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夸爆他!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6-29 22:37:14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凌丁



要问今年最火的剧是什么,答案一定是《觉醒年代》。


哪怕已经完结数月,后劲儿依然强大。


历史书上的革命先烈们,仿佛穿透薄薄的书页“活”了过来。


6月26日,《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参加了电影《革命者》在北大举行的首映礼。



《革命者》的主角,是历史书上的那个“大胡子”先生——李大钊


看完电影,张永新深有感触:


“电影中有很多《觉醒年代》中没有实现的细节,比如那个绞刑架。我看到那一幕的时候,作为一个观众,心真的是跟着痛。”


诚如张导所说,这是一部堪称精彩的片子。


电影开始于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只剩38小时。



短短38小时,牢狱内外皆风云激荡:牢狱内,敌人对他施以酷刑;牢狱外,无数仁人志士为他请愿、暗中组织营救


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李大钊施以新刑,而关于李大钊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铺展开来……


或许是青年导演的浪漫主义情怀,《革命者》抛开拍人物传记惯用的时间顺序,大胆采用双时间线、多视角的叙事手法,通过敌人、挚友、妻子等人的眼睛,带观众去看李大钊的不同侧面。


一边,是倒计时,行刑前的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另一边,是看见过李大钊的人,他们身份、阶层、理念各有不同,回忆一点一点铺开。


现实和回忆的交织碰撞,勾勒出李大钊热血革命的峥嵘岁月,还原了一个烟火气息、充满人情味的守常先生


以往,人们对李大钊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历史书中的记录:厚厚的大胡子,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事实上,守常先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可爱,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伟大。




“ 这个人留不得 ”


这是敌人视角下的李大钊。


李大钊的存在让张作霖十分忌惮,“别看他只有一张嘴皮子、一根笔杆子”,却能搅动中国的风云。



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


影片中,距离行刑只剩数十个小时,张学良来到张作霖的办公室。


张作霖问:“你见过他?”


张学良抬头,回忆起他看见的李大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遍全球,传到中国。


那时,李大钊在上海与陈独秀共办《新青年》,发表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是上海滩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也因此结识了报童阿晨,还有其他各行业的劳动群众。


上海街头,阿晨叫卖着报纸,不小心冲撞了一个流亡的俄国人,结果被枪杀。


悲愤的李大钊四处奔走,联络上海各行各业的穷苦百姓。大家浩浩荡荡来到领事馆门口,高举血书,高喊血债血偿。



“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中国的!”


当守常先生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地喊出这句话时,我忍不住流泪了。


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外国人在中国可以横行霸道,可以肆意欺凌,乃至杀害中国人都能脱罪。


可是幸好,还有像守常先生这样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面对侵略者,寸土不让。


他们成功了,凶手当场被押走。


李大钊微笑着冲众人一拱手:“江湖再见!”随即转身离去,融入了茫茫人海。


彼时张学良年仅16岁,原本在上海滩花天酒地的他,目睹了这一切。他在人群中注视着李大钊,眼里有敬意。


然而,当镜头转回现实,张学良从回忆抽身,对父亲说:“您说得对,这个人留不得。”



距离行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消息传到了蒋介石手中。


张作霖密电传信蒋介石,与其商议是否处以李大钊极刑。



彼时,蒋介石已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革命人员。


时间回到1922年,蒋介石目睹着李大钊拜访孙中山,一步步促成国共合作。


他被孙中山派去接李大钊,却始终对李大钊充满敌意:“如果你是姓布的(布尔什维克),我不希望你接近总理。”


李大钊笑着回应:“我今天很有自信,你们的总理也会赞同我的观念。”



两人数次言语交锋,李大钊不卑不亢地予以回击。


蒋介石问:“你到底是谁?”


李大钊淡然答道:“你不该问我是谁,应该问我们是谁。”


蒋介石甚至跟李大钊打了个关乎中国未来的赌,赌李大钊赢不了。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成立。蒋介石输了赌局,也因此更加憎恨李大钊。


于是,他在那份密电上签下了同意。


在敌人眼里,李大钊是必须被拔掉的“眼中钉”“肉中刺”。


敌人的否定,有时候,未尝不是最大的肯定。


“ 大展一番事业 ”


这是挚友视角下的李大钊。


牢狱内,狱卒提审李大钊,大肆嘲笑他的共产主义理想,讥讽他被好友陈独秀抛弃了。



昏暗的灯光里,面对敌人的嘲讽,李大钊不为所动,回忆起了他和陈独秀携手干革命的日子。


1918年,在上海的李大钊受章士钊邀请,前往北京,成为北大图书馆主任。陈独秀送他一块怀表作贺礼,激动地说:“终于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大展一番事业了!”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怀揣着“未来可期,中国可期”的热忱,办刊物、发文章,传思想、启民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同年6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陈独秀决心“闹他个天翻地覆”,6月11日晚,他来到“新世界”游艺场,撒下漫天的《北京市民宣言》,大声疾呼:“救救这个国家!”


