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产砸钱富养的女儿,20年后的收入还不如农村姑娘

百家 作者:EMBA 2021-12-15 23:34:42

来源于公众号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作者:小树妈妈


前两天,在B站看到这样一则视频:《小镇农村VS北京海淀》,成长经历差别有多大?


里面两个29岁的女孩,一个是来自高考大省江苏江阴小镇的刘梦娜,一个是来自北京海淀的王逅逅。


两个女孩,都有着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都还不错,可童年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却千差万别。

我虽然不是从农村小镇来的,但从三线城市考进大学,最后留在北京,再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路长大,我也能感受到,北京和地方的教育差异。

这个视频最打动我的,是北京女孩王逅逅的一句话,她说:

“如果把人生比作串一串珍珠的话,我在成长过程中,是能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那些珠子的,我知道怎么做,就能把它们一颗颗捡起来,串起来。


对比之下,刘梦娜的成长,好像误打误撞的成分更多些。

人的出身没法选择,但孩子的教育路上,父母却有很多路可以走。

两个女孩的经历,能让我们看到:

父母在哪些地方用力,是能帮到孩子的;在哪些地方操心,又是很难对孩子起作用的。


01
一个成长随缘
一个父母熏陶陪伴

刘梦娜来自江苏一个普通的农村小镇,她小学三年级前,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的。一直被放养的她,在学习上几乎没人管,这导致她成绩特别差。


有天,她拿着一张 4、50分的卷子去让爷爷签名,爷爷一看她的分数,就急了,破口大骂,不准她吃饭,并且让她去门口罚站。

等站够了,爷爷一边让她吃饭,一边训斥她:以后你要不要好好考?


从此她就知道了:要好好学习,还要考高分。

但是具体怎么好好学,怎么考好,爷爷没教她,也教不了。

爷爷认为,教孩子,是老师的事;好好学,是孩子自己的事。

王逅逅则来自北京海淀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小时候,是住在家里的出版社里的,每天打开门,就看到编辑们在编书。


她小时候爱看书,也读了无数的书: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等好多出版社的经典书籍。


因为读书多,她作文一直很好。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已经让王逅逅,提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

在学习上,王逅逅的父母,也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她。

她小时候英语不好,她爸爸特别自责,觉得孩子英语没学好也是大人的失职。从此逅逅爸爸就每天 6 点起床,陪逅逅一起读英语,背课文,直到她上高中。


后来,王逅逅的英语成绩很快就赶上来了。到她高三作出国交换生时,英语已经完全不成问题了。

对比两个女孩的童年,王逅逅的成长环境里,是有精心的、刻意的熏陶陪伴为主的家庭教育的。

而刘梦娜的家庭给她的,可以说是凭本能的,单纯以成绩为目的的一种要求。并且这个过程中,成人给不了孩子任何具体帮助。

我们总说寒门难出贵子,其实这个“难,就是孩子很难从环境和父母的身上,得到滋养和帮助。

这让一个孩子,必须得自己去闯、去悟,他们的成长,没有保证,偶然性更多。

而反观王逅逅,父母独到、细致的帮助,已经能保证她不会掉到底层。

家庭的这种影响,在两个女孩小学时还不太明显,到初高中时,差距就更大了。


02
一个反向激励
一个正向帮助

刘梦娜在初一时,插班去贵州上了一年的初中,当时公交车不能直达,她要沿着山路走半个小时。

读书很苦,加上当时她想买什么,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刘梦娜就说不想上学了,想去赚钱。

妈妈很干脆地就同意了。当时她家里开了一个小餐馆,妈妈说:你先把碗洗了,洗完我给你钱。


刘梦娜用了半天时间,把后厨小山似的、油叽叽的一堆碗碟洗干净后,第二天,她跟妈妈说:妈,我还是去上学吧……


中南大学董海军教授讲述自己从“放牛娃到教授”的经历时说:

正是这种身体劳作的艰辛,激发了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欲望。

刘梦娜也是,因为觉得打工苦,所以才不再想辍学。

到高中时,她就更像“学习机器”了,在学校严苛的管理下,早6点学到晚6点,还要必须上晚自习。


学校没有课外活动,没有体育课,男生就想打个球,还成天被老师骂……

王逅逅呢,当时她读的高中,每年都有七八十个能考上清北这种顶级学校的。 

她们是下午5点半放学,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很多孩子能主动自习到11点。


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就会激励自己——为什么(成绩好的那个)不是自己呢?


