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给东南亚上了一课

百家 作者:半佛仙人 2021-06-05 23:10:31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594篇原创


1


我们一直说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制造业是会依据成本转移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说由于人工成本问题,有一批制造业企业在试图往东南亚转移,那边比较便宜。


结果最近东南亚不太平,他们很多都躺平了。


比如果子的公司主要供应商之一,落脚在印度和越南没两年,就不得不关闭这两个国家的工厂,正在修的厂房也因为缺乏工人和管理人员无法入境,搁置了下来。


和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富士康,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入职返费,达到了做满90天,打卡55天能拿几千块钱。


这返费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富士康这种代工厂,不是随时都有很多活做的,和旅游景点一样也分淡季旺季,那淡季的时候就少养点人,旺季了再紧急招聘一些。


返费,说白了是吸引工人来的一种让利。


所以返费,就成为一种有趣的数据指标,直接对应了工人稀缺程度,间接锚定了电子厂是不是最近订单很多。


返费又一次爆炸,可以看出,现在国际制造业订单,又开始回流中国。


咦?为什么我要用又,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又双叒叕,因为严格来说,制造业订单回流中国已经不算新闻了。


去年十月的时候,国内制造业还出现过相互挖墙脚的热闹场景,江苏一家电子厂招的月薪8000元的普工,工人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1万元抢走了。


资本也没想到,内卷的竟然是我自己。


每次说到制造业,往往伴随一个特定的话题,那就是,制造业外流。


咱们国家经济发展了,整体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曾经一两千块钱就能招来工人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资本是逐利的,而且资本是没有国界的,什么地方的制造业成本低,那资本绝对就是“逐水草而居”。


大家一看,越南的平均月工资是293美元,而埃塞俄比亚工人每月收入是26美元,慌了,这怎么比。


最近这些年,不断有呼声说要当心咱们制造业被抄底了,坦率的说,这是善意的,也确实存在,但制造业转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毕竟实业的门槛,还是要高上那么一些的。


2


如果对外贸稍微有接触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最近货柜特别令人挠头。


没办法,中国出港货轮纷纷满载而去,深入各大洲,运到了集装箱就整个拉走,或者直接卸货塞在港口,毕竟船不等你慢慢操作,还要回来拉货呢。


根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数据,中国现在每出口3个集装箱只能返回1个。


所以,摇号,这种曾经只发生在玄幻房产领域的模式,开始在外贸上用上了。


这事情就比较离谱。


摇号订仓位还是小事儿,超售,这种航空领域的领先探索模式,也开始了,出现了爆舱甩柜的梦幻操作。


反正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在疫情照妖镜下,再次告诉全世界,谁才是爸爸。


爸爸牛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的制造业,在人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


这人工成本变高,对打工人来说,是理所应当;


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正常升级;


对消费来说,是正向促进;


但是从制造业来看,的确,是提高了制造成本。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口径不同方面的报告,大体上都是一致的,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中国制造企业用工成本直接翻了两翻;


最近两年更是涨个不停。


比如广东纺织厂5年前平均工资是4000块钱,现在已经涨到8000,而且工人依然觉得这提升缓了,不给力。


这导致这些企业5年前人工成本只占总成本20%左右,现在基本都达到了40%。



相比之下,东南亚以及印度,那实在是叫一个便宜,便宜到有点不忍直视。


比如柬埔寨,2017年的时候一个调查,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53美元,制造业福利多一点,加在一起差不多200美元出头,基本就是1300到1500块钱一个月。


越南稍微高点,普通工人月薪在2019年达到了1800人民币。


印度各邦的情况不太一样,最低工人工资标准线是700人民币一个月,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基本可以达到1200块钱。


数据咱们就不列了,反正就是人工成本洼地已经是他们了,而偏偏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还很年轻,人数也多,有足够的劳动力基础可以接受大规模制造业转移。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中国制造业转移是挡不住的,毕竟制造业的利润空间都是很小的,能在人工成本上省一点算一点,国际资本必然会去追逐这些洼地。


这高人工成本会导致多少中国制造业外流呢?


