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破产:舔狗28年,一无所有

百家 作者:乌鸦校尉 2020-12-09 22:15:08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刚买辆车,厂商就倒闭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触霉头的事情。


但华晨宝马的车主们恰恰是少数。


11月30日,深陷债务危机的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宣布破产重整(不包括合资品牌),震动了汽车行业和车友圈。 


作为华晨旗下最重要的产品车型,华晨宝马车主们的第一反应却是——终于不用抠车标了!




一直以来,“华晨宝马”虽然也是宝马,但“华晨”二字总免不了遭遇抠标辣手。



其他汽车要改装,内饰、音响、保险杠、排气管、尾翼、大灯,不花个大几万总感觉提升不了逼格。


华晨宝马就不一样了,一根鱼线、一个热风枪,几分钟,只要扣掉碍眼的“华晨”,分分钟感觉起步更快了、爬坡更有力了,一脚油门200码,不费劲!


车主们都调侃,扣掉一个字,至少升值五万。



玩味的是,还有不少人是从语言学和字体设计上,非常严肃地看待“抠标”这件事情,把扣车标和低俗的虚荣区分开。


 

无论如何,宝马可以漏油,但“华晨”必须抠掉!!



所以,在虎扑车友圈里 ,奔驰套圈改迈巴赫、华晨宝马抠掉华晨、众泰变装保时捷已然成为了装逼界的三大显学。从北上广一线到五六七八线,不同消费层次车友们在这个梦想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看到此情此景,隔壁的“北京奔驰”,默默把“北京”和“奔驰"连在了一起。



但是,乌鸦还是要说句公道话,被拿来与“山寨之王”众泰比,总是被抠标的“华晨”还是有点委屈的。


华晨集团旗下拥有华晨中国、申华控股、金杯汽车和新晨动力 4 家上市公司,其中华晨中国更是承载了华晨中华、金杯、华颂三大自主品牌及雷诺、宝马两大外资品牌的整车生产、研发业务,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那些不了解华晨的人,把华晨看做连累宝马逼格的累赘,才会出现“抠标”现象的泛滥。只有懂得华晨当年辉煌的人,才会真正感叹一句:


好好一副牌打成这样,这干的叫什么事嘛!


1


华晨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1992年10月9日,华晨中国汽车作为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上市,媒体给了顶大帽子——“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


推动这一切的是一个关键人物——仰融



在仰融横跨政商的关系运作下,注册地在百慕大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了沈阳金杯客车共计51%的股份,而注册主体是一家为上市专门成立的非营利机构——“中国教育基金会”


为什么仰融能完成这样一连串复杂的操作,主要还是时势造英雄


早年间,仰融在越南打过仗,西南财经读过博,证券市场摸过鱼,南下香港创过业,还与大陆信托机构有一些合作,周身都环绕着一股神秘的光环。


当时,美国对华制裁凶狠,中国国企改革融资困难,雄心勃勃的仰融萌发了一个今天还有很多人认同的天真想法:


只要让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把两国利益捆绑在一起,中国外交不就打开局面了吗?



恰好,当时沈阳金杯汽车厂打算引入丰田的第四代海狮面包车,但缺乏资金,所以经人引荐,与仰融一拍即合,双方成立新的金杯客车厂。



当时中国也需要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于是从国资委到中央一路绿灯,发文授权仰融:托!管!经!营!沈阳金杯这笔国有资产,才有了华晨中国汽车代表中国国企在纽交所的上市。


正当仰融放眼其他大型国企,准备将“金杯模式”推而广之,“帮助中国大型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时,却发现自己不可能只玩资本游戏了。


