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内战后,他们正在「冒死」保护中国人

百家 作者:商界智慧 2021-08-20 20:02:14

致读者:点击上方 “商界智慧 ” → 点击右上角“ ... ”→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就不会找不到我啦!

作者:布呐呐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阿富汗内战以来,局势瞬息万变。

战争结束后的阿富汗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
 
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我们是阿富汗最大的邻国。


邻居家动荡不安,我们自然无法安睡。



  01  
 
提到瓦罕走廊,很多人都很陌生。


它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唯一陆路通道,南北最窄处仅为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


全长约4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的长度约为100公里。



2001年阿富汗战争后,瓦罕走廊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危险活动的温床。


在外界,曾一度被称为“恐怖走廊”。


这里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由于属于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除了6、7、8三个月外,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大雪封山。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途经此处时写道: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生存条件多么恶劣。


 
1963年11月,中阿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

依照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这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面对如此极端艰苦的条件,我们的边防战士毅然守护在祖国的边疆,保护着身后的每一个中国人。



  02  
 
瓦罕走廊里每一处战略要地都有边防战士守护。
 
守边防的苦,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承受的。
 
瓦罕走廊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最让人难受的就是缺氧。

即便是正常的步行,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行走。



很多边防战士因为高原反应患上了脱发、指甲凹陷、高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肺气肿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



除了缺氧,高原极度寒冷。


 
尽管战士们都穿着厚厚的军装,但寒风刺骨,不一会他们身上就挂满了白霜。

为了随时保持自己的战斗力,边防战士们还要进行耐寒训练。

战士们要顶着狂风暴雪,在缺氧呼吸困难的环境下,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



瓦罕走廊除了缺氧、低温,这里地势险峻。


在这样的地区巡逻,现代交通基本发挥不出作用。
 
战士们需要攀悬崖、翻雪山。



一般来说巡逻路程在七八十公里左右,来回要三五天。
 
途径冰河和峡谷,一路坡陡路滑,碎石遍布,战士们都会手脚并用地爬过去。


  03  
 
在瓦罕走廊,伤病成了边防战士们的日常。

在卡拉奇古边防连,战士们要经常到一个叫皮斯岭沟口的地方执行潜伏任务,那里的海拔5316米。

每次,战士们都要穿过湍急刺骨的河流,水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1.5米到1.8米。



双脚进入河水以后,基本二十分钟左右,就被冻得麻木了。

连长刘建伟的腿早已落下了病根,他双膝的半月板中重度损伤,左膝肌腱炎,右膝髌骨脂肪垫损坏。

年纪轻轻,走路便开始一瘸一拐。



明铁盖边防连连长张星坤是陕西汉中人,来边防连已经6年。

边防连地处瓦罕走廊腹地,海拔4000米,常年大风,有半年多冰雪期。

巡逻路上乱石丛生,脚踩在石头尖上,就会硌的生疼,连巡逻犬的爪子也磨出了血迹。



越往山上爬,海拔越高,天气越冷,刺骨的风吹在战士们脸上,感觉耳朵都要掉了一样。

但战士们对这种严寒大风天气已经司空见惯。


不管自然条件多恶劣,边防官兵例行的执勤巡逻一天也不会落下。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被称作“瓦罕走廊第一哨”,连队所在海拔山谷43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的50%。

克克吐鲁克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但这里却是生命的禁区。
 
2015年,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


途中他的右脚被马踩到,但是因为冻伤没有丝毫察觉。

在高原边防巡逻过程中,战士们手指、脚趾等肢体末端非常容易发生冻伤,情况严重将面临截肢。



危急时刻,战士们立马把肖博文抬到牧民的临时房里取暖。


整整2个小时后,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有人九死一生,有人却长眠于冰雪之中。
 
24岁的帅佳宏因突发心源性休克,倒在了执勤哨位上。


他在这片土地坚守了近四年,共参加了300多次边防巡逻。


本来再过一个多月,他就可以休假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每一次巡逻都是生死考验。


他们在风雪中前行,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04  
 
在瓦罕走廊,除了有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还有守卫家乡的护边员。
 
瓦罕走廊在中国的部分,属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生活着塔吉克族牧民。

塔吉克族牧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每一个牧民都是不拿枪的边防军,每一座毡房都是边防哨所”。

当地牧民只要发现有陌生人进入瓦罕走廊,都会及时告诉边防战士。



2011年本·拉丹被击毙后,边防形势严峻,护边员马塔甫夏在边境一守就是40天。
 
他说,“我也干不了其他大事,就好好守边。我们把边守好,国家就会好。”
 
护边员克里木在皮斯岭山口发现可疑人员后,马上通知边防军。
 
边防战士紧急出动,仅用8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5名想潜逃到阿境内参加“战争”的恐怖分子。



57岁的萨发里克是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年纪最大的守边员。


一次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

两名非法越境阿富汗人被及时控制,最终遣送出境。
 
几十年来,一代代护边员在边境线上巡边护边,将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胡玛力克已经当了37年的护边员,因为年纪大了,他就把这份职责传递给了儿子。

为了守护祖国边陲的安全,这里的护边员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因为责任,所以坚守。


 
  05  
 
如今,瓦罕走廊的阿富汗段在塔利班控制之下,而塔利班过去曾与战乱和不稳定等词语联系紧密。
 
可想而知,我们的边防压力有多大。



尽管中阿交界线海拔在5000米上下,地势险峻,冰雪封山,想进入中国境内绝非易事。
 
但边防战士和护边员依然用身体,为我们筑起了不可逾越的城墙。
 
他们守护着我们每一寸土地,不让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枪支毒品试图从边境危害我们的国家。



《环球时报》曾报道,近20年中阿边境的越界事件一次都没有发生。
 
而这,是无数边防军警用伤痛和牺牲换来的。
 
感谢这群无名氏,把危险挡在了外面,守护了我们的睡眠。


也希望在边境线上,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

参考资料:军事纪实:兵守瓦罕走廊;解放军报:《解读神秘的瓦罕走廊》;环球时报:《记者组在瓦罕走廊感受中国边防》


澎湃新闻:《瓦罕走廊:阿富汗的隐秘天堂》;人民网:《揭秘驻守神秘瓦罕走廊的解放军生活》;新华网:《中阿边境严防“东突”窜入 部队加紧巡逻》


参考消息:《瓦罕走廊:坚守在祖国“神经末梢”》;环球时报:《边境古道受西方关注 平静背后存恐怖主义威胁》;军报记者:《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


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别忘点个“在看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在看”行不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