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对爱情的想象,比不上她们一根手指头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3-24 22:12:30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李秋水

来源:轻拿轻放局(ID:heybecareful




眼看着真人秀时代的明星们公开恋爱、公开晒娃,如今又纷纷走到离婚的人生节点上,没有比这更能让人感到时光流逝的事情了。


据说某视频平台近期正在筹备一档综艺,打算邀请几组离婚的明星夫妻或分手情侣在节目中重聚。



先不论真假吧,这倒是很符合资本要把每个明星的家庭关系都拎出来“榨干”的作风。


传闻一出来,网友们开始唱衰嘉宾——


程璐思文天天在台上讲自己离婚的段子,王栎鑫跟前妻也是和和气气。


“离婚节目不吵架,那还有什么意思?”


玩不起”的也不只是国内的艺人,离婚综艺这个噱头大于内容的点子,几个月前就被韩国实践过了。



原版节目我还追了几期,以为会是剑拔弩张的狗血大戏,开播后却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把朋友看得比妻子重要的“不顾家前夫”,渐渐化身暖男关注妻子的心情和外貌变化,感觉下一步就是复婚了。



而为了爱情曾在婚姻中饱受心灵摧残的年轻妻子,最后也坚持“自己的人生”,拒绝了另一半的复合请求。



明明是现实生活,故事的走向却老套得如同没创意的都市情感剧。


嘉宾们都做到了“互联网三观”下的绝对正确,堪称是一部“当代人类婚姻教科书”。


道义、原则都做得妥妥贴贴,就是没什么“人味儿”。




说起来,大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荧幕上看过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了。


就是那种上电视不为寻亲,也不为了解决夫妻纠纷,就是单纯想聊聊心事的普通人。


前几天因为一篇采访又火起来的女性访谈节目《半边天》,小时候的我是当两性关系启蒙读物看的。


节目组经常会拜访一些自称“有故事”的女性,让她们对着镜头聊聊。


朴树和袁泉在2000年的电影中的一段“街头采访”情节,去年在网上很是火了一阵子。



随之流传甚广的一段评语是:“两个人身上都有着那个时代文艺青年特有的叛逆感,稚嫩倔强又洋溢着千禧年来临之际的鲜活灵动,欣欣向荣。”


当年那些在电视上谈感情的普通女性,没有袁泉眼睛大、鼻子高、笑容动人,但叛逆、倔强和鲜活是一样的。


其中有热衷于事业的美术系教授,直言怀孕时发现自己不想做妈妈,整天都是哭着过来的。



结婚16年的“准中年妇女”,则说出了我当年听过最有哲理的情感金句:


“你有很多爱不让对方知道,这有什么意义?这跟你存了一千万、一个亿,然后过苦日子有什么区别呢?”



这位受访者叫钟顺顺,上节目的时候她刚刚离婚。


因为在一次有惊无险的地震中,丈夫的表现过于冷漠,让她心寒。



同样是这个丈夫,曾经在生意失败时选择不拖累她离开,然后在漫长的非婚姻状态中,把所有的资产都记在了她的名下。


是现实中的“冰山霸总与小娇妻”没错了,所以这并不是一个中年女人突然对平庸生活厌烦,开始追求浪漫的故事。


再往下聊,这对1992年就结婚的夫妻,一开始其实是“互不干涉的新式婚姻”。


丈夫开公司,钟顺顺做服装店。两个人各忙各的,也各玩各的,经常凌晨才回家。



本来相安无事,但后来钟顺顺反悔了,开始厌倦拥有精致装修的厨房,却从不在家里做一顿饭的生活。


她投入更多情感寄托到家庭生活中,反倒是后知后觉的丈夫跟不上她的节奏。


坐在对面的主持人,明显对这段关系带着旁观者的惋惜。


但对于心态已经进入下一阶段的钟顺顺来说,你财产方面再大方,但我在婚姻里得不到足够的情感回馈,那就是不行。


节目中的心理专家出来总结:“像这样以感情依附为要件的婚姻关系,其实是很难得的。”



我倒觉得这段评语才是真正难得。在一个糅合了沟通、相处、情绪与财富的故事中,专家首先看到的是普通个体的情感需求。


顺便说一句,节目里还曾经劝一位陷入感情迷茫的观众:“先维持着,等以后碰到合适的人再换。”



这么实用主义的情感建议,现在哪个大V敢随便说出口呢?




