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肯德基里这对父子窒息的一幕,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一生“贫穷”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7-12 13:47:2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这个故事,是在知乎上看到的。


题主在肯德基,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餐。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那孩子看着有七八岁的样子,听完这句话之后没有说话。


但从男孩低着的头和咀嚼食物的缓慢动作来看,他听懂了,也听进心里去了。



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


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消化这句话,而我读完这个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很多小孩,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的。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参与同学之间的攀比。”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唉,你这补课费也太贵了,都够咱家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了。但你别担心,爸妈就是累死累活也会送你去上学。”


在父母看来,这些不过是不掺杂恶意又无关紧要的唠叨,然而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捆绑他们的“诅咒”。


他们听到了父母的“潜台词”: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一句句话像针扎进心窝里,父母或许没有多想,但却可能在孩子心头回荡余生。

图/摄图网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吐露真心:我不喜欢吃鱼头,我那么做都是为了把鱼肉省下来给你吃。


故事外的我们,都会为妈妈的付出而感动。


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呢?


母亲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也变成了孩子余生的内疚,如鲠在喉。


同样爱吃鱼肉的妈妈,真的无法和孩子共享同一条鱼吗?


不见得。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可是,小孩只能承受小孩的压力。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的“通病”。


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


为了减少负疚感,他会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索取的冲动,更谈不上奢侈的愿望。


那种庞大的心灵压力,是很多父母无法想象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相信的。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伤害。


孩子沉默不说,自责却不断蔓延,“疾病”开始悄悄滋生。


一个知乎大V分享了一个女孩的例子。


8岁,她站在橱窗前,看见心仪的娃娃,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但爸妈说过他们赚钱很辛苦,我不该这么不懂事,不能再给他们添加压力。”


18岁,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可脑袋里飘过的是父母说的“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吧,将来进银行,好歹是铁饭碗”。


她学着说服自己:“是啊,艺术还得砸钱。我不该做让父母为难的事,还是选择让他们高兴的专业吧。”


26岁,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要和她同居,她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进展太快,可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付出这么多,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习惯于过度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


不敢去照顾、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最终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图/CC0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笔债款,认为是自己的“任性”和“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欠父母的“还清”就好。


长大后的他,把自己视作负担,一直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没有尊严。


有人在爸妈哭穷之后,拼命克制天性去讨好父母,甚至进行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如果你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付出感”和“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偏偏不明白,比起装模做样的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当他的小学同桌全身名牌的时候,他穿着的那双杂牌磨脚的球鞋会告诉他,他家境一般。


当他的初中同学每到假期就报名学校的国外游学项目,护照上戳满了各个国家的印章,而他只能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那把锁住他的椅子会告诉他,他家境一般。


此时此刻再去看这句话,“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早已知道“穷”“富”含义的孩子,早就知道这顿饭对自己来说“价值不菲”。


只不过由父亲亲自撕裂的伤口,愈合得比以往每一次都要缓慢。

那么,父母是不是不能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了?


当然不是。


半弧画完,添上另一笔半弧,才能凑成一个圆满的“圆”。


在说完这句话后,把这个话题延伸出去,去做“呈现真实的教育”。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所以儿子,咱们一起开心地享受这顿饭,吃完咱们才能有精力有动力,你看书学习,爸爸工作打拼,赚更多的钱,吃更多好吃的。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说实话,这对爸爸来说挺贵,但偶尔花钱去享受一次美好的事物,也很值得。你喜欢的话就要加油啦,希望以后你可以比爸爸厉害,轻松买单。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虽然爸爸现在的收入不高,可能还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还没机会体验。不过没钱不代表低人一等,以后路还长着呢,我们各自努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图/CC0



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连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


承受着班上同学目光的洗礼,忍耐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奔跑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


可贫穷没有打垮这家人。


因为豁达又积极的父亲,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不是跟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


两个小孩,成长得善良且积极。


贫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磨灭孩子心性的杀手。


对和你我一样出身普通,需要靠努力奋斗来维持日常的家庭而言,在能承受的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这就足以令人佩服。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精神支持,永远别让孩子因匮乏感而白白消耗一生。


内心富足的孩子,日后必定会有满足自己的能力。


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1年第1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 更多推荐阅读 ▽


一个东北人,能顶综艺半边天?


90后男生街头修补衣物月入上万,25岁买房:厉害的人,都勇于做生活的异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