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的一部分人生,在这里。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1-10-04 16:27:25

本文受权转载自“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良豪


9月28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坐落在广州CBD里的地铁冼村站出入口前,站满了等候的人群。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目睹一条全新的地铁线路正式投入服务。

地铁站的闸门徐徐打开。车站内,广东民乐《步步高》已经奏响,车站里的人偶装饰很快便被前来打卡的市民围成三层。站台的轨道上,一列与城际动车外形相差无几的“湾区蓝”列车已经打开车门,迎接每一位来“尝鲜”首班列车的乘客。

“大湾区最快的地铁”通车,成了广州的一件大喜事。/视觉中国


这条时速达每小时160公里的“大湾区最快地铁”——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从这一天开始将广州中心城区和南沙副中心串联起来,那些居住在城市郊区的市民,可以通过这条地铁线,快速直达市中心。

自提出建设的那天开始,十八号线便肩负起贯通广州城南北的重任。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频繁、交往最密切的场所,也是集人造环境之大成的空间。《雅典宪章》将“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确定为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而交通工具则是支撑这四大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

人们说起大城市,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地铁。的确,当人们踏进地铁站,拥进地表之下的地铁列车后,很快便能到达目的地,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被堵在马路上。

一座城市的地铁就像是一条条地下巨龙。它拥有巨大的吸引力,用风一样的速度、充沛的运力,维系着城市的活力与生机。对于广州而言,无论是“大湾区最快地铁”的代表十八号线,还是这个地铁家族中的“老大哥”一号线,他们都是维系羊城高效运转的中流砥柱。

数据显示,广州地铁承担了广州市超过44%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2020年,中国地铁客运强度为0.57万人次/日公里,其中广州地铁客运强度为1.24万人次/日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无论是象征着“分道扬镳”的嘉禾望岗站,还是被誉为“中国最挤站点”的体育西路站,都与广州市民心目中的时代记忆紧紧关联。占全国总里程8%的广州地铁,已经成为了1867万广州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铁,成了大城市生活的代表。/视觉中国


广州人建地铁
是边摸索边总结修出来的

密密麻麻的地铁线网,将整座城市织在了一起。而说起这张线网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年纪最长的“老大哥”。

2017年6月,在广州地铁通车20周年之际,有广州本地媒体面向市民征集广州人与地铁的故事。在投稿的数百份作品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1997年6月底,爷爷奶奶带着13岁的我,拿着纪念版地铁首发票,在西朗站第一次搭上广州地铁。一号线经过我家(芳村),经过我外婆家(长寿路),也经过我现在上班的地方(体育西路)。对我来说,一号线就像一个亲人,我对它全线的站点倒背如流,它也每天默默守护着我、陪伴着我。那一张纪念版地铁票,至今我仍好好地保存着,它载着我无数且无法重来的回忆。”

对无数广州80后、90后来说,地铁一号线承载着的是他们的童年回忆: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兴奋得以为是在坐火车;甚至很多人第一句学会的英语,是地铁列车里“The next station is Gongyuanqian(下一站,公园前)”的报站。

1997年6月28日,是永载广州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广州登上了全世界第81条城市地铁的宝座。

广州人的地铁梦,就是由这列小黄车开始的。/视觉中国


上午10点半,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响起,一列披着红色肩带、编号为9114的黄色列车缓缓离开西塱地铁站,满载乘客一路北上,前往珠江北岸的黄沙站。

试乘体验的市民中,就有黄文新和他的家人。“虽然这5.4公里只是观光试运营,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几乎全城市民都在欢庆。”

作为一号线的建设者,黄文新对当年的建设过程依然记忆犹新。

1993年3月,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获国家批复。同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在花地湾站正式动工开建。

1994年3月,拿到硕士学位的黄文新刚走出校门便加入到广州地铁的建设大军之中。因为在硕士期间从事华南沿海地区的混凝土耐腐蚀性研究,当他听说广州在修地铁,便对这项“百年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开始,黄文新负责的是地铁防水、主体结构和部分工程的质量管理。入职后不久,黄文新便和同事们开展了对施工工地地质的研究。

不同于北京、上海单一且稳定的地质地貌条件,经过数万年的沧海变迁,广州城地下40-50米的地壳,是一种“扭麻花”式的峰林迷宫,不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变质岩,而且还掺杂着大大小小的淤泥砂、溶洞、断裂带——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修地铁,难度可想而知。

广州地铁博物馆里,还原了广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视觉中国


黄文新回忆当时一号线施工情景, “那时候没有特别先进的机器。我们在做基坑施工的时候,很多围护结构都是工人们一根一根把桩人工挖出来,再灌注混凝土的;而供地铁行驶的隧道,除少量引进国外盾构施工外,大部分采用明挖施工及矿山法施工隧道,这些需要靠工人们一米一米挖出来的。”

在险峻的地质条件下建造广州的第一条地铁,黄文新和他的团队“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前车之鉴”。没有计算软件,他用纸笔记录下数据,再用当年已经过气了的286电脑运算结果;没有CAD绘图和数字化测量仪,他们便用绘图仪和铅笔,用最原始的方式画出了站台的结构。一边建设一边攻克难关,这支羽翼未丰的施工团队最终顺利地在羊城地下20米深处造出了两条地铁隧道。