“爱过才知情重”“当爱已成往事”……但凡讲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半边天》的节目主题都是含糊不清的。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这样的视频标题怕是要期期遭遇收视率滑铁卢,可我倒觉得刚刚好。


没有特别的身份,没有迫在眉睫的矛盾。


她们只是坐在那儿讲讲自己的人生,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从屏幕中汩汩流出。


相伴十年的残障情侣,男方突然查出了尿毒症。


两个人一边约定好一年后情况没有好转就分手,一边假装根本没有这回事。


女孩直视着摄像头说对未来没有信心,回头看一眼男孩,被男孩装睡打哈哈应付过去。



如今11年都过去了,也不知道他们最后怎么样了,到底有没有分开。



80年代某个苗族自治县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女孩,在大学时爱上了学校里的澳大利亚男生。


于是她不顾家里的担忧,也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大学一毕业就领了证。



男方一开始不愿意结婚,她就旁敲侧击,甚至给对方母亲写信增进感情。


30多岁时对方不想要孩子,她也靠各种博弈搞定了。


用现在的话说,女方在婚姻中的姿态实在不算好看,但我总是有点羡慕这种拼劲儿。


不像我们这代人那样患得患失,不敢轻易恋爱,不敢随便结婚。


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访谈节目里,却有那么多实践浪漫主义的普通人。


为了一段摸不着边的单恋,也能毫不犹豫地追到另一个城市。



上面这位卷发女子叫于小尘,出生在东北。


遇到了一个广西男孩,她也没有表白,直接就跑去广西生活了15年。


节目简介里是这样说的:


“期间她和一位保安成了朋友。保安被坏人扎伤去世了,临死前向她表了白。去世的保安的朋友来照顾她,后来他们结婚了。但由于彼此的性格、工作等原因,最后离婚了。后来于小尘和一个有家的男人产生了感情,但看到朋友的妹妹因这种感情差点导致男方妻子自杀,于是她和那个男人分手了。”


这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一定也是部佳作——


想象一下,最后她也没有找到那个让她人生改变的男孩,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女主角站在夜晚的桥边,画面停在她被风吹拂的长发上。


那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了。




别说是电影,现在就算在新闻里,也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什么份儿。


《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曾回忆起自己的一个采访对象。


爱上男知青的村里姑娘,苦等了几十年,直到男方毕业、出国、结婚、离婚,最终在愧疚中与她结成眷属。


过了几年,男方得了重病,她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城市给丈夫借钱看病,最后对方康复。


这情节走向一点都不爽,反倒显得姑娘“自讨苦吃”,在网上会被骂不独立的那种。


这种故事现在也看不到了。


打开手机,前一页是“明星模范夫妻”在微博和真人秀里隔空互动,后一页是荧幕情侣在半真半假的恋爱节目提供“甜蜜代餐”。



谁还要看这些跟你我一样苦哈哈的人,是如何分分合合呢?


近几年在电视上看到的平凡爱情,通常都是不懂普通人的明星穿着华服,上演不懂普通人的编剧写出来的悬浮剧情;


要不就是那些撕到天翻地覆的调解节目——不是嫁妆没谈拢,就是前男友、前女友来捣乱,还有可能都是演员演出来的。


双方把各自的筹码一摆,以供自诩“情感专家”的老师们和坐在屏幕前的观众们品评。



“过年要不要回婆家?”

“要不要为了另一半把宠物送走?”


面对这些问题时,年轻人纷纷自我代入,试图在虚假的婚姻模式中提前进行一番演练。


但感情这件事真的有什么正确模式吗?我并不这么觉得。


在普通人的爱情在公共语境里消失的当下,我们似乎更需要看到真实的情感关系。


尤其是“门当户对”已经成了年轻人理智恋爱的底线,更珍贵的是那些“主流”之外的爱情。


至少能提醒大家,事情并不一直是这样的。


更是提醒我们,一个人也曾经被作为“人”而非标签被讨论,再普通的个体,也曾经有过“不按常理出牌”的资格。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轻拿轻放局,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



▽ 更多推荐阅读 ▽


“谈恋爱越多=情商越高=优先聘用”?万年单身人士听后倒吸一口凉气


跌进谷底又翻红?这“复仇女主”的剧本只有她拿得动


青年文摘开通视频号啦!

点击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