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瞎了这神仙阵容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12-01 23:48:59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印象里,已经好久没有什么好看的音乐综艺了。

 

像《歌手》之类的老牌音综,近几年后继乏力,而选秀音综因为翻车频繁,也被观众厌倦。只有像《蒙面唱将猜猜猜》这种走温情路线的合家欢音综,还能勉强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惜又不温不火。

 

大家热爱的,其实还是有创意、会battle的音综。

 

正好,最近优酷出品了一档新的对战型音综——《中国潮音》。 



出品方号称这是一档这样的节目——

 

 

国潮+音乐,洋气值和话题度直接拉满。

 

一看嘉宾,张亚东、大张伟、毛不易、薛之谦、张靓颖——选得很妙,可谓多种风格、多种身份兼顾。有逗有捧,有歌手有创作者还有制作人,有专业的有擅走心的,还安排了柔软的女性视角,保证节目效果杠杠的。

 

再一看选手,好声音季军潘虹,超女冠军圈九,尺八神杨博文,唢呐大神川子和石容山,吹过《卧虎藏龙》的荣颖,非典型音乐人阿弗娄,老牌民谣歌手苏阳,另类说唱红人村长和鬼卞,还有国风圈古早级大神音频怪物,甚至还有女团和乐队——流行、民族、说唱、电音、网红……啥啥都有了,基本囊括市面上所有的音乐种类和音乐人类型。

 

我滴天哪,这群人如果在同一个赛场上演绎音乐的融合与碰撞,那绝绝子啊!

 

可惜,看了节目前两期,我的直观感受是……就这?

 

白瞎了这神仙阵容。

 

神仙打架,碰撞出的不一定是火花,

还可能是车祸

 

节目前期采取自由组队+AB两组对抗,选择任意一位乐府令(嘉宾)题目进行演绎的形式,上来火药味儿就很浓。

 

A组选手乐玲珑的两位姑娘荣颖和林喆,以及好声音季军潘虹,在张亚东“过去与未来”的题目下,合作了一首朴树的《生如夏花》。

 

荣颖在学生时代就被大佬相中,做了《卧虎藏龙》的配乐,一战成名,一把笛子吹得出神入化。



林喆是打击乐专精,十八般武艺齐上,又是手碟,又是颤音琴,还有中国镲。

 

潘虹,去年的好声音季军。

 


这样的三个人合作一首经典老歌,期待一下提起来了。

 

但事实上的效果是……嗯?

 

虽然各位评委一致认为这一组颇具创意,而且在编曲上很能打,但可能是因为我才疏学浅,实难领会精神。

 

毕竟,庸俗如我一直认为,音乐应该是所有人的音乐,而不只是音乐人的音乐。


网友也觉得不可

 

如果说到此为止,弹幕里的大家还一边觉得怪怪的,一边自我反省,继而还是忍不住觉得怪怪的,那随后的几组,就让大家一致认为,这可能真的不是自己的问题。

 

闪闪和阿弗娄的“拧巴”组合,俩人都想展示自己,都想压对方一头,结果合起来观感让人眉头紧皱,让大老师直言俩人在“互相克”。

 


把“缝合怪”再缝一遍的红格格组合,恨不得在一首歌里把所有人擅长的东西轮番上一遍,结果活活搞成了文艺汇演,证实了张亚东赛前“太满”的预言。

 


还有圈九组互相攀比音高的网红人声大合唱……这组没啥可说的,最大的功劳可能就是凭一己之力,把红格格组合拔成了“将军”成功晋级。

 


两期看下来之后,我最大的感想是:没这确实是个对抗综艺,但让你对抗的是对手不是队友啊!把这种费尽心思干倒队友的精神放在团队合作上不好吗?

 

张亚东曾在《乐队的夏天》里说过,好的音乐不一定是顺耳的,反而有可能是难听的。对他而言,这种“难听”的音乐的妙处,应该是在于旋律的有效性和编排的精妙度,是阳春白雪,是高岭之花,受众少而精,至少绝不应该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难听。


前者是艺术,而后者可能是弹棉花。(如果你非要说弹棉花好听,那我也没啥说的……)

 

说白了,有些专业意义上好的可能在听众听来并不顺耳;公众听着顺耳的音乐,在专业人士来看不一定真的“好”而大家公认听的音乐,事实可能真的很烂。


《中国潮音》里的某些作品,就是第三种。



不过也不是没有惊喜。

 

身为乐玲珑荣颖组的对手,唐伯虎和裁缝铺合作的《梅花三弄》就令人眼前一亮。虽然第一期开播后,这首作品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比起一些在负面评价上达成一致的作品,有争议,在这个节目里,是好事。

 


