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七天冷静期,还是会给健身房打钱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1-03-30 11:32:07

广东的夏天很快要来了。
 
冉冉又想起那件黄色背心。每年夏天,她总想穿着背心短裙去海滩。可是作为一名微胖界选手,她总感觉自己“穿不出好看的效果”。
 
看着小区门口的健身房,冉冉心动了。进店体验过一次,就办了卡。一千出头的会费,平均算下来每周一次不到20块,相当于一杯奶茶。
 
上了几节瑜伽和街舞课,她就被加班抓住。每天她下班时,健身房也下班了,一个月最多只能去三次。后来她“一边心疼自己的钱,一边被自己的懒惰战胜”。降温不想出被窝,高温不愿离开空调房,周末睡个懒觉就结束,难得小长假又要回老家。
 
游戏、可乐和薯片包围下只想宅。/《干物妹!小埋》截屏
 
最后,健身卡静静地过期了,像极了买回来后穿不出去的衣服。
 
上网买衣服可以七天无条件退款,那么健身卡能退么?还真的可以。继深圳、上海之后,北京市也将推出健身卡冷静期措施,在购卡七天内未开卡使用的可以全额退款。
 
过去四年国内健身房的数据显示,健身卡的人均消费超过1000元,但有80%的会员每年平均只去7次健身房。怀抱美好期待办卡的人很多,但坚持去健身房流汗的却少之又少。
 
据德勤的调研,国内健身房尚处于优胜劣汰阶段,平均30%至40%的健身房运营时间不超过一年。只要你健身房去得少,连它跑路也不一定发现得了。
 
健身房老板该跑还是会跑,健身卡买了不该闲置依然会闲置,为什么人们还愿意给健身房送钱?
 
 
健身不咋花钱,说的是曾经
 
对于上一辈中国人来说,健身不用太花钱。
 
20世纪50年代初,无需任何器械、不受地点限制的广播体操风行全国。每天上午10点,全国40个广播电台同时放送。人们纷纷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做起操来。
 
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无器械健身,广播体操无关个人身材和美感,更像是定时定点的任务。当“时代在召唤”的旋律响起,你脑海里浮现的不外乎是课间操时开小差、为逃避做操装病的回忆。
 
标准的广播体操姿势,我就看看。/《时代在召唤》截屏
 
到了六七十年代,普及的健身运动依然很便宜。60年代,乒乓球、游泳健身人多势众,买一块运动员淘汰下来的球拍已经是顶配。70年代,长跑成了秋天最盛大的体育聚会,棉背心和毛巾很可能还是单位发的。
 
直到八九十年代,少数中国人先富起来,才逐渐与世界健身风潮同步。健身不再是随便找块空地动动手脚的事情,而是跟科学、专业、数据等挂钩的复杂项目。低门槛、便宜的群众健身,已不能满足包括圆肩、拜拜肉、骨盆前倾等细致需求。
 
健身房在中国发展迅猛。据德勤研究,2019年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2019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会籍渗透率可达到6%。与日韩约10%的渗透率差距逐渐缩小。
 
健身五分钟,拍照两小时。/youtube截屏
 
如今,没在朋友圈发过健身房自拍,感觉自己不是一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傍晚去健身房跑5公里,接着回去加班,更是成为社会新鲜人营造人设的道具之一。
 
花钱健身,开始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标配。
 
 
健身花起钱来,也是哗哗的
 
不过,这种“标配”或多或少夹杂着无奈。
 
现代都市人的健康状况,确实不太乐观。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兰姆登说:“现代人已经习惯了按需服务、按一下按钮就能操作的技术以及欲望立刻得到满足,这是不健康行为的三个源头。”
 
上班坐在电脑前,下班窝在沙发里。明明20岁的灵魂,却长了个80岁的腰。叫外卖、打游戏、刷淘宝……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久坐,好吃,懒得动,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脏病、抑郁症等。
 
年纪轻轻,腰就废了。/摄图网
 
满身槽点的健身房,正好长在现代都市人的痛点上。
 
中国版“72小时”里,专门有一集拍的是上海一家大型健身中心。片中,一位女士在器械前挥汗如雨。以前她也懒得动,家人多次劝说下,才肯去健身房洗个澡。迫使她下决心撸铁的,是一张“脂肪肝”化验单。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认为,不爱运动是人类的本能。原始社会中,狩猎者每天坐上10多个小时,为的是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到了农耕时代,应付完种地拉车这种粗重活,其余时间能不动就不动。
 
直到人们从山野田间坐进了办公室,运动量骤减,人的原厂设置才显得跟不上生活方式的转变。
 
19世纪下半叶,瑞典医生古斯塔夫·詹德从划船、爬山等体力劳动中汲取灵感,设计出现代健身器械的雏形。他宣称自己的机器是“对抗静坐式生活和隔绝的办公室两大恶魔的预防措施”。
 