各种统计预测口径不一样,我找到了一个最夸张的是自非洲Made In Africa Initiative的数据,预计中国的制造业转移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8500万个工作岗位。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给的数据,中国工业从业人数是1亿1521.5万人,这两相对比,一下就溜了小一半。


吓人吧。


先别慌。


这人,的确是制造业重要的一环,但是制造业水很深,一般人把握不住。


况且中国玩儿的是整体成本优势,不是单单的人工优势,而成本优势的构成要素,一点一点来。


3


一说制造业,大家脑子里面出现的印象,除了工人在辛勤的劳动,肯定还有一个背景板,那就是各种机械的辅助。


这机械,最需要的,是电。


抢走中国制造业的口号,喊的最响亮的,应该就是印度了。


2014年莫迪老仙刚上台的时候,就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想要通过和中国抢夺制造业来为印度国内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外汇、积累经验技术,从而实现印度崛起的伟大幻想,可以摸着我们过河。


摸着我们过河,这话从印度嘴里说出来,总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咖喱味。


不过不重要,莫迪印度制造这话一出,很多国际资本纷纷表示鼓掌支持,比如富士康就在2015年捧场的宣布要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厂,5年内计划招工100万,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转移。


尤其是去年中国在艰难抗击疫情的时候,印度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印度行业组织工商联合会秘书长德帕克·苏德表示。


“中国在对抗疫情期间,是印度的机会,印度商品可以填补市场空缺。”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印度眼巴巴的望着大哥们,希望大哥们带着制造业订单走过来。


结果,聚光灯下的印度闪闪发光,突然,电停了,印度政府和国际资本,都愣在当场。


2012年7月到8月,印度发生了全球最为严重的停电事故,超过6.2亿人摸黑,吓得外国制造业资本心惊胆战的。


要知道,这停电一下下,造成的是经济损失;


几个月电力不稳,先别说制造机械设备损坏了,直接会导致一连串的订单和商誉的双重丢失,尤其对于制造业来说,该交货了就是要交货,甲方可不管什么家里停电是不可抗逆。


即使莫迪老仙上台以后加大电力部门投入,印度到现在,依然有将近500万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每天过的是超过6小时停电的史前生活,那低于6小时的没有统计数据,不过可以合理推测也不是少数。


这居民用电都搞不定,怎么保证生产用电呢?


2017年印度本土一家机器人科技公司CEO,在美国版本知乎Quora上吐槽,在泰米尔纳德邦这种印度工业已经相对发达的地区,电力的供应做不到中国那样7天24小时不间断,而是通常一天只有8个小时来电,让工厂每天16个小时机器闲置,白白增加成本。


不过有一说一,印度的操作不能用常理来推测,哪怕是现在疫情死人快堵恒河了,印度依然保证工业用氧,而不像咱们国家宁愿高炉缺氧也要救人,所以这电嘛,不给老百姓用单来保证制造业,也说不准。


但是这种停电风险加上限时供电导致的成本上升,必然是制造业考虑的因素。


这里有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中国企业家在佛山做变压器、互感器生产铁芯,生意很红火,年产达到了近亿。


选择去印度开厂主要是考虑到印度市场客户在那里,离得近,能省运费,去了以后,肠子都悔青了。


要去开厂,首先,就要弄一套UPS系统,也就是不间断电源。这一套不间断电源UPS的成本都要上百万,但是没办法,平均每天停电四五次,谁受得了。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这老哥专门带记者去看了看厂房外面的两个UPS设备,然后,采访中,停电了……



另外一个老哥,是在浙江做纺织的,考虑到公司每年有四分之一的订单来自印度,脑子一热,去了。


然后给中国跑去的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备发电设备价值约1000万人民币,每天消耗3000升柴油,差不多是每天2万元成本。


由于电力不稳,所以印度的用电成本比国内至少翻一倍,尽管,市政府统一电价不贵,但是架不住他一天之内三起三落,用柴油机发电的成本接近印度市政统一电价的三倍。


4


除了印度有想法,越南也有,而且想法很多,执行力很强。


都说想摸咱们过河,但是说摸得最细致的,应该是越南了。


这里面有个数据是反复被提到的,2001年,中国生产了耐克40%的鞋子,而越南只生产了13%;


到了2005年,中国份额降至36%,越南升至26%;


2009年,两国持平,都是36%;


2010年,越南达到37%,最终赶超中国的34%。


越南海防有LG投资15亿美元的厂区,胡志明市英特尔和惠普开始深耕。


2019年三星甚至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全移到越南去,还在越南河内修了三星东南亚最大的研发中心,这样三星越南公司一年可创造600亿美元的出口,占了越南全部出口总额的25%。


搭配着这样的势头,越南也开始喊口号,2019年,越南总理信誓旦旦的说:越南必须成为世界工厂。


这口号剑指何方,咱们都很清楚。


是不是看起来,他们已经势不可挡了?