原来,上市融资来的7200万美元还没解决沈阳金杯客车厂的问题,原老总赵希有便突然下台,企业内部大乱。


华晨中国汽车也被美国人怀疑就是一个空壳子,因此股价不断下跌,甚至有被控诈骗,赔个精光的危险。


同时间,国内监管层也发觉仰融这套内含的国有资产流失危险,仰融不得不终止资本大梦。


1995年,仰融只好挂帅董事长,带着一帮不懂汽车的人硬着头皮开始了对沈阳金杯客车的改革管理,比如淘汰人员老化、素质低下的职工队伍。



幸好,引入丰田技术的金杯海狮,让外行人仰融坐稳了汽车大佬位置


当时中国市场流行一汽“小解放”低端面包车,车型好、便宜省油,是国内公司单位采购首选。



在丰田全面的指导与技术支持下,金杯客车在丰田第三代海狮车的基础上修修改改,推出了新型金杯海狮SY6480,外观和性能都压了“小解放”一头。由于生产线采用了丰田的精细管理,成本还能够压得更低,至今都是金杯海狮的经销宣传点。



1996年,金杯海狮上市,凭借性能、价格以及仰融团队财务上的优势,在各地市场打得一汽“小解放”节节败退。后者当年便从盈利转为亏损数亿元,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直接从市场消失了。


随着金杯海狮一跃成为国民神车,仰融也放手开始了资本大举扩张。


仰融不断出手买买买,花了数十亿元,通过控股、独资等形式,把一家孤零零的金杯客车厂发展为囊括小客车、轿车、SUV、皮卡的整车制造、发动机生产、零部件供销与汽车分销在内的庞大汽车集团,登上2002年十大并购人物。


仰融还四面出击,一度掌控了国内外六家上市公司,各种关联企业158家,其中控股138家,形成了当时总市值超过300亿元的华晨系帝国,因此得了个外号——“中国第四汽”。



但这个时候,华晨旗下仍旧只有金杯海狮小客车这么一个孤零零的盈利点,汽车产业赚钱的缓慢显然无法维持华晨如此狂飙的扩张。


对于一个在资本市场起家的人,“以造车为手段,以金融为目的”才是仰融的真面目。很多人干脆说,华晨本质上应该是家投资银行


所以当宁波特许仰融成立建筑公司,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以此吸引华晨将最新引入的英国罗孚汽车项目从沈阳转移到宁波时,仰融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建设当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比起工业历史长久的沈阳,宁波除了钱和地,并没有重工业底蕴,基本就是从零开始。但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利润实在诱人,尽管前期投资巨大,但也足够给虚胖的华晨系建立起第二个支撑点了。


更重要的是,这也让仰融有了对沈阳地方政府索要华晨股权的筹码。


仰融这么一搞,辽宁哭了,沈阳哭了。



2000年左右,东北经济正被下岗潮折磨。辽宁人举全省之力,裤衩都卖了,要啥给啥,就为扶持你一个华晨,还没等到真正挣钱,就换来一个这???


仰融似乎忘了,当初国资委给仰融的尚方宝剑是:托管经营国有资产


谁也不知道仰融如果专心致志搞技术、造汽车,今天会不会多一个比亚迪、吉利、长城,但历史没有假设。


最终双方交恶,仰融被赶出了华晨,先是气不过抛售华晨股票,后因国资流失被逮捕调查,最终远走美国,告起了洋状。


2


2003年,仰融出局了,引入项目泡汤了,但华晨庞大的体系还要继续往前走。


曾寄予厚望的“中华”系列汽车市场没打开,月销不足500辆,沦为市场毒药,仅靠金杯海狮独木难支的华晨连年亏损,始终走不出“等待死亡”的旋涡,就等破产清算了。


仰融留下的资本大摊子,连续难走了两任当家人。


当时身在海外的仰融都承认,就算自己上,要救活华晨也是难!难!难!