1999年2月16日,地铁一号线全线16座车站正式对外观光运营。这一天正值正月初一,12万广州市民像潮水一般拥入地铁一号线,一边闲话家常、祝福彼此,一边畅想未来由地铁带来的四通八达的新生活。

四个月后的6月28日,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广州的地铁时代,也在这一天正式开启。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黄文新和他的团队在观光运营前两天便已深入到地下进行最后的检查。大年三十正是家家团聚的时刻,而为了第二天通车能够万无一失,黄文新和工友们在地表之下的路轨中度过了最难忘的除夕夜。

放在今天,这种路轨检查也只能用双脚来进行。/视觉中国


“马路上的每一个地铁标识、出入口前的每一块地砖、站厅内的每一颗螺丝、隧道内的每一寸路轨,我们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检查,不容得半点闪失,只为了那一天能够顺利开通,让广州市民能够过一个难忘的春节。”谈起这段往事,黄文新动情地说。

地铁,延伸了广州人的生活

一号线全线开通以后,黄文新便“转场”参与了后续多条线路的建设任务。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线陆续开通,广州地铁的线网图上,也从一枝独秀,变成了由不同颜色的线条织成的地铁网络

2010年11月12日,亚运圣火在珠江上的小岛海心沙上点燃,五羊城里灯火璀璨,珠江岸边绚丽夺目。

在亚运会开幕之前,广州地铁的6条新线已经全部开通,总线网里程比之前翻了一番。这其中,就有直接通达机场的地铁三号线北延段。

被誉为“中国最挤地铁线路”的地铁三号线,是无数广漂们的青春回忆。而2006年加入广州地铁的仇培云,便是在这条闻名全国的地铁线路上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坊间有传闻说,来广州如果没有体验过地铁三号线,是不完整的。/视觉中国


这条在广州地铁线网中地位举足轻重的线路,建设难度丝毫不比“老大哥”一号线容易。仇培云回忆,这条线路经过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从广州东站引出后往北,一路要穿越断裂带、花岗岩残积层、孤石发育地层和岩溶发育区等。

为了不让孤石“卡停”盾构机,施工时往往只能把孤石炸碎成小块,才能继续进行盾构掘进。“盾构机一路‘走走停停’,整个建设历程非常磨人。但是也只有这样不断改变施工方案,才能搞出一条绝对安全的地铁廊道。”

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最令仇培云印象深刻的,是施工过程中与形形色色的人不断地去协调。无论是市民反馈的噪音扬尘,还是地底下各种各样的管道,只要遇到这些问题,就要停下来解决。

“地铁和路面的交通一样,也是为市民服务的。我们的使命,就是力争在短时间内安全优质地把地铁工程建好,让广州市民能早一天坐上新修建的地铁。”

2010年10月30日,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配套工程,最高时速达每小时120公里的地铁三号线北延段正式通车。开通当天,仇培云进入曾经奋斗过的人和站试乘新线。当看到站内人潮如鲫的场面,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广州地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想起一条条地铁线路在我们手上修好,我便觉得,再累再难再苦也值得。”

“六线齐发”让广州正式迈入了大线网运营时代。与此同时,人们对距离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原来用多少公里来衡量的两地距离,现在变成了“搭地铁要多少分钟”。

“在三号线北延段没开通之前,花都居民要去广州市区,要花上不少时间倒公交。”仇培云清晰地记得,人和站启用之后,每天都有花都区居民成群结队前来“打卡”试乘地铁。

人和和花都,曾经都是老广们心目中路途遥远的郊区。得益于地铁的到来,加之周边的房价低廉,这些远郊也成了无数“广漂”来到广州的第一个家。地铁车站拥挤的人潮中,就有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们。

每个来广州的追梦者,心中都装着一个嘉禾望岗。/图虫创意


曾有城市规划学家认为,“人类通过塑造城市而重塑自身。”因为地铁的到来,广州人的生活圈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一座座人气爆棚的综合商业广场因地铁开通拔地而起,各式各样的文化博览也开进了地铁站周边。搭地铁逛商场、搭地铁看展览,逐渐成为了广州人的新式生活方式。

“地铁促进广州的发展,地铁也得益于广州的大发展。‘地铁,为广州提速’,这不仅是我们建设者的使命,更是广州的使命。”回望这段用青春筑成的地铁线,仇培云感慨道。

地下巨龙
在连接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今天的中国,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已经是常态。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用地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间分界带日渐模糊。随着越来越多新线路陆续开通,我们对城市的印象,也不再局限于地图上标注的行政边界。或者说,只要地铁能到达的地方,就是城市的一部分。

地铁为广州提速,同时也延伸了广州人的生活。/视觉中国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不再以个体为单位,而是组团作为集合,形成一个多中心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城市群。我们所熟知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是城市群之中的典型代表。

