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博士加入西工大院士团队任助理教授,与院士共任通讯作者,网友:真“飞升疾走”

百家 作者:大数据文摘 2021-08-26 16:39:21
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常田小希

学术圈又曝出新瓜了?

8月26日,有网友发现,在今年1月14日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的一篇论文中,通讯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朱纪欣教授与西北工业大学李瑞梓助理教授和黄维院士。

其中对于通讯作者的简介如下图:


可以看到,西北工业大学的助理教授李瑞梓在2020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

要知道,双非博士能够进入985的西北工业大学就已经是相当不易,进入院士团队更是难上加难,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能和院士共为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达到30+的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论文,可以说是前途不可估量了。

但在后续调查中,网友却发现,在李瑞梓于陕西科技大学就读博士期间,其并没有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连Nature Communications层级的都没看到,10分+的论文有一篇”


让我们来捋一下这个时间线。

李瑞梓于2020年博士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但在该论文的同行评审时间中看到,提交手稿的时间正好是在李瑞梓毕业的7月份。


这就让我们对整个事件有所怀疑了。

相关事件一经披露也是立即登顶知乎热榜,截至发稿,该话题已经有超过7000关注,浏览量也是超过了700万


“双非”博士加入院士团队,在教师名单中却“失踪”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北工业大学这边。

2020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发布了一则聘用公告,在公告中可以看到,其他6位被聘用的博士都毕业于985或211、双一流。

文件链接:
https://renshi.nwpu.edu.cn/hongyonglin720200803.pdf

对此,知乎一位匿名网友留言表示,自己在2019年申请西北工业大学的助理教授,被告知“除了马克思、人文经管、民航等这些小众学院外,所有学院的助理教授招聘已经停止了,必须按照准聘副教授的条件引入,或者做两年博后”,但一年后李瑞梓就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了院士团队,“非升即走对于某些人来说意味着飞升疾走?”


同时,我们这份招聘公告中可以看到,李瑞梓的拟进单位为“柔性电子研究院”,但李瑞梓的博士毕业论文却为一篇材料学的《柚子皮衍生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


针对该论文,知乎匿名网友表示,“科研品位比较差”,“总体来说没有太多新意”,“这种烧生物质碳经历了从早些年做电容器、再到钠电锂电负极的演变。然而,如果没有深层次的解构,和前两年很火的ACS Nano鸟屎烧炭做催化吐槽的科研灌水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1401794/answer/2082357056

更为诡异的是,在2021年6月西工大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2021年新增硕导名单,可以看到李瑞梓位列其中:


但是在西工大的教师名单以及柔性电子研究院的教师名单中,却找不到李瑞梓的名字:


详解3D打印制造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接下来我们来看点硬核的内容,也就是这篇论文到底写了些什么,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其他的启发。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004782


总的来说,该论文介绍了最新的3D打印制造的柔性应变传感器,重点介绍了基于光固化和材料挤出的不同打印方法,包括数字光处理(DLP)熔融沉积模具(FDM)直接墨水书写(DIW),以及讨论了3D打印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机制。

论文基于PAAm的吸水和扩散膨胀率以及PEGDA的韧性,推出了一种通过DLP打印将丙烯酰胺单体和PEGDA共聚的简单方法。在40秒的运行区间内,结构化传感器-2的响应时间在加载压力时高达0.2秒,卸载时间为0.5秒。同时,所有的印刷传感器在5s的相同压力下具有恒定的电容,这证明了设备的稳定性。

印在微结构中的空气槽增加了灵敏度,通过0.93GF的衬垫响应和不同应变或循环下的拉伸释放稳定性,研究了具有宽槽结构的传感器-2的应变感应性能。在1000次和4000次循环后,可以观察到5%和8.9%的信号衰减,仍满足传感稳定性的要求。


为了充分利用目前的3D打印技术,必须降低3D打印传感器的加工成本,扩大原材料的选择范围,与光固化DLP工艺相比,这为挤压打印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基于材料挤压的应变传感器打印技术已经发展为FDM。研究人员将不同数量(3000、6000、12000)的连续碳纤维涂上环氧树脂,在2N的张力下,得到的复合材料放置在印刷的PLA基材表面,包装密度可变,通过沉积PLA封装的纤维制作了印刷应变传感器。


作为解决FDM上述局限性的一种替代方法,DIW印刷技术可以分为3类进行讨论: 用于印刷应变传感器的金属基可印刷油墨、用于印刷应变传感器的碳基可印刷油墨,以及用于印刷应变传感器的MXenes和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可印刷油墨。

DiW印刷已被用于将纳米银材料与柔性聚合物基板相结合,以构建应变传感器。研究人员首先在同一方向打印了PDMS线,然后将打印的图案加热一小段时间,在垂直方向上打印了一条新线,80°C软烘烤可以使PDMS部分固化,防止低粘度PDMS液体沉积成圆柱状后坍塌,保证基体结构的完整性和聚合物基材的机械强度。


同时,研究人员还报告了用于应变传感的水驱动自修复壳聚糖和MWCNT复合材料。如下图所示,导电MWCNT和壳聚糖基质分散在柠檬酸、乳酸和乙酸的混合溶液中,MWCNT的30%负载量已达到导电渗透阈值。

该复合材料可以打印成多层支架、蜘蛛形和星形物体,而自修复卷曲微纤维沉积在PDMS上,仍然需要加热以去除溶剂。所制备的应变传感器在0-10%应变下的GF为4,是标准康铜应变片的两倍,记录信号在10%应变下的性能证明了印刷传感器的耐用性。


虽然碳基导电填料较金属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但仍需增加填料含量以增强传感器的导电性,这将增加复合材料的韧性,从而影响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和稳定性。

研究人员通过将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与Ti3C2Tx MXenes混合来制备墨水。由于纤维素的不溶性,印刷的长丝可以通过在乙醇中沉积固化,纳米纤维通过与MXene的氢键固定。当MXene的负载为10%时,拉伸强度为112.1MPa。


如此硬核的论文,材料学出身尚且年轻的李瑞梓是否存在只是挂名并无贡献的嫌疑呢?这是网友们发出的疑问之一。

同时,正如上文所述,在李瑞梓还是陕西科技大学博士生的时候,论文的作者单位为什么没有出现陕西科技大学,这是否涉及学术不端?

此外,在李瑞梓还没有正式入职西北工业大学的时候,为什么可以以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单位,进行对外宣传,这是不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呢?

针对由本次事件发出的种种疑惑,李瑞梓和西北工业大学尚且未出面响应,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事件后续进展文摘菌也将持续关注。


点「在看」的人都变好看了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