2006年,第四任华晨掌门人祁玉民走马上任,一边收缩仰融的资本帝国,一边全面降价打价格战。



为什么打价格战?因为祁玉民对华晨本身也没有信心。


幸好,2003年华晨动荡之时,及时与德国宝马合资成立华晨宝马,各持股50%,留下的一线升级。


为了挽救华晨,祁玉民三顾茅庐,找到宝马求援,表态“华晨将是宝马在中国唯一的合作伙伴,而且永远是排他性合作。”



“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造型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大资源一整合,是不是一个好车就出来了?”祁玉民毫不讳言华晨这套拿来主义的理念。


祁玉民知道,华晨没有研发实力,而且早已对外来技术形成了渠道依赖。所以要救命,只能全靠与宝马生拉硬扯撑场子,靠价格战冲销量才能活下来,所以完全没有比亚迪、长城等国产汽车奋起直追的勇气。


此外,仅仅通过对华晨宝马50%的占股,华晨每年轻松分走几十亿,所以更加习惯处处沾宝马的光。


宝马将华晨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也让华晨死死地与宝马捆在了一起。


这样的后果是,在百度一打华晨,自动弹出的大部分都是华晨宝马,外界也是说华晨必谈宝马,批评华晨“弃中华,傍大款”。



祁玉民不是不明白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可问题是:华晨的市场本来就是蹭宝马品牌、技术换来的,你靠什么让人家把核心技术拿出来?


左脚踩右脚想上天,逻辑陷入死循环,量子计算机也算不出华晨的最优解。 



 


所以,华晨指望“市场换技术”的结果是,花大价钱不但拿不到宝马真正的技术,甚至连造车基本功都丢了。


比如,中华V7越野车号称10万就能买到的宝马心脏,由祁总亲自站台,但却是宝马淘汰不用的发动机,不但油耗大,做工还差,市场根本不买账。



又比如,2017年4月份,号称花了三年、26亿研发上市华颂7商务车销量区区只有1台!因为上市后,有车主居然发现新车的侧滑门都无法关闭严实。



华晨原有自主品牌越做越差,新能源车方面也是一团浆糊。


根据官网消息,2018年,华晨仅有一款中华H230EV在售,续航只有可怜的150km,还不如老年代步车,售价却超过16万元。


车子做成这样,被工信部直接取消掉新能源车资质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金杯海狮的国民地位也被五菱神车所替代,旗下自主品牌丢掉了所有地盘。


祁玉民挂在嘴边的那句“同样的车,换上丰田或者宝马的牌子,至少多卖5万元”,成了车主们争相扣掉“华晨”的最好理由!



随着其他国产车品牌的崛起,越来越挑剔的中国车主们自然对挟洋自重的华晨越来越不买账。买国产车的不喜欢华晨,买华晨宝马的选择扣掉华晨,华晨品牌力雪崩,营收一降再降。



在 2015 年至 2019 年的几年间,华晨宝马累计为华晨贡献的利润高达 269.2 亿元,剔除这部分利润后,华晨的自主品牌累计亏损 34.84 亿元。


华晨宝马成了华晨唯一的输血来源。


2018年,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持股50%的限制提高到75%,宝马立刻砸下260亿强势收购华晨持有的25%华晨宝马股权。


华晨身中致命一刀,成为新政的第一个牺牲品。



华晨为什么不拒绝呢?


并不是华晨不想拒绝,而是已经沦为代工厂的华晨没有半点拒绝的底气,因为宝马已经与长城签订合资协议,华晨不想分肉,以后恐怕连汤都没得喝了。


失去了华晨宝马的一半利润分成 ,华晨的亏损越发严重 ,上下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心也遭遇打击,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导致华晨集团走到破产重整的境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华晨自主品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6月份销量降到了69台的冰点,长期积累的债务危机爆发,负债超过1300亿元,彻底失去融资能力。 


更关键的是,华晨宝马已经连续14年成为沈阳、辽宁纳税第一大户,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宝马与扶不起的华晨之间如何选择,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目前,华晨汽车集团原董事长祁玉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辽宁省纪委监委正展开调查。



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大概是华晨这二十多年最好的概括了。


3


如今华晨破产重整,很多人又把曾经的资本大佬仰融搬了出来怀念一番,指责华晨背离了仰融的路线,杯葛下当初的司法纠纷,唱唱国企不如私营的老调。



华晨有国企病吗?有,但这肯定不是华晨破产的病根。


恰恰是仰融一开始就把华晨拖入“外资依赖症”的泥潭。


仰融一直都把重心放在资本市场,所以接手金杯客车之时,就只看到丰田在内的著名汽车厂,很多型号都不是自己设计的,宝马奔驰虽然制造精密,但零部件也都是对外采购的,连造型也是交给意大利的设计公司。


但他完全没看到,这些企业都是有自己的看家核心技术,才敢在国际市场讨价还价。


仰融不管这些,脑子灵光乍现,一条中国汽车的金光大道(投机捷径)出现在他的眼前!



