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颁发!钟南山这奖,全国10人…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2-01-07 14:56:43
1月6日,“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在广州举行,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王琳、王吉光、王守巨、王祥喜、吕奔、关伟杰、苏士成、吴南、林浩添、韩大力10位来自全国的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活动上,钟南山勉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坚持创新,增强使命感,加强互相学习交流,力争取得更多国际领先的成就。


主题分享会由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联合会联合主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省政府副省长孙志洋,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刘爱平,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秘书长王晓辉,团省委书记池志雄出席活动,青联委员、青科协会员和医学类高校师生代表等近180人参加活动。随着首届获奖者名单出炉,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也正式启动。


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启动仪式。

01

“我国医学未来很有希望”


 “2003年‘非典’期间我正读高中,经常在新闻中看到钟南山院士的身影,这让我立志投身医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王守巨说。


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设立,该奖每年面向全国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展开评选,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从而鼓励医学及生命科学领域发现发明、理论创新,促进先进临床、医疗理论技术成果转化。


2020年8月28日,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奖项发布后,首届评审工作随即启动,钟南山等11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评审办公室,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各省级青科协、国家卫健委等55个单位推荐了100名候选人,经初审确定20名候选人进入全国终评。经陈述答辩和评审委员会评议,最终10位获奖者脱颖而出。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全力做好病例救治,有的坚持开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有的则着眼国际领先,围绕世界性医学难题潜心研究,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在6日举行的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上,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获奖者情况。


在分享会上,钟南山还分享了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最新研判。


钟南山在分享会上指出,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年轻人要做出成绩比较困难,“而此次获奖者最小的年仅34岁,他们为该领域的年轻人树起了榜样,也说明我国医学未来很有希望”。


钟南山还忆起当年留学经历。“那时出国求学仅坐火车就花了9天时间。尽管条件困难,但我们还是一心想着学成回国,帮助我国跟上国际步伐。”他说,今天的年轻人有了更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更应当坚持创新,增强使命感;同时要避免各自为战,加强交流和互相学习。


02

分享会成“追星”现场


“钟院士,您的恩情武汉人民将永远铭记!”分享环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在台上起身,朝钟南山深鞠一躬,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在武汉疫情期间,王琳冲锋在前,在当地较早开展核酸检测,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检测约60万例,帮助大量病人及时得到救治。“钟院士给了我无比强大的力量和信心,我将带着这份荣誉、带着钟院士的精神奔赴新战场!”


分享会上,不少获奖者纷纷表示,正是被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期间的动人事迹所感染,他们才选择走上医学道路,分享会一时成为“追星”现场。


“非典”期间,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吉光正在北京读大学,“抗非”改变了他的求学轨迹,他转而开始学习生物信息和医学知识;正读高中的王守巨成绩优秀,但对未来专业选择较为迷茫,钟南山的故事让他立志投身医学。“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钟南山传’,成为我学医的最大动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苏士成说。


03

“跨界”科研受到点赞


“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离开熟悉的领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在分享从事科学研究的感受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韩大力说。


不少获奖者与韩大力有类似的经历。例如,王守巨在赴美国深造时便跨界选择了前沿学科分子影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林浩添则将眼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相结合,在广州开设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


钟南山现场点赞了获奖者在学科交叉与协作方面的努力,“医学必须跟药学、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这是未来的方向”。


将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造福患者,是获奖者的另一个共同特征。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祥喜带领团队参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疫苗已在国内附条件上市并出口多个国家;中南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湘雅医学院副院长吕奔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在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关伟杰提出支气管扩张临床分型新理念,为患者畅通生命绿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脊柱畸形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吴南从事脊柱相关疾病的精准诊疗,帮助患者挺直脊梁……


“让发现、发明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称之为创新。”钟南山勉励大家,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梦想,执着追求,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04

钟南山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

应当将奥密克戎视为“大敌”


1月6日下午,在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上,钟南山以“科技指导抗疫,勇攀医学高峰”为题,分享了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最新研判。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奥密克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法国日前又报告了被称为“IHU”毒株的新变种。对于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变异毒株一般而言传播力更高,但致病力不见得高。”钟南山说,人类与病毒博弈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体通过抗体、疫苗不断与病毒作斗争,另一方面病毒也在寻找最适合的生存条件。“目前判断‘IHU’毒株会否成为像德尔塔这样占主导地位的毒株为时过早,也不需要过度解读。对待新毒株,我们要坚持严密观察,其中传播力和致病力是两个关键要素。”