詹德发明的肩颈拉伸装置。/Dr. G. Zander's medico-mechanische Gymnastik
 
20世纪初,这些器材流传到美国。当时美国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层人数开始减少,白领阶层正在崛起。詹德的发明正好迎合了久坐的白领需求,大受欢迎。
 
在摄影术的推波助澜下,现在的人们比100年前的先祖更重视自己的样貌和身型。为了身材,人们花钱如流水:振动减脂带、简·方达有氧健身操、动感单车、普拉提、健身环……
 
许多女性是从有氧健身操开始走进健身房的。/《100 hundred years of fitness》截屏
 
让身体动起来,从前是挣钱的手段,现在却成了花钱的手段。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告诉祖先,你每天原地跑步、旱地划船、挑铁担子,还要自掏腰包,他们估计会觉得你太诡异了!
 
 
跟“健身门徒”谈钱,那就俗了
 
健身房的涌现,一方面源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回应久违的集体情怀。
 
根据CBNData发布的《国民运动健康趋势报告》显示,人们难以坚持运动的主要原因,包括自己健身太孤单、没有教练监督和同伴激励、没有专业指导等。
 
健身房里挥汗如雨,驱散孤单感之余,还能收获类宗教的团体氛围。在《完美殿堂:健身房发展史》里,埃里克·查林认为健身房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准宗教空间”
 
健身门徒上瘾于高强度的HIIT,也热衷于在瑜伽房拉伸。在团课上听从简单的指令,进行一系列非日常的动作以表敬畏,比如高举双手,跪趴在地。
 
向坚持健身的自己致敬。/unsplash
 
在健身房,每一名健身门徒拥有相似的信念——苦难成就更好的自己。
 
健身小白会吐槽,跑步机上度过的时光是世界上最漫长的时间,一节课做200多个动作跟上刑没什么区别。对于虔诚的门徒来说,高强度健身课程会带来独特的精神体验,为忙碌的大脑创造澄明的空间。
 
他们还会孜孜不倦地讲述“个人健身史”:
 
TA曾是工作狂,每天讲课14小时,每两天换到另一个城市。一场大病,让其幡然醒悟。TA毅然放下工作,从简单的夹背动作开始,寻求健康的奥义。
 
TA曾是校园欺凌的目标。身材矮小的TA,以杠铃为对手,挑战自我的极限。来回较量间,想要报复欺凌者的怒气,逐渐转化为积极正面的力量。
 
彭于晏的个人健身史,可能是你听到最多的一个。/网络
 
TA曾是遭人嫌弃的胖子。跑去玩跳伞,师傅会说“等等”,给他换个体重轻点的教练。系统健身后,他从196斤减到177斤,练就了更结实的身体,也收获到更好的自己。
 
类似的逆袭故事多不胜数。与此同时,高龄健身者更像是神话英雄的存在,激起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新想象。
 
比如,最近上热搜的88岁德国健身教练。她50岁时,因慢性膝痛而走上了健身之路。对她来说,“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没什么意义”。
 
88岁,这体能这发量,慕了。/DW截屏
 
个人健身故事,不时从朋友圈中蹦出来,提醒着人们:健身改变的不仅是皮相,而且深入灵魂。
 
美国社会学家黛布拉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在有氧健身房里做过长时间的调查。她认为女性通过健身增强了意志力、耐力和自信,获得了冲破男权文化虚妄的女性美的动力。
 
“身体能够作为权力控制的领地,但同时也能作为抵抗的手段,也是构建和重构当代自我的一种途径。”她在其著作《身体的塑造》中写道。
 
与其说健身是一门爱好,不如说健身是一项自我改造的事业。四舍五入的话,健身卡的费用相当于“美好人生”的彩票。大概率不会中奖,但万一坚持下来了呢?
 
万一把健身当成生活习惯,那就是人生巅峰的开始。买健身卡的钱就不叫“花掉”,而叫“投资”。


参考资料:

[1]     《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德勤

[2]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丹尼尔·利伯曼

[3]     《72小时:市中心的健身房》,上海纪实频道

[4]     《纪实72小时:彻夜不眠巨大健身房》,NHK

[5]     《19世纪健身族:器械像刑具 健身房似刑房》,澎湃新闻

[6]    《国民运动健康趋势报告》,CBNData

[7]    《身体的塑造》,黛布拉·L·吉姆林




END
出品 | 生活方式研究院
文 | 晓洋
封面 | Birdy


今日话题

冷静期后,你还会办健身卡吗?


欢迎加入读者群,一起来聊
点击海报送Nintendo Switch+健身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