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仰融兴奋地与周围人分享他的中国汽车理念:


“经济全球化当下,关键是知识产权是否被自己所掌握。世界上有那么多汽车研究和设计机构都大量闲置,非要将国门设一道铁丝网,关起门来设计生产,非要将中国设计的产品才叫国产化、自主开发,这错了!”


“中国20年内能出一个世界级的设计大师吗?不投100亿进去,自己怎么可能设计得出车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这么做?为什么我们的中国汽车老是搞小而全、万事不求人?一个企业一定要100%在本土研发生产?”



1997年,仰融找来了曾经服务过宝马的意大利设计师久加诺,从马可波罗到通心粉,滔滔不绝讲了一通中国式审美,并亲自对前脸格栅、裙围部分提出一大堆修改意见,让这位意大利大师直呼:


你有钱,听你的!


三年后,一款完全由外国设计研发,但华晨却拥有(买下)整车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汽车亮相 ,仰融因此登上了官媒,成为民族之光。



2001年,为了研发下一代中华汽车,仰融又看中了德国宝马手里的英国百年老店——罗孚汽车


彼时,崇尚手工才有灵魂的英国汽车早就被市场淘汰了,罗孚衰退了几十年都没缓过来 ,在宝马手里还爆出20美元巨亏,变成了国际汽车业躲都来不及的烫手山芋。


但对于从中国远道而来的仰融一行人来说,罗孚的技术、品牌和发动机实在太有逼格了,太英伦范了。



仰融发扬了抄底的投资精神,凭借资本优势,准备通过一系列技术转让、生产线引入和市场销售安排,一口气直接把这家给英国女王供过车、给皇家空军造过发动机的百年老店变成中华老字号。


真有这么便宜的事吗?想多了。


华晨能不能拿到罗孚的核心技术还说不定,宝马却早已乐开了花。


华晨一接盘罗孚,宝马不单甩掉了累赘,还通过华晨探明了中国市场,开开心心的签了合资协议,一举杀入中国。


这样貌似微笑合作,实则心怀叵测的对手,仰融还给华晨找了丰田、通用、雷诺等三家。



面对什么技术底牌都没有的华晨以及根本不打算投入搞研发的仰融,这些国际汽车老油条怎么可能给你核心技术? 


仰融如果继续执掌华晨会如何,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华晨最终不仅没能改出仰铺设的轨道,反而一条路走到了黑。


其实,远走美国后,连仰融自己也没有摆脱惯性思维。


2009年,沉寂已久的仰融突然抛出一个宏伟造车计划: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设一个产能300万辆的汽车项目;同时在中国投资400亿~450亿美元,建设一个产能100万辆的汽车项目和300万套的发动机项目。


然而,几年后,仰融的正道汽车概念车一发布,熟悉的味道就来了。



十家九骗的石墨烯电池、可疑的一千公里续航、牛逼轰轰的意大利宾法外形设计,一切都是给资本目标铺路。


今天再看,所谓的正道汽车,除了发布会和概念车,至今杳无音信,香港上市的股票也跌成了一元不到的“仙股”,还让宁波地方政府的造车计划又扑了个空。


十几年了,仰融丝毫不改资本大师本色。


汽车合资,从一开始就是一条凭技术说话,充满尔虞我诈的危险之路,别说仰融一介资本玩家,就连国家出面都险些被坑 。


1983年,经过四年时间谈判,北京汽车与美国汽车公司宣布合资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公司


