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格局的人:不解释,不纠缠,不责备

百家 作者:有书 2021-12-13 10:51:31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一默 · 主播 | 柠檬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作家何权峰曾说:

“气度变大,抱怨就变少;胸襟变宽,路就变广;格局够大,问题就消失不见。”


人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


格局小的人,容易在琐碎的小事中沉沦。


格局大的人,不解释,不纠缠,不责备。自在沉静,豁达从容。



不解释,是境界


世事无常,人事变迁,有太多的纷纷扰扰。


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被误解,被误会。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别人嘴里有多少个版本。


如果总是在解释,那这辈子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呢?


很多时候,沉默不是理亏,而是一种格局,一种境界。


东汉有个卓茂让马的故事。


开国大臣卓茂,功勋卓著,但是为人性情宽厚,仁义待人。


有一次他骑马出门,遇到一个人,非说马是他丢的。


卓茂问他:“你什么时候丢的马?


那人回答:“一个月前。”


而这匹马卓茂已经买回来好几年了。


明知对方认错了,但是卓茂却没有解释,把马给了他。


身边的人都不理解。


过几天,那人找到了丢失的马,将马还给了卓茂,并表示歉意。


卓茂不予计较,原谅了他。


事情传出去,大家都夸赞他敦厚仁慈。


古人说: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比起解释,沉默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一言未发,但却远胜万语千言。


当一个人不愿解释误会,反而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去背负。


这样的人宽厚仁慈,福泽也往往更加深厚。




不纠缠,是洒脱


陆游曾写过一篇《东坡食汤饼》的散文。


里面记录了苏轼的一件趣事。


苏轼、苏辙都被贬南方,在苍州和梧州之间相遇。


兄弟两人分外高兴,看到路边一个卖面条的,俩人一起坐下来吃面条。


面条很难吃,苏辙拿着筷子唉声叹气。


苏轼三两口吃完,看着弟弟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

“面条这么难吃 ,你难道还要慢慢咀嚼吗?”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不舒心的人,不如意的事。


与其苦苦纠缠,不如果断放手。


越过去,往前走,着眼于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不至于辜负自己,辜负人生。


有个老人家以打铁为生,家里有个祖传的紫砂,天天拿着喝茶。


文物商人见到了,一眼就认出这壶出自名家戴振公之手。


于是和老人商议,以十万元的价格买下。


由于茶壶是老人祖传的,老人有些不舍,最终没有卖掉。


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文物商人想来老人家收壶,这次开到了二十万元,并且直接带来了现金。


大街小巷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来到老人家里,想看看二十万一把的壶到底是什么样的。


谁曾想因为人太多,有个小孩被挤倒了。


孩子正好碰到了桌子,茶壶掉在地上,应声而碎。


孩子的父母顿时惊慌失措,忙赔不是,说这么贵重的东西自己倾家荡产也是赔不起的。


然而,老人却并没有发怒,而是沉默了片刻,长吁一口气说道:“算了吧。”


碎了就碎了,反正又不能复原,纠结愤怒又有什么用呢。


日子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老人倒是洒脱,还是像以前一样卖菜刀、剪子。


据说他一直健康长寿,活到了102岁。


《笑傲江湖》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啊,要学会往前看,因为每一天都不可能再回头了。”


面对那些糟糕的经历,无能的愤怒,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大步往前,不要被其所累。


不纠结,不计较,坦然接受,然后略过。


格局放大,眼界放宽,人生的旅途很长,不必拘泥在一时一地。




不责备,是豁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士兵在一次激战之后与部队失联。


两个人在森林里艰难跋涉,过了十余天依然没有赶上大部队,而他们已经断粮。


只有年轻士兵身上还有一块鹿肉。


在一次突围之后,俩人刚舒一口气,年轻士兵突然中了一枪。


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泪流不止,并赶快帮他包扎伤口。


俩人一夜无话,都觉得求生无望。


而那块鹿肉谁也没有动。


第二天,俩人被部队找到,得以活下来。


事隔多年,那位受伤的战士杰克说:

“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


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


但是我却没有恨他,因为我知道,他独吞鹿肉,是为了活着回去照顾他的母亲。


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


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


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一代宗师》里面说:

“人这一生,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了自己内心的真诚与虚伪,也就懂得了尊重与理解。


见了天地之广,明白自己的渺小,也就生出一份豁达。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之苦,所以就懂得了宽容。


当一个人阅尽千帆,洞明世事,内心自然生出一种慈悲与宽厚。


对于别人的伤害与过错,就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和责备。


《三国志》里,刘备攻打雒城的时候,刘璋之子刘循率兵抵抗。


刘循坚守城池,刘备久攻不下。


军师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不幸离世。


城破之后,群情激愤,将士向刘备请命杀掉刘循。


刘备却说:

“各为其主,又何错之有。”


最终宽恕刘循,放他回到刘璋身边。


刘备的大度最终触动了刘璋,率领益州百万军民,开城出降。


而得到益州的刘备,不仅很快俘获了人心,也有了和曹操孙权一较高下的资本。


属于刘备的时代,终于到来。


古人说:

“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心胸宽广,仁慈厚道,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心量,更是一种格局。


唯有那些智慧通达的人,内心才不会打结,这样的人,才能容人,渡人。



阿甘曾说:

“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慢慢知道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一个人见过远山沧海,眼前的苟且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别人的非议,无谓的纠缠,内心的怨恨,一一放下。


只有这样,你才能轻装前行,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 END -


作者:一默。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