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大电影为什么如此难看?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1-03-08 15:55:31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中国新闻周刊

(ID:chinanewsweekly)



是时代变化太快

还是电影本身太糟



春节档结束,元宵节来临。这个短暂的空窗期内,一部拥有超级IP加持的电影上映了:《猫和老鼠》。

 

上世纪引进的国外动画中,《猫和老鼠》可谓辐射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堪称全民记忆。按理来说,这样一个情怀满溢的超级大IP,改编成电影,只要质量基本过关,能达到《加菲猫》《帕丁顿熊》《大侦探皮卡丘》的水平,取得票房佳绩并非难事。

 

但电影上映几天后,却得到了糟糕的反馈:票房总预测在一亿上下徘徊,豆瓣5.6分。连及格分都没到。

 

《猫和老鼠》真人版剧照

 

这部曾经占据了几代人童年的经典动画,为何在几十年后,电影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反而丢掉了观众的认可?到底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是电影本身太糟?

 

历史

 

《猫和老鼠》诞生于1940年,自播出以来,在全球知名度极高,共获得七个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汤姆的猫和一只名叫杰瑞的老鼠间的追逐竞争故事,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了结合,加入了少量轻微的讽刺元素。

 

在该动画大部分单集中,都没有配音对白,而是纯粹依靠动作和背景配乐制造笑料。这些笑点许多十分经典,被大量后世喜剧片所模仿,例如:


脑袋上遭到击打后,鼓起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包;

 

汤姆和杰瑞的身体物理形态会随着遭受打击、吞噬异物而改变;

 

制造各种飞行装置,但总会因为各种原因从空中跌落;

 

物体也会违背物理规律,如汤姆把猎枪塞到小洞里想打杰瑞,却没留意到猎枪已经弯曲并从上面穿过来对着自己;

 

“哥德堡机械”——用一整套极为复杂、传动距离极长的机械,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比如用小球经过许多机关,只为触发一个空桶或者捕鼠夹等。


《猫和老鼠》中的哥德堡机械装置图

 

除了利用动作、装置、违反物理规律制造笑点外,对音乐的使用也是该动画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动画中,多处使用了《蓝色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蝙蝠序曲》《卡门》等古典交响乐和爵士乐,音乐与画面之间的衔接也极为流畅考究。后来,又大量采用了原创音乐,通过音乐来表现情绪,在不同的动作和场景之间进行切换。

 

同时,《猫和老鼠》也并非纯粹的闹剧,尽管外在形式是看似荒诞的你追我赶,但究其实质,汤姆和杰瑞都具备独立人格和美德,在关键时刻能为对方着想,也会尽力去保护一些东西,如婴儿等。简单的动画背后,折射出对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独特的叙事风格、考究的动作和音乐、满足全年龄段观众对娱乐的纯粹追求,使《猫和老鼠》能够突破国家、文化差异、年龄局限,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后,《猫和老鼠》便成为了数代人心目中的怀旧经典。至于后来的许多引进动画,如《哆啦A梦》《海绵宝宝》《芝麻街》《奥特曼》等,虽然各有千秋,但在纯粹性、辐射度、人群接受度方面,同《猫和老鼠》相比始终都稍逊一筹。

 

但这样一个经典IP,却头一次让观众失望了。

 

孱弱的内容

 

早年的短剧版本中,《猫和老鼠》单集长度一般仅在30分钟左右,情节普遍较弱,只是在各种形式的你追我赶中制造笑料。偶尔也会引入一些其它角色,如小象、小金丝雀、灰老鼠泰菲、斗牛犬斯派克、两只鞋太太、街头恶棍猫等等,以制造矛盾,增加故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偶尔,除纯粹的简单笑料外,故事也会进行一些升华,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成人动画的意味。比如著名的《忧伤的猫》一集:老实汤姆爱上了一只母白猫,为其倾尽所有,却依然输给了富豪猫。失恋又失去一切后,万念俱灰的汤姆只能选择卧轨自杀——该集点到了爱情、阶级等多个母题,还对人性与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可谓世界文学的经典结构之一,显然并非仅仅针对儿童。

 

《忧伤的猫》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故事变得复杂,寓意并非简单动作能够表达时,就会引入对话或者画外音,如《忧伤的猫》便是以杰瑞的画外音视角来观察推进。

 

将时长半小时左右的剧集拉长三倍,变成90分钟左右的电影,对内容的要求自然会高出很多。如果说前者吸引的只是观众的注意力碎片,后者就必须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将主题升华。为完成这一点,就必须更进一步突出两个主角的“人格”部分。

 