很遗憾,电力不这么想。


越南自己的工业部门去年给了一个报告,在2021年越南会面临着66亿度的电力缺口,这个缺口到2022年大概率会飙升到118亿度。


越南想要多建电站,这时候,就要感谢一下国际上那些上蹿下跳的环保组织了,2019年4月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答应投资越南一个大型煤电站建设,结果去年,约定好的273亿人民币的融资,在环保组织的打压下,泡汤了。


这直接打乱了越南的电力基建布局,没办法,只有取消了和日本俄罗斯合作的两个核电项目,来节约资金发展造价更便宜,更能解决燃眉之急的火电厂。


而越南的水力发电嘛,尴尬的不行,国内没有一条完整的河流,好不容易有个流量比较大的湄公河,结果上游老挝一路修水坝,去年又和咱们国家大唐电力合作修第六座大型水电站,然后老挝再转过头把电卖给越南,弄得越南2019年从中国进口21亿度电,2020年又从中国进口了20亿度电,完全被卡了脖子。


这些案例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些地区电力,这个制造业核心基建的不稳定。


咱们国家,你说有没有区域性停电呢?肯定也有的。


但是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分布广泛,造不成大范围的影响,咱们国家2021年第一季度第二产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24.1%,前两年平均增长7.4%,应对起来毫无压力,这就是在基建方面超前布局的好处。


至于价格嘛,2018年中国用电成本相当于菲律宾的86%、柬埔寨的78%、泰国的75%和越南的65%。


所以制造业这个电老虎,咱们的投喂成本依然具有优势。


人工贵的,电上省回来。


5


东西造出来了,你得运出去吧。


所以除了能源成本,还有运输成本。


制造业是一个调动型的产业,不论是原材料还是最终产品,或者说中途的半成品,都需要运输,而运输是非常占成本的。


这方面,咱们不是吹,基建爸爸和制造业爸爸的双重头衔,真的是一步一步修出来的,构建出来了全球数一数二便捷低价靠谱的生产运输要素。


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了七个;


全球50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了十五个。


这还不算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也在中国,世界上现有造船订单超过50%是我们拿着的。



水面上的运输讲完了,再说路上的。


这制造业路上主要是依靠铁路的运力,在这方面我又忍不住要说印度。


莫迪老仙上台的时候推出了7条高铁和3条准高铁的建设计划,饼画的很猛,口号喊的很响,可惜现实很残酷。


到现在,2021年,印度最快的铁路,时速达到了160公里每小时,印度网友表示,这是飞一般的感觉,吊打中国。


啊这,确实吊打了我的想象力,在下输了。


好吧,不比速度了,来比密度,2020年,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了14万公里,而印度……大半个世纪前年印度独立的时候铁路总长度5.3万公里,到现在,不到7万公里,70来年时间增加了不到25%。


在运力方面,咱们2020年铁路货运量是47.9亿吨,印度2019年数据是12.24亿吨。


这铁路上的超前基建让我们国家的工商企业物流费用率从2014年的8.3%降到了现在的7.9%,而且依然在持续降低中。


而印度,你等我笑一下,从印度北方往南方送货,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比从深圳港口发货绕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港口都还要慢,还要贵。


东南亚国家在这方面要稍微好一点,海运稍微顺畅一点,但是港口过于老旧,运力依然是看得我揪心。


一个侧面的例子就是,很多港口企业,盯上了这块大蛋糕,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了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新加坡的中远-新港码头、马来西亚的关丹港和黄京港、文莱的摩拉港、缅甸的皎漂港等等。


不过,这里插一嘴,对于输出基建,我一直持谨慎态度,这眼前的钱好赚,但是养虎为患的故事咱们可见了不少。


毕竟郝建和老太太的故事,不止发生在中国。

运费高,能高到哪里去?