钟南山提醒,我国也应当将奥密克戎视为“大敌”。


“奥密克戎传播极快,且多数人症状较轻,在西方国家疫情中逐渐成为主导。中国目前仍未出现奥密克戎的社区传播,但并不等于明天不会出现。”钟南山同时指出,人类与新冠病毒互相斗争、互相适应,将来新冠病毒是否会像流感病毒一样与人类共存?钟南山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一种走势。


谈到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钟南山说,陕西西安从最高日增病例170余例,到1月5日单日新增63例,“拐点”已经出现。


春节即将到来,许多人关心今年人们能否正常返乡过年。对此,钟南山认为,没有封控的地区,即低风险地区,市民可以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回家过年,不需要完全停摆。



都有哪些创新青年获奖?
一起来认识吧!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方向:再生医学及创伤修复、检验医学


十年前,王琳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发现丝胶的创伤修复价值,开创未来医学新策略,迈入国际前沿。疫情期间,她临危受命,冲锋在前,奋战于风暴中心,核酸检测量居湖北第一,与病毒“零”距离,出色完成支援任务。


王吉光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生物学与医学信息学


王吉光践行科学精神,在计算生物学与医学信息学领域钻研不懈,筑建公共卫生防疫“健康墙”,攻克医学难题,创造生的奇迹。从计算基因组实验室到亚洲人群脑胶质瘤数据联盟,他首次定义海绵状血管瘤的分子分型,成为患者的“吉”祥之“光”,高举生命希望之火。


王守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教授

研究领域/方向:肿瘤分子影像学


王守巨打开治疗肿瘤的最佳时间窗,栽种下影像学发展的点点青苗。从“实验室小白”到“影像学领航员”,他历经八年攻关,破乳腺癌诊断难题,成为“守”住万千女性生命健康的“巨”人,也是护娇艳玫瑰魅力绽放的使者。


王祥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方向:病毒结构学/结构疫苗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祥喜闻令即动,第一个公布世界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他带领科研团队,参与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研发,疫苗已在国内附条件上市并出口多个国家。


吕奔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湘雅医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方向: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


吕奔是脓毒症的“克星”,他把青春深埋实验室,把患者热切地捧在心头。他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在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主旨或特邀报告,在世界医学山巅再添中国力量。


关伟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

研究领域/方向: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治


关伟杰提出支气管扩张临床分型新理念,为患者畅通生命绿道。疫情当前,他明确感染早期炎症特征,为抗疫打造科学基点。他发布百余篇SCI,主导多项重大课题。他是医者,更是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


苏士成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免疫教研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方向:肿瘤免疫


苏士成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完成国际首个乳腺癌硅胶重建加局部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为患者保美丽更保健康。他在而立之年博导冠身,不仅传道授业,更努力成为育人的“大先生”。他辗转于手术室到实验室,发现免疫治疗新策略,构建高效的线粒体RNA导入系统,对患者春风化雨,对学生关怀备至,对学术努力求索。


吴南



中国医学科学院脊柱畸形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青年工作部部长

研究领域/方向:骨科学、医学遗传学、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吴南首次揭示CS最重要的遗传致病因素,提出了首个CS的分子分型,在国内开设首个骨骼畸形遗传门诊。一个又一个“首次”,是他励志攀登医疗科研高峰的“功勋章”,也是他仁术医德的铮铮铁证。


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

研究领域/方向:眼科学、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林浩添深耕眼科近二十载,构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在广州开启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牵头完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中心临床试验。他是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料”博导,发布100余篇SCI,拥有30余项专利著作权,用“AI”诊疗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点亮灯塔。


韩大力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研究员

研究领域/方向:生物信息学、RNA修饰调控机制和干预治疗


韩大力聚焦新型DNA修饰和RNA修饰的表观前沿调控机制,结合基因组学技术、化学生物学工具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开发肿瘤免疫治疗诊断新策略。以“尽快将成果用于疫情防治”为首要原则,短时间内完成数千万次模拟计算,毫无保留发布AI辅助药物成果。




来源: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 陈理丨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 李细华)、广东共青团等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