也就是说,汤姆和杰瑞至少都应该开口说话才行。

 

以1992年上映,片长84分钟的《猫和老鼠》电影版为例,片中汤姆和杰瑞都不约而同开了口,同故事的人物角色萝苹进行交流,帮其摆脱了恶毒姑婆的控制,并找到了父亲。但从整体来看,影片故事情节依然过于简单,所以片中相当大一部分空间用音乐歌舞作了填充。

 

但最近上映的这部电影中,汤姆和杰瑞依然如最初的动画版一样,不会开口说话。可形式又是时长100分钟的真人电影。如此安排,意味着汤姆和杰瑞这两个主要角色,都丧失了“人格”,完全沦为了为主线服务的两个道具。

 

这种处理,对于冲着IP进入电影院,想要体验怀旧情绪的观众们来说,无疑令人失望。

 

而故事的主线也完全经不起推敲,是一个初来乍到纽约的乡下女孩,在一系列挑战中,找到了所谓的“真善美”,完成了所谓成长的俗套故事。

 

也难怪其豆瓣排名第一的短评是这样一句话:

 

“Tom and Jerry含量20%”。

 

糟糕的形式

 

如果说不恰当的内容安排拉低了影片的趣味性,那么其形式之糟糕,更是进一步对观众的情怀进行了败坏。

 

社交网络上,不乏有网友如此评论道:

 

“毁IP系列。”

 

“有多怀念童年,这部电影就有多可憎。”

 

“尬得要死,华纳能不能上点心,净搞些情怀圈钱的烂片。”

 

“就像没做完后期一样。”

 

这些评论聚焦的问题,都在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全片采用真人拍摄,可在但凡有动物出现之处,却全部变成了二维动画。两个维度的事物共处于同一个时空中,产生了巨大的割裂与失真。观众甚至丧失了对故事的基本的代入感,遑论追求什么美学风格,从内容上得到感动了。

 

这种失真,表现在低维对高维世界的影响。如汤姆和杰瑞拿起三维的物体;斗牛犬斯派克拽着酒店服务人员踉跄着向前跑;动物间的追逐毁坏了酒店的设施等。二维形象的动作影响真实世界,观感只能用诡异来形容。

 

《猫和老鼠》真人版剧照

 

导演蒂姆·斯托瑞曾在幕后特辑中表示,《猫和老鼠》是他最喜欢的动画之一,动画角色必须是2D的,这是向曾经的风格致敬的最好方式。但怀念也好,致敬也罢,总应该满足美学基本的统一感才行。如此说辞,倒更像是主创团队为了自己的懒惰和圈钱行为而开脱

 

真人动画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真实性问题。如何将真实与虚构的形象和谐融入在同一个维度中,保持平衡的同时规避“恐怖谷效应”,一直是好莱坞各个视效公司团队研究的课题。

 

以2019年上映的《大侦探皮卡丘》为例。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特效制作初期,《大侦探皮卡丘》团队最初打算把原来2D的动漫形象直接转制成3D模型,但因为呈现效果看起来太过卡通,缺乏真实感,该方案很快遭到否决。

 

卡通风格被否决后,团队又转向了写实风格,在解剖学基础上,给皮卡丘加上了绒毛,同时将其手臂做了一定程度的拉长,好让其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喝水、吃饭、抓取物品等动作。虽然这些处理一度引起过观众质疑,但最终呈现的效果依然令人满意。

 

《大侦探皮卡丘》中的皮卡丘和胖丁

 

再回望1992年的《猫和老鼠》电影版,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无法做到真人与3D建模的融合。于是影片采用了完全的2D形式,保持了基本的审美统一性,而非将两种不同的画风硬拉在一起。

 

近年来,全球的电影业似乎都陷入了创造力枯竭,为了最大概率保障收益,翻拍或开发IP续集电影泛滥。该现象,在2019年《复仇者联盟4》取代《阿凡达》登顶全球影史票房冠军时达到高峰。一些知名的独立导演甚至抱怨道,除了大片场的超英电影或翻拍IP,几乎没有其它项目能选。

 

不过,尽管超级英雄IP系列显得有些想象力缺乏,但至少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扎扎实实下了功夫,让观众感觉到了基本的诚意。反观这次的《猫和老鼠》真人版,实在全无亮点可寻,完全是糟蹋经典。

 

只能说,好莱坞吃相难看起来,也是毫无底线。


值班编辑:王琳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在内娱当爱豆,才华是最不重要的事


化妆品小样的算盘

把年轻人都盘进去了


装疯卖傻的邓超,是最被浪费的好演员


戴上这副美瞳,忘了那支口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