结果被捕。



出狱后,陈独秀成了被军阀长期通缉和监视的目标。


1920年一个深夜,李大钊驾着骡车,秘密护送陈独秀出京。


陈独秀意气风发地喊道:“革命大潮就要涌来了!浪如破竹!”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就从这辆颠簸的骡车上开启了。



两人驾车出京的画面拍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风雪交加的夜晚,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清,骡车上晃悠的两盏油灯是唯一的亮色。


骡车简陋,前路漫漫,车上的两个年轻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与希望。他们正在筹划一项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业,将如明灯照耀中国的黑夜。


是啊,就算身处绝望年代,守常先生也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坚持理想,“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天下!”


“ 他会回来的 ”


这是妻子视角下的李大钊。


赵纫兰与李大钊是少年夫妻,两人非常恩爱。后来,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赵纫兰默默支持丈夫,成为他革命事业的贤内助。



行刑的时间一点点迫近。


赵纫兰带着被捕的女儿,面容憔悴地从狱中回到了一片狼藉的家中。


孩子稚嫩的声音问道:“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赵纫兰忍着眼泪笑着说:“很快,爸爸每次都会回来,这次也会回来的。”


她不知道,这一次,他回不来了。



在赵纫兰的视角下,我看到了守常先生作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一面


他会与妻子、孩子一起,度过温馨的家庭时光。



他会在离家之前与妻子告别,妻子为他整理衣领,目送他远去,等待他归来。



还有那不轻易示人的脆弱与迷茫的一面。


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李大钊领导着五千多名学生和市民游行示威,要求拒绝丧权辱国的“八国通牒”,结果惨遭段祺瑞政府镇压。


47人死亡,200余人受伤,包括我们熟知的刘和珍等人。李大钊也在斗争中身负重伤。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赵纫兰心急如焚地赶到医院,李大钊面容狼狈,望着妻子,哽咽着喃喃道:“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声音颤抖,渐渐几乎低不可闻。


他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流着泪,把头靠在了妻子的肩上。


看着自己带领的群众被军阀的子弹射中,守常先生的内心是否也曾有过害怕与迷茫?



张颂文的演技是让人放心的,恰如其分地拿捏住了伟人偶尔流露的那一份脆弱。


这一刻的守常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他曾振臂高呼,也曾眼含泪水。他令人钦佩,也令人心疼。




影片的倒计时走到了终点。


“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成为军阀缉拿的重点目标。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顾妻子和朋友的劝告,毅然选择留在北京。


这直接导致了他的被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从容不迫,第一个走上绞刑台。


就义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当时的北京《晨报》刊登了李大钊牺牲的消息,报道他“神色未变,从容赴死”


那年,他才38岁啊。


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的22天,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酷刑,电椅、老虎凳、竹签插手指,甚至被拔去了双手指甲,但他没有泄露一丝党的机密。



你知道吗?为了折磨李大钊,丧心病狂的敌人绞了他三次


一共历时28分钟


那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难以想象,守常先生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影片中有个细节,让我感到极其讽刺和痛心。


处决李大钊的这台绞刑架,是北洋政府专门从国外进口的。


当汽车载着绞刑架驶来时,士兵们竟然满脸雀跃之色,纷纷想要见见这个新鲜玩意儿。接着,开箱、取架,士兵们兴致勃勃地将绞刑架安装完毕。


镜头扫过高大的绞刑架,架子边缘上,贴着一张张安装说明书。



我忍不住回想起影片中,李大钊拒绝营救时说的话。


他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就再算上我一个。


他说:“如果我死了,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地前进,我可以去死。”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李大钊选择用鲜血铸就革命之路,用死亡唤醒麻木民众,比如,那些兴高采烈安装绞刑架的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守常先生一生的写照。


如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需要《革命者》这样的电影?为什么需要回顾守常先生的故事?


在《革命者》的首映现场,《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说的话,从观众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绳子套在张颂文老师头上的时候,我仿佛看到1927年那个不堪回首的时刻。1927年是大钊先生的终结,但是今天,大钊先生精神不死,与山河同寿,与日月同辉。


看《革命者》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如果我生在百年前的中国,是会像守常先生那样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还是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如果我被敌人抓住严刑拷打,是会像守常先生那样宁死不屈,还是出卖自己的良心?



无比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再也不会任人欺辱了!


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无数像守常先生那样的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今天的我们,又怎能忘记他们?


我想,这大概正是《革命者》触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我们永远需要《革命者》这样的影视作品。


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日中国的独立与和平。


永远不能忘记,中国人是怎样一步步踏着鲜血,最终走上天安门城楼的。


吾辈当自强!



# 彩蛋 #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彩蛋。


一个雪夜,11岁的李大钊爬上了一列无人的火车,费了好大一番力气,启动了列车的开关。


汽笛声划破黑夜的寂静,列车轰轰烈烈地向前驶去。后面,是列车员在踉踉跄跄地追赶。


小小的少年冲着车后兴奋地大喊:“别追啦!我要坐火车去远方啦!”


明亮的双眼里闪烁着对前路的执着与期待。



我愿意相信这一幕是真的。



▽ 更多推荐阅读 ▽


“一顿吃不起的饭局,我的同学好好给我上了一课”


惊心动魄!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火了!看完才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英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