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UP主,在跟“不说人话”做斗争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1-07-20 21:39:14

前段时间,一张藏狐表情包火了。


表情包的主角,是神似藏狐的B站科普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面对网络上横行的营销号谣言,他从满脸疑惑,到抱头崩溃,再到抬头望天。由于表情过于灵动,很快就被网友截成表情包,流传于各大聊天群。



UP主本名张辰亮,自从做科普后,常常与水猴子、藏狐等网络热梗联系在一起。人们差点忘了,他还是国内科普内容的开拓者,几乎靠一己之力让科普流行起来。

根据过往经验,严肃的科普内容,注定与流量相悖。但是在B站,以小亮为代表的众多科普UP主,都打破了“知识的诅咒”,找到科普的全新路径。 
 

最高配的科普学院

 
说到把严肃和活泼完美结合的科普UP主,必须是“狐主任”小亮。
 
小亮是资深科普达人,粉丝眼中的活体动物百科。把个人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做到全网2700万粉丝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社长找到了他,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让小亮主管。
 
账号“中国国家地理”在B站冷启动,第一个视频发出的当天就涨了10万粉丝。
 
 
视频里,小亮带你走进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介绍各路神仙同事。
 
在这个非典型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同事养的小动物,有长不大的麝香龟、名叫颜真卿的豹纹守宫、死后被追封谥号的花金龟……
 
还有藏狐。
 
工作之外,同事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插画师除了是生物大触,还热爱做手工,小鹿、猫头鹰都捏得惟妙惟肖;有编辑是观鸟狂热爱好者,每个周末都要买张机票,飞全国各地去观鸟。
 
从前隐于幕后的神仙大佬,在视频里都成了可爱的有血有肉的人。
 
 
通过介绍科普工作者和他们在做的事,让观众先对“人”感兴趣,从而主动了解背后的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科普方式。
 
而更多时候,大佬科普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知识的专业度,还在珍贵稀罕的教学资源。
 
比如有一期,小亮带领大家参观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里面有许多国宝级的藏品,出于保存的稳定性考虑,标本库无法对公众开放。
 
小亮就进到标本库里,把标本一件件拿出来,让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包括有早期采集的朱鹮标本,有非洲领导人赠送的狮子皮,还有马王堆汉墓里陪葬的昆虫。
 
 
末了,小亮还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了动物标本对于动物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科学家来说,多少金库都也抵不上这一个标本库,它是一艘用逝去的动物组成的诺亚方舟。”视频最后这段话,又把讲解纵深一步,引人深思。
 
 
除了专业的科普工作者之外,知名院士、科研大牛也来到B站做起了科普。
 
这些学术界大佬,你在现实中很难接触到,在B站,却可以上他们的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入站一个多月吸粉超70万,视频平均有200万播放量。
 
听院士科普海洋生物知识,大概是“写教科书的人来给你上课”的体验。评论区网友开玩笑,看完视频后,简历从此多了条“曾与院士在网上交流学术”。
 
院士求一键三连,能不给吗?
 
对于重量级的院士来说,科普内容其实大多是“降维打击”。但在汪院士看来,越是蹩脚的老师,越喜欢用专业知识吓唬学生,他不要当这样的老师。
 
在科普视频中,问题都提得很简单,比如“海洋到底有多大”“马里亚纳海沟下到底有什么”,有网友吐槽:这么简单的知识点,真是难为汪院士给我们讲解了。
 
 
但事实上,汪老压根不认为这些提问太简单,或者没有水平。他反而敦促做视频的助理,问题一定不能提得太难、太专业。
 
回答时,汪院士也尽量做到浅显易懂。
 
比如解答深海压强为什么没有把生物压扁时,他用气球作比:气球拿在手里不会炸,放飞到高空之后,气压里大外小就会炸。海洋不论多深,里外都是水,水碰水自然压不起来。
 
在三五分钟的交流中,汪老展现了学术大牛的特质: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专业问题讲明白。
 
 