这其实是要看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到底在整个制造业体系里面做的内容。


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这些年纺织业很火,但是大部分的纺织专业都是来料加工,加工以后又100%的出口。


以缅甸为例,来料加工占到了本国纺织业的98%。


你说这原料是哪里来的呢?


很遗憾,绝大部分还是中国。


这些国家每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纱线和面料,这本来加工流程里面利润空间就不大,还要消耗在运输上,这整体制造业成本就提起来了。


再说越南,不是说耐克很多都在越南做的么,但是本地没办法做出符合耐克标准的拉锁、扣子,最后还是要从中国进口。


电力成本、运输成本加上以后,把东南亚和印度制造业成本在人便宜的基础上获得的优势,拉下来了很多。


6


即使我们抛开电力和运输成本,只看人力。


单纯的工资低,并不代表人力成本便宜。


我给大家出个选择题,一个中国工人,一小时做100件产品,工资8000块钱,十个印度工作人,每个人一小时做10件产品,废品率还贼高,每个人工资1000块钱,你选哪一个?


当然实际操作里面,差距不会这么夸张,但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抵消部分的人工成本的。


咱们国家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和日本德国算是有来有回,但是在东南亚面前,确实还是吊打。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测算,截至2017年,印度工人的产出只有中国工人的48%,越南更低,截止2020年,是中国的25%。


这些数据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被说烂的词:产业工人红利,和单纯的人口红利有很大的区别。


人,的确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制造者,咱们进化出来的手指,虽说强度不够,用久了会酸,但的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能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适应很多制造活动。


所以在低端制造业,最常用的,就是人海战术,用人来组成柔性生产线;


但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仅仅需要廉价劳力的简单堆积,更需要的是有纪律和秩序的、受过足够训练和教育的、有良好大工业产业工作习惯的技工和熟练工。


印度总给人一种感觉,13亿人口,上来就是干。


但是印度自家的经济学家夏尔马都说: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不高,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一个在印度开场做钢制元件的老哥就说,印度员工的确便宜,但是架不住效率太烂。


这种效率烂不光体现在出产上,就连设备也经不起他们折腾,工厂有一台设备,光切割刀就值60万人民币,理论上应该是使用200次、分割四万米材料的时候才需要磨一次,但印度的工厂才分了1万5千米就磨了一次,磨一次就要5000块不说,还降低了设备寿命。


国内熟练的工人,效率高,对资源的使用达到同样效果就越少,电费、机器、模具、损耗全部都很少;


交到印度员工手里面,这些成本全部蹭蹭蹭往上翻。


越南在这方面就更浪了,咱们都不提文化水平低导致工人难以理解并熟练操作机械了,提这个是欺负越南人,越南经济政策研究所自己公布的调查结果,越南虽然人口基数不错,但是劳动力素质和中国1.6亿熟练技术工人相比,有“明显”差距。


我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讲的是中国企业到越南建厂,招募的越南工人,虽然都有初中、高中学历,但是很多人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基本的算数也经常搞错,搞得中方企业严重怀疑这些工人学历造假。


但是越南工人最大的特色,还是在于不羁爱自由,这是越南作为当年法国殖民地留下的风格。


法国嘛,大家都懂。


越南工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罢工,用罢工来要求涨工资。


这其实是好事儿,不能惯着资本,打工人不能欺负打工人。


但是越南的这罢工有点邪乎,最低薪资过去20年上涨了17倍,去年被疫情影响还继续要求提高7.8%,这导致越南工人的工资福利已经是咱们国内四五线城市的工资水平。


但代工厂的老板们头秃的发现,工资在涨,但工作效率一直没有提高,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越南有近77%劳动者缺乏专门技术水准,持有文凭的劳工人数比率是23.5%。


再加上越南人对生活有一种佛系的追求,讲究的就是钱财乃身外之物。


我们都知道在制造业,很多时候订单来了,要加班。


这加班可以,核心一点,你加班工资要给足了。


实际上在国内,大部分厂都是靠加班工资赚钱的,大家争着抢着加班。


越南规定加班的时候要开1.5倍的加班工资,但是很多到越南去的制造业都发现,你给钱,鼓动大家赶工一下,加班费给足,然后,就罢工了。


还是来说鞋吧,阿迪和耐克的主要供应商是宝成,宝成看了看越南工人的劳动效率,瞅了瞅良品率,想了想自己过去七年遭受的五次大规模罢工,做出了决定:宝成在越南将不再扩厂。