还有第二期中选了大张伟的主题“满怀可爱,所向睥睨”的两组选手,都各有特色。


2019年好声音冠军邢晗铭和女团一起演绎了一首鬼马精灵的《中国功夫》,观众表示:“开口跪,有被可爱到,曲调魔性很上头。”虽然在专业性上不比某些实力强大的选手(不是组合),但堪称良性合作、扬长避短的经典案例了。

 


她们的对手是三个大老爷们儿,《即刻电音》的冠军村长蒋亮,西北民谣歌手张尕怂,还有唢呐手石容山。


仨风格迥异的大男人合伙上演一曲要人命的“大胡子卖萌”,精细可爱的小动作设计,还有那一声魔性的“啾咪”,杀伤力过大,绝倒了大张伟,闪瞎了张靓颖。

 


发现没有?这些大家觉得还不错的作品,首先都是彼此配合度高的。

 

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为了每个人都能在作品中起到作用,每个成员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牺牲。有舍有得,这样打出的配合才好看。


相反,如果谁都想“亮剑”,都想在一首作品里“开屏”,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伦不类”?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生怕自己的作品无法满足主题,从而沉迷于元素的堆叠。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这些大众观感还不错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配合度相对好的。

 

好的作品,形式应该为作品核心服务,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就算是命题作文,也有人写得动人,有人写得干瘪

 

张尕怂,民间采样小王子

 

但是,在“中国潮音”这个前提下,只是作品完成度较好,或者彼此配合度较高,远远不够。把收紧的格局再打开看,我们需要的,是更惊喜,更“新”的东西。



所以,究竟什么是中国潮音?

 

我觉得,不管你如何定义,总之应该是群英荟萃,而不是萝卜开会。

 


国风音乐的滥觞

 

近几年,所谓的国潮和国风音乐,经过了千帆竞渡野蛮发展的几年,开始有了一种沉淀之势。大众的批判精神被重建,好的作品被记住,一般般的作品虽可以乘着资本大船得一时风靡,但等大家回过味儿,大概率也就不再给眼神。

 

从古风网络翻唱近十五年前在中文互联网开始悄悄流行之时,可能就注定了它会在将来成为一块香饽饽。

 

可能很少人知道,古风圈最早的根据地不是5sing和YYFC,而是早已关停的分贝网

 

在当时,tag式的古风翻唱是网络古风圈的主流,因为大家都是业余玩票性质的创作,所以歌曲品质良莠不齐,大多是扒日漫BGM、游戏配乐或者其他歌曲的曲子,重新填词再创作。很多作品还是以小说、动画、电视剧人物的同人作品的形式存在。

 

随后,当听众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时,一些国风音乐人开始不满于翻唱别人的曲目,进而搞起原创。同时,借由国产广播剧和独立游戏、动画的发展,市场对国风原创的音乐作品开始有需求。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如今依旧活跃的音乐人和团队,像河图、墨明棋妙等。

 

如今包圆电视剧和国产动画主题曲的歌手周深,成名前也是一名翻唱歌手

 

慢慢地,一些歌手拥有了几首足够出圈的作品,甚至各大音综的舞台上也有了类似的音乐人和国风音乐的身影。短视频平台出现后,其独特的算法和出于经济等原因对原创音乐人的偏爱,使原本泾渭分明的二三次元悄然驳接。国风音乐,至此开始悄然起飞。

 

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市场的国风原创音乐,并没有因为听众的扩大和资源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开放,大部分的国风作品,依然保持了其堆叠词语、表意不明的“特色”,被人反复诟病。

 

除了成为资本新晋的流量密码外,国风歌曲比之十余年前并没有明显的突破

 

是啊,在大部分人看来,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与听者共情是音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再炫丽的技巧,再优美的遣词造句,都是空泛而扁平的,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漂亮人偶,美则美矣,但怪瘆人的。

 

所谓的中国元素作品,如果缺乏人性和感情的加工,只有元素的堆砌,沦为纯粹的工业产品,那就失去了其意义。

 

但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创作人所使用的方式,都是把中国元素像标签一样提取,并贴皮式地使用。

 


其中特别出圈的,前有唱功颇为随意,内容却像鬼故事一样的花粥——“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拎着钓叟的鱼弦”——这首《盗将行》当年引发的争议不用多说;

 

中有靠“踩缝纫机”作曲,得了奖却甩不掉一身腥的李袁杰——“今夜太漫长,今两股痒痒”“ 梦里殇此情高几楼”——《离人愁》这歌拆了六首歌才拼成一首,恐怕是想挑战《情歌王》的纪录;

 

后有号称“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的柳爽——“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看大雪如何衰老的”——一首《漠河舞厅》唱哭了,也唱yue了不少人。

 

现在看来,《中国潮音》这个节目里的很多歌曲编排,干的也是这件事。

 

同样是形式大于内容,前人可能是往曲子上贴词,它是往已有作品上堆叠形式。我愿称之为国潮音乐领域的另一种“复古”。

 

无论大家如何定义“中国潮音”这四个字,我想总不至于是电音配唢呐,或者古风歌配女团舞吧。

 


究竟什么是中国潮音?