今年三月,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南粤大地上铺张开来。

而作为这张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的骨干线路,“大湾区最快地铁”十八号线已经为“轨道上的大湾区生活圈”画上了第一笔。

开通首日的傍晚,十八号线迎来了它的第一场晚高峰。在磨碟沙站,往万顷沙方向的站台已是人头涌涌。等候列车的人群之中,不乏一些家住番禺、在琶洲上班的人们。

但其中更多的,是前来“打卡”的番禺人——番禺区中心去市区曾经只有三号线“华山一条路”的历史,也在这一天被彻底改写。进入地铁站内,不少乘客发现,这条“大湾区最快地铁”和之前经常搭的其它线路有很大不同:

“车站的导向指引牌,是和广州南站同款的诶!站厅折线形吊顶和洁净的天花,就仿佛置身在高铁站一样!”

搭个地铁,也能体验一种“凡尔赛”的格调。/良豪


“这个闸机看起来好高端,只需要扫个脸就能过闸,再也不需要掏包找卡了!”

“嵌在屏蔽门上的屏幕,不仅能显示快慢车、当前站、下一站、终点站等信息,更厉害的是,还能够知道所站位置对应的车厢的客流量,这个功能太实用了!”

这些在以往各条线路都几乎看不到看到的场面,在十八号线统统成为了标配:进入车厢,抬头就可看到哪个车门下车离扶梯最近;车站的公厕也配备了智慧引导系统,提醒乘客目前厕所的排队情况。

而这背后,是不断学习、升级的全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和运营。

比如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必定体验过在搭地铁的时候被人推上车的场景。而当你在地铁站内听到的“请注意分散乘车”的提示语,你也只会凭借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车门——究其原因,是这样的信息并没有告诉你哪个车厢人流量小。

而在十八号线沿线站台上,屏蔽门上方的屏幕就会显示下趟列车每节车厢的客流情况,直观地引导乘客走向人更少的车厢。

车还没有到站,就知道3号车厢已经开始轻度拥挤了。/良豪


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是代表地铁服务变得更加智慧。智慧地铁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本,在高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地铁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为乘客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高品质服务,用更先进的手段助力一座城市不断自我更新

当广州市民在享受十八号线带来便捷的同时,一条全新城际铁路在广州花都同步动工。这条连接广州东站和花都的城际铁路,建成后将直接联通十八号线,未来规划进一步向南北延伸,形成广州都市圈重要的南北向骨干轨道快线。

而在此之前,十八号线将延伸至中山、珠海的消息,更是掀起了一股“大湾区城际热”的讨论:城轨逐渐要和地铁看齐了。

在各个城市“抱团成群”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城市间的轨道交通,更应该有全新的认识:城轨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轨道,更是整个城市群之间的“大号地铁”,便捷度和使用频率理应与地铁看齐。

换言之,在都市圈的背景下,地铁列车下的轨道不再是“专线专用”,而更像是修路,一条走廊可以跑不同的线路。而一条条地铁线路,则是利用这条走廊来通达四方的交通工具。

我们熟知的地铁,在未来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图虫创意


“大湾区的城际铁路网,实质上是湾区发展战略的‘血管’。”家住番禺、经常需要搭地铁或城际铁路往来珠三角各座城市的阿Joe,对未来的“大湾区生活圈”满是期待。

“未来前往湾区之中的任意城市,其实和市内通勤并无他样;而构建这一‘轨道上的大湾区交通圈’,是利于区内居民产生认同感。因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如果说高铁是沟通大城市之间的走廊,那么地铁更像是一根连接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它不仅拓宽了城市的范围,重塑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在为一座城市的未来布局写下了宣言。

人们建造了一个个城市,城市也反过来塑造人们的生活。湾区居民未来的新式生活圈,是我们对未来城市生活、对密如织网的轨道交通网络的尝试。而时代手中勾勒的条条巨龙,正在用更智慧、更数字化和更多元化的手段,书写在南粤湾区这片富饶而又生机的土地之上。




参考资料:

[1]《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 余定宇

[2] 《城归何处——一名城市规划师的笔记》 李昊

[3] 解密18号线——从规划、建设到运营,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Metro Bay. 2021-9-28

[4] 中国人对大城市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新周刊. 2021-7-22

[5] 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高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新周刊. 2021-6-30

[6] 广州科普大讲坛 | 第183期:广州地铁创新赋能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市科协. 2021-5-25

[7] 下一站是嘉禾望岗,请各位乘客做好哭泣准备. 网易上流. 2021-5-25

[8] 这几个地铁站,藏着广州崛起的秘密. i广州. 2021-3-8

[9] 中国地铁的地狱模式,在广州. 浪潮工作室. 2021-2-22

[10] 今天,广州地铁20岁了!| 你们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别样的广州地铁. 羊城有料. 2017-6-28

[11] 广州地铁20周年,承载了多少人无法重来的回忆?|地铁故事征集. 羊城有料. 2017-6-13
[12] 地铁时代,一天搬动半座城. 《南方日报》2014年5月28日第GC02、GC03版

作者 | 良豪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