中方希望引入美国技术与北京汽车的经典产品BJ212做嫁接改进,联合开发新车型,逐步取代老产品从而实现技术自主。


BJ212


但美国人却横挑鼻子竖挑眼,全盘否定了BJ212,只为把切诺基以零件形式,全盘直接出口到中国,让中方变成组装代工厂。



没有技术就没有话语权,为不让合资计划泡汤,中方放弃了联合开发,决定先以散件组装形式引入少量切诺基。


但美方的胃口显然没有得到满足。


1985年,首批700多辆切诺基BJ213组装完成下线。



正当第二批1008辆切诺基散件在美国港口装箱待发时,中国却由于外汇紧张,政策被迫收紧,无法及时支付货款


美国汽车公司以货物在港口滞留的损失为借口,单独在美国召开记者会,无限拔高事件性质,批评中国不适合搞投资,威胁停止资金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撤走美方专家。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纷纷刊文,把一件商务纠纷迅速上升为政治事件,宣称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失败


这就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惊动中央的“吉普风波”


等到中国政府、企业派出人员和美国汽车公司谈判时,对方果然开出了真正条件:


中国五年内购入组装切诺基4万辆,总金额7.8亿美元。



如果协议达成,美国汽车公司一石三鸟:


1、彻底打入中国市场,建立起完善的经销体系;

2、扼杀中方自有产品,断掉中方独立研发可能;

3、外汇紧张的中国短时间无力引入其他外资品牌。


中方当然不可能答应这种条件,所以双方在谈判桌上鏖战五个昼夜,最终确定购入切诺基散件数量降到12500辆,同时必须加快国产化步伐。


“吉普风波”宣告平息,却给幻想“市场换技术”的人敲了一个警钟:


你想换别人的技术,可别人要的是你整个产业命脉。



每过几年,中国就会出现一批靠并购、整合的资本狂人,比如90年代创立德隆系的唐万新、10年后崛起的贾跃亭以及看似造汽车的仰融。


不明不白的第一桶金,拿来主义的忽悠套路,跨领域的疯狂资本扩张,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一次又一次,老百姓把这些无限扩张的资本庞然大物看做民族企业的希望,连他们自己也被自己洗脑,以为不断买买买,靠规模就能撑出一个商业帝国。



无论他们如何高举民族品牌大旗,说什么把红旗插向世界之类的痴人妄语,只要不在乎自主研发,内核都是“买办思维”。


幸好,今天的一系列事实都证明,凡是奉行拿来主义的企业,凡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最终都会被市场抛弃。


更重要的是,中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技术仰人鼻息,见到洋品牌就双腿发软,需要拄拐杖,否则只能双膝跪地直呼牛逼的弱逼了。


2018年,比合资比例放开更震惊汽车行业的,是特斯拉第一个以独资身份的外国车企进入中国,还享受超过100亿的优惠贷款用于建设上海超级工厂。


一时间,马斯克喜不自胜,国内所谓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则一脸懵逼。



很多人都奇怪,明明是特斯拉需要中国市场,为什么反而像是中国求着特斯拉呢?


回顾汽车合资历史,特别是华晨这样“买办思维入脑 ”的国产品牌就能发现,拐杖拄久了,双腿就会萎缩无力,合资搞习惯了,反而会让整个产业畸形发展,最终自我窒息。


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大半壁江山败在“造不如买”、“市场换技术”的错误引导下。


面对即将打开的新能源时代,中国缺的不再是特斯拉的技术,而是一条条激活竞争的鲶鱼!独资的特斯拉是鲶鱼,甩掉华晨的宝马也是一条鲶鱼。


时代变了,华晨破产重整不过是开始,“买办们”的美好时光到头了 。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考资料:

《尊重每个不抠华晨宝马车标的车主》X博士

《仰融,曾经的资本大佬》资本纪事

《北京吉普: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企业》中国经济周刊


乌鸦校尉的视频在B站上线啦!

小伙伴们有兴趣一定要去给我们捧捧场呀!




大人,时代变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