 

关于什么是国潮这个问题,近两年频频出圈的河南卫视应该可以给你答案。

 

论传统与现代的良好结合,首推去年的《唐宫夜宴》。

 

源于古画的人物造型设计,配合现代化的舞台声光电与崭新的舞蹈形式,大唐风采跃然而出。

 


河南卫视很擅长这种“又老又新”的节目创作。说它老,是因为其对于传统和历史有着精准的把握,以及精致的复原精神;说它新,是因为它把一种从千年前走来的美,通过崭新的编排方式与现代人的审美方式相驳接,展现出一种不被时光所掩埋的、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象。

 

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元宵奇妙夜》《清明节奇妙游》,看完后,只会让你想感慨一句:大象中原,不外如是。

 


让艺术归于艺术,让美归于美,这就是河南卫视所做的。

 

试想,如果在《大唐夜宴》里加入女团舞和电音,它还会收到如此盛誉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印象里,沉迷于穿梭古今的,还有自得琴社。

 

而当你看到一群人穿着古装,手持中国传统乐器,却演奏着《哆啦A梦》主题曲时,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它不够中国吗?当然不,你会觉得它——简直太中国了。

 

 

当你看到一群人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在镜头前转来转去,没有任何特效和运镜的加成,就这样普普通通演奏一首曲子时,会觉得它不够潮吗?当然也不会——这可太潮了。

 

 

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自得琴社中国妆束复原小组,是一对锁死的CP。前者是由几个热爱传统乐器的80后、90后组成的不到10人的小团队,后者是一个成立十余年的汉服爱好小组。两者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合作至今。

 

自得琴社所使用的服装,大部分出自复原组之手。而复原组做衣服,都是参照出土文物、古籍、古画等,尽可能完全还原当时的工艺、材料和式样所制成的。

 


自得琴社做电视剧配乐,动漫歌曲,甚至游戏配乐,同样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拼合,为什么观感完全不同呢?

 

这可能是因为,以《盗将行》和《锦鲤抄》为代表的“中国潮音”们,缺失了最重要的部分。

 

就像自得琴社的创始人所说的:“我们丢了太多好东西,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地传承下去,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太远的不说,就说《中国潮音》这档节目里,身为乐府令之一的毛不易。同样加入了民歌做配的《一荤一素》,“月儿明,风儿轻”甫一张口,就能直接让我数123开始哭。同样没有明显地域和民族特征的曲调和唱法,他的《东北民谣》也无疑比柳爽的《漠河舞厅》高级不少。


这大概是因为,前者挖掘的是每个人深埋心底的情绪,而后者虽然讲了一个真实而伤感的故事,但故事本身在他的创作里,更像是一层浮皮潦草的壳,反复叠加的元素更印证了创作者的冷漠,理所应当唱不进人心。

 

@蹦迪班长

 

流行中的事物遭到正统声音的挑战,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现在所见的经典,基本都是冲破了旧有观点的包围圈,大浪淘沙后被留下来的。

 

但这些作品得以为自己正名的前提是,它们足够优秀,是真正的好作品。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我们反对的不是抒情本身,而是抒情中伪装的部分。”

 

深以为然。


这件事,如果落脚在“什么是中国潮音这个命题上,也是同理可见。

 

真正的抒情,一句话就够了


我觉得,中国风,应是一种情怀,而不是形式。

 

它应该发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发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它的热爱和依恋,发于那些泥土里出生的故事……

 

中国潮音,应该是用我们的声音,讲我们的故事,抒发我们的情怀,背靠着浑厚的历史,落地在崭新的时代。


它应该是从我们胸腔里迸发出的、土生土长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千年”“天下”“谁人”“离愁”,不是直白的“古筝”“唢呐”“二胡”“琵琶”,不是民歌加电音,不是唢呐配女团,不是为了拥有一个“国风”的标签而强凹造型,扭捏作态。

 

这些都是皮,而人的情绪、文化的内核,才是骨。

 

借中国风骨,讲中国故事。

 

这才是中国潮音。


点个“在看”,祝我们拥有更多的好音乐

 

 

▽ 更多推荐阅读 ▽


在这里,30岁出头的他们凭借“M型”发际线站在了“鄙视链”上游


我们的默契,是不聊工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