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前顶级瓷器问世,离不开科技加持!

百家 作者:科技日报 2021-11-08 21:47:21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以为瓷器只是用土捏捏火一烧就完事儿?跟科技挂不上边?


其实数百年前御窑瓷器问世时,就已经用上超前的科学技术。


视频制作:颉满斌


说到瓷器,不能不提官窑。官窑从初建就被打上了“皇帝专用”的高贵标签。景德镇御窑厂荟萃着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他们虽然专为皇帝家烧制瓷器,事实上也是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顶级的奇珍异宝。《景德镇陶录》记录说: “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珠山区,面积约54300余平方米。明清御窑厂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延烧至清末,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垄断了最好的原料,不惜成本,不断创新,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


御窑厂北麓葫芦窑炉遗址


“陶瓷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蕴含着化学和物理科技,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水平和古人非凡的智慧就体现在陶瓷里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说道。


“御窑考古发掘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发掘出明代正德地层中的部分釉上彩颜料,有矾红,还有出土配制釉上彩的原料——氧化铜,这是以前都没有见过的。” 江建新说,这些颜料和原料的出土,为考古工作者破译明代中期釉上彩陶瓷制作工艺的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技意义和科学价值。


景德镇龙珠阁西南侧明中期掩埋坑


这些听上去有着现代科学范儿的名词可不止这些,这里的每片瓷器都有“话”说。


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专家在宣德地层发现了青花的试料盘,上面写有“乐一号”“乐二号”字样,这就是用乐平的氧化钴所写,这也是陶瓷史上很重大的发现,可以说明在宣德时期我国的制瓷工匠就已经开始使用国产的青花料。


宣德青花八方烛台


景德镇的制瓷工匠都知道一句话: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考古部负责人徐小娇说,明代釉上彩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


成化斗彩葡萄纹靶盏


“工艺烧成上也是很有独特性。”徐小娇介绍说,以出土的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为例,其器型浑厚墩重,遍体绘以浓重艳丽的青花海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且在当时烧成上也是一大难关,在三个足的里心内巧妙的设计了三个排气小孔,其目的也是避免高温烧成时出现炸窑。


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还有一个可以体现古代制瓷工匠超前技艺的是永宣两个时期的八方烛台。”徐小娇说,永乐时期的烛台和宣德时期的烛台表面上看造型似乎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器物内部可大有讲究,从工艺角度上来讲,对美观无法起作用,为何要在内部上釉?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内外胎和釉的收缩系数,避免器物烧成时出现缺陷。虽然两朝的器物内部均上釉但宣德时期的器物里心处仔细看会发现正中间位置有一处圆形的露胎部分。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永乐时期因为烛台上半部分过重导致塌陷,从而用一根圆柱架住托烧,以支撑起上半部分的重量,这也是一种对工艺缺陷上的改良,提高烧成概率。


永乐白釉八方烛台

谈到技术难度,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品部负责人肖鹏说,正统时期的龙缸体量之大,体现出当时的烧造水准和匠人的能力,大件器物的烧成极其容易出现变形塌陷,就如同一时期大盘的盘底一样常常会塌陷。能成功烧成一件,实属不易。


正统青花云龙赶珠纹大缸


成化时期的器物以小件器物闻名于世,深受海内外瞩目。其胎体轻薄,置于自然光中可以透光,玲珑透体。“这对于成型技艺这一环节的水准要求十分严苛。”肖鹏介绍,就算稍微有一点不注意也会使器物在烧成时出现变数,如变形,出现“冲”等胎体上的缺陷。


成化该朝的釉上姹紫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出土的斗彩葡萄纹靶盏上的紫彩即为姹紫,姹紫的形成是以掺入青花料调配而成,由于永宣两朝的青花料铁含量高,锰含量低,所以无法调配出成化时用平等青调配的效果,姹紫就这样成为成化朝独有的釉上彩。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和视频素材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提供


编辑:王宇

审核:岳靓

终审:刘海英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