科普大佬为何爱B站

 
在信息纷杂、注意力转瞬即逝的互联网,内容严肃、深奥、小众的科普要被看到,并非易事。
 
科普UP主们不缺好内容,大众也有接受科普的需求。两者之间,始终缺少能很好对话的平台。
 
科普也需要抢占阵地。
 
而B站汇集了大量年轻受众,他们处于最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对长视频和深度视频的接受度更高。实际上,视频已经成了年轻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这里,UP主可以认真科普而不用急着追热点,即便是硬核知识也不会无人问津。
 
一个介绍棘皮动物演化历程的视频,竟然有400万播放量。
 
说起硬核生物科普,自然避不开坐拥200万粉丝的UP主“芳斯塔芙”。
 
账号名取自fun stuff(有趣的东西)谐音,背后是对“学术”夫妇——中科院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唐骋和名校专业出身、曾在学术期刊工作的芳姐。
 
2019年开始,“芳斯塔芙”在B站科普各种古生物知识,圈粉无数。
 
 
比如棘皮动物的演化历程,光看这个选题,你可能会觉得既硬核又陌生,丝毫不感兴趣。
 
但在“芳斯塔芙”的讲述下,我们才发现,棘皮动物原来是如此有趣的生物。
 
它们不仅长得千奇百怪,连演化过程也六亲不认。有的长得像百合花,有的长得像草丛、像星星、像蛇尾,还有的长得像不规则的外星人。
 
估计达尔文看了,都得重新思考进化论。
 
 
万万没想到,一个科普棘皮动物的硬核视频,竟然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当然,科普视频不能只图一乐。不少B站网友看完后,还认真消化视频里的知识点,然后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和概括出来。
 
 
事实上,科普视频的评论区,总有“课代表”为你划重点、列时间线;也有人围绕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批判思考。
 
UP主和粉丝之间并非你教我学,单向的信息流动,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甚至在国家地理、博物杂志等视频下,UP主总会和粉丝互动调皮几句,有舒服的交流氛围。
 
 
只有当专业的科普UP主遇见求知的受众,科学的种子才会滋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让科普真正影响年轻人

 
科普如何真正影响年轻人,这是困扰着许多科普UP主的问题。
 
运营“芳斯塔芙”的UP主唐骋,就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受邀去给一群小朋友上课,他们大多数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讲课的主题是基因。
 
为了这节课,唐骋做了很多准备。他花了大量时间在“翻译”专业术语上面,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通俗易懂,每张图片都做得简单浅白。
 
但就在他向这些小朋友疯狂输出一个小时后,他问孩子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果孩子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心态崩了 —— 孩子问:老师,什么是细胞?
 
 
这个经历,让唐骋开始反思自己的科普方式。
 
把科普做得浅显易懂,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面对更加年轻的受众,更重要的实际上是唤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年轻人才会产生求知欲,科学知识也才能更深入人心。
 
 
前段时间,小亮带团队去国家动物博物馆拍科普视频。
 
视频火了之后,动物所一个学生在网上分享了博物馆的变化:从前只有零散游客的博物馆,如今火热到停车场位置全满。
 
展馆里到处都是“这就是小亮视频里那个”的类似讨论。
 
一位妈妈带女儿参观完动物博物馆后,女儿还在动物所门口高举手臂留影,“说长大要做生物学家”。
 
 
还有高中生在视频下方留言,说要考动物所,成为小亮的同事。
 
小亮看到后特别受触动。原来他所做的科普工作,真的在对他人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兴趣和志向,这让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让‘成为科学家’,重新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人们常常误以为,在年轻人聚集的社区,受欢迎的通常是更通俗、娱乐的内容。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相对小众和高门槛的活动。
 
大概没有比科普在B站的受欢迎更能驳斥这个观点了。
 
科普UP主们把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得娱乐化、通俗化,既填补了面对大众的科学传播的空白,也为科普带来远超想象的力量。
 
随着更多科普工作者的入场,在B站,总有具体的人被打动,真实的世界也在被改变。
作者 | cookie
✎校对 | 向阳
✎排版 | 麻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