这些杂七杂八的人力隐形成本加在一起,其实蛮惊人的,所以,虽然东南亚和印度的工人工资给的低,但是低工资并不是直接和制造业人力成本低挂钩的,所有讨论的前提都在于,取得的劳动效率是一致的。


在这方面,不信这个邪的制造业企业,基本都在东南亚和印度感受到了现实的毒打。


7


现在有一个论调是: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印度,只要持续有订单输入,劳动力素质、基础建设、上下游配套设施,肯定会逐步解决的。


这些问题,曾经的中国也面对过,如果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说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大家都会开启群嘲模式,正如我们现在嘲笑东南亚印度一样。那凭什么就这么自信,觉得我们天命就是世界工厂,东南亚印度不能重复我们的路径呢?


这种论调,其实太小看发达国家粉碎机,这个本来是用来污蔑中国,后面发现的确是这样的称号了。


这全球制造体系,是中国一旦进入,就能用自己的体量和科研能力,让后发国家试图进入变成白日做梦的。


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全产业链,这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背后的含义要比表面上简单几个字大得多。


为什么中国制造很难模仿?中国卡住的位置别的国家难以超越?


因为制造业竞争已经不是拼厂了,而是拼基建和生态。


我们有全产业链配套,所以理论上,我们能从战略层面上让任何可能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依靠的抓手,变得无利可图。


比如越南,想用纺织业来教育自己的产业工人,完善自己的基础建设,逐步构建上下游配套设施。


但问题是,纺织机械行业,中国都已经是国际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了,越南每年都要向中国进口大量的针织机、花边机、纺纱机。


越南可以头铁,说我不用你的,那越南的纺织业成本就会失去价格优势。


那越南说我自己造纺织机械。


好的。


要自己造纺织机,这就涉及到更复杂的机械制造行业,咱们不说越南有没有这方面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装配技能人才,也不说有没有机械制造配套产业链了。


就单说数控机床,咱们国家又是产业链完整齐全的,同样的道理,用不用我们的数控机床吧,不用,你造出来的针织机又是贵的起飞。


啊这。


那越南说数控机床也自己造,这数控机床需要很多精细的铸件,在这方面咱们又能做,而且有很多隐形企业,常年给日本和德国的高精度机床企业供应铸件。


你用,还是不用?


不用,没有竞争力。


用了,我得利。


所以你看,这就是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威力,想要卡脖子的时候就能拿出手段来。


咱们国家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平日里讨论的时候,更多的是集中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的层面;


而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到咱们国家平和友善的特性,不怎么拿出来说,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其中的对外战略属性。


曾经,美国有这样的能力,可惜美国选择了自断经脉,选择进行了产业空心化,躺在美元霸权上赚轻松钱,咱们国家摸着鹰酱,是不会再犯这种错误的。


8


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告诉大家我们无敌了。


实际上傲慢是非常致命的缺点,顺风局也绝对不能飘,更何况现在的形势离顺风还有很大差距。


前面的挑战多不胜数。


这制造业外溢,依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天下生意也不可能就让我们一家做了,更何况很多东南亚厂背后的老板也是我们的人。


我想说的是,什么样的制造业可以外溢,什么样的制造业要留下,这选择权,是在中国的手里。


具体到一个产业,什么环节可以出去,什么环节应该握在手里,我们依然有选择权。


印度手机制造,如火如荼,如果剖开了看,零件里面78%都是来自中国进口,所以严格来说,印度目前仅仅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一个外包车间而已。


但是,同样是手机,咱们在芯片领域,也被卡了脖子,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在提高高端制造业的原因。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我们也需要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更加提速,从而降低总的生产成本,来弥补人力成本提高带来劣势。


继续,保持中国在制造业上的整体低成本优势。


不是靠人力压价,而是靠整体技术和效率提升。


这些,背后都需要巨额的投入和付出,好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做这样的升级和创新了。


就现在的局面,东南亚和印度想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现实就会像这次疫情期间制造业订单回流一样,再给他们上一课。


让他们捂着被抽红的脸更加深入的理解一件事情。


爸爸给的,可以拿;


爸爸不给的,别想抢。


而我们的未来,也绝不仅是做东南亚的爸爸。


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路还长。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6月13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