当时很多孩子在保证学习之余,还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模拟联合国,组乐队,做体操……

周围孩子的对比,让她也想发展自己的爱好。可惜,她一发展兴趣,成绩就掉下去了……只能暂停兴趣。


除了自己自觉,王逅逅的父母也全方位的帮助她:

给她找清华的研究生补课。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帮她复习到半夜,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各种请教……

高三时,在刘梦娜昏天暗地做江苏各地方的模拟卷时,王逅逅已经出国做交流生了。


回来后她立刻出了一本书。她爸爸没有直接动用资源帮她推书,而是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王逅逅用爸爸说的方法,自己联系了北京青年报,报纸给她做了一整版的宣传……

而刘梦娜在考完后报志愿,父母没给出任何建议,也根本给不出。她凭感觉,选了一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两个女孩的成长经历,看得人感慨万千——虽然俩人都考上了大学,但父母的格局、视野对她们的人生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王逅逅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遂又光鲜,而刘梦娜,更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一路跌跌撞撞走了过来。

看上去,好像出生决定人生,王逅逅的人生完爆刘梦娜,可结局却有点出人意料。

03
决定孩子人生的
还有这一点

刘梦娜在读大学时,像很多底层出身的孩子一样,打工兼职,包汉堡,赚零花钱。


毕业后她通过努力,进了一家满是海归的高大上的公司。

后来,她自己创业,开了自媒体公司,拍各种好玩的视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拿着还算可以的收入,过得挺不错。

王逅逅呢,她毕业就在纽约时报北京办公室实习,后来跳到了真格基金实习。


当时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还投资她做电商创业,但因为当时逅逅的认知和能力还没什么积累,导致那次创业失败。

后来逅逅一边开淘宝店,一边做自由撰稿人,生活也得很自由。


在世俗的眼光里,刘梦娜和王逅逅最终的阶层,都差不多。甚至单从经济收入方面说,后来创业的刘梦娜,可能还要优于王逅逅。

但当王逅逅被问到“你这样的履历,为什么做这么不赚钱的工作”时,王逅逅很认真地说:

小时候,她觉得自己努力学习,跟大家一起竞争,更多的是被迫,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现在,她只想有自己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而刘梦娜毕业后,一直就很有追求,她不断接触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不断向上攀爬,在29岁的时候,就已经够到了不错的生活。

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最终的人生走向,跟小时候父母的托举和帮助相关,但父母的托举和帮助,又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是他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就像纪录片《人生七年》里,那个唯一从贫民区逆袭,最后当上大学教授的穷孩子 Nick。

7 岁时,他就立志要做研究;
13 岁时,他发现地球污染很严重,就想投入到核聚变事业中;
21 岁时,他考上牛津大学,是核聚变研究的好地方;
28 岁时,他发现英国不是研究核聚变的好地方,就去了美国;
35 岁时,他在美国做了助力教授;
42 岁时,升为教授……

Nick

父母能给到孩子优渥的条件,科学细致的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给不出,也无需焦虑。

不断鼓励孩子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孩子就真的很可能到达那个彼岸。

这个视频下面有段评论,让我觉得很感慨:

海淀姑娘基本都能这样发光,可是农村姑娘大多不能这样,她们或进了工厂耗掉了青春,或早早嫁为人妇柴米油盐。

这俩姑娘还不太算是世界的参差,毕竟她们走到了同一个世界里,更多世界的参差是两拨人根本不会有交集……

孩子的出身没法选择,想要做优秀的人,过上更优渥的生活,就两条路:

一是读书,二是有理想,有野心。

其余的干扰因素,重要吗?也重要。但还没重要到能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


原标题:18线小镇与北京顶配,养出来的孩子差距有多大?看完2个孩子的经历,我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商务合作:15201337588(微信)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