袁隆平在一篇《妈妈,稻子熟了》的文章中写道:在千百次的失败中,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2019年,他站在新型水稻试验田前,微风轻抚麦田,即将丰收的稻田,像波浪一般舞动…


回首来时路,袁老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带着独特又深刻的印记。



THE END


▼ 还有好看的 ▼


26岁没了双脚,4次挑战珠峰失败,43载坚持,69岁终圆人生梦

陶勇:过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好人

71天,4139公里!单亲奶爸带4岁女儿骑行西藏,700多万人羡慕哭了


文章来源:乌鸦电影(ID:crowmovie)


“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