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一发,撕X必杀

百家 作者:半佛仙人 2022-02-10 19:22:38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830篇原创


1


好久没整职场毒打系列了,今天整一波。


我们都知道职场是由人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得打架。


既然是打架,要有承载的战场。


所以这里抛一个问题出来,大家工作的时候用过邮件么?


一说到邮件,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外企模式,也有人问过“为什么外国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


巧了,我在国企外企以及互联网公司都干过,微信模式还是邮件模式我都玩儿过,这个问题我可太有心得了。


咱们国内的职场,微信或者其他的长得和微信差不多但是挂名“职场专用”的聊天软件(钉钉飞书企微乃至QQ或者内部软件)用的更多。


聊天软件,核心在“聊”,对应的是“说”,这和邮件,对应的是“写”的工具,天差地别。


如果有人觉得在工作沟通中,说比写更方便,那只能说,职场毒打很给面子的还没落在你身上。


这样的锦鲤之身,一定要更加爱惜。


因为邮件的第一大功效,就是方便撕X,而且是留存证据的撕X。


已经有无数打工人用自己的前途给我们指出了各种大坑,可惜拉不住很多刚出校园甚至混迹已久的打工人依然前赴后继的踩进去。


哪怕是企业里面没有人用邮件,但是“邮件思维”,也一定要带上。


2


邮件撕X,在多年的职场打磨里面,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


存在,既有因,撕X,无处不在。


即使是鼓吹扁平化管理的组织本质上都是金字塔型的,资源和坑位都是越往上越稀缺,稀缺带来的必然是零和博弈,你上别人就没法上。


别讲什么礼仪道德体面,那是赢家讲的东西。


现实是,位置是有限的,想这个位置的人,是无限的。


所以竞争是必然的。


为什么很多企业爱招年轻人,除了便宜,那都是标准的优质易耗品啊。


这消耗不光是来自于行业萎缩和公司战略调整,很多时候就是信了“职场不撕X”的口号,摔进了已然成精的同事挖的坑里。


别人熬制的鸡汤,不要轻易张嘴。


如果觉得撕X不好听,那咱们可以换个包装,职场风险管控,很稳妥吧。


只要做事儿,就会有风险。


而邮件的第一作用,是留下中心化的记录来规避风险。


2016年希老师和川老师巅峰对决,最后是川老师获胜,大家都知道,最开始的时候看好川老师的人不多,包括民调。


民调首次反转,发生在2016年7月25日,CNN统计44%的被调查者支持川老师,而只有39%的人支持希老师。


转变来自7月22日民主党全国党代表大会举行前夕,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美国民主党国家委员会内部的19252封绝密邮件和8034个附件,显示希老师暗中勾结民主党高层打击同党竞选人伯尼·桑德斯,丑化桑德斯的形象。


事后,希老师立马说这是俄罗斯特工的泄露的,为的是帮川老师上位。


那为什么,希老师的打发是强调泄露人的动机不纯,而不说这邮件是假的呢?是PS的呢?是有两个号自己给自己说话呢?


这就涉及到邮件很大的一个特性,又难改又好查。


域名,往往是公司统一的,前面搭配上员工名字,那就跑不掉,要伪造,除非是伪造自建服务器,这难度就很高,小作文很难轻易炮制出来。


有了记录,就有规避风险的底气,当然也构建了撕X的根基。


本质上,做事儿就有风险,风险就有概率出事儿,出事儿总要有人背锅,邮件就是明确到底是谁的责任。


于是在职场撕X中最基础的一招就诞生了,比对证据。


职场撕X可不是小作文,要有真凭实据才能淦个痛快。


这邮件保留证据还有一层隐藏属性,就是搜索起来特别快。


在外企感受过的都知道,各国的员工都会有各自的小特点,比如美国人那就是说话不着边际,承诺基本放屁,从“道”的宏观层面就喜欢赖债,而相比之下,印度人喜欢“短小精悍”的耍赖,“术”这个层面拿捏的很好。


于是经常跨国会议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幕:


项目推进很久了,孟买那边突然要改其中一项内容,大老板听到就不爽,都一个多月的东西怎么最后时候还来变。


好,印度式甩锅出现了,说孟买这边一个月前就说有这项变动了;


半个月前就给其他国家的同事沟通了;


你们不知道,一定是你们自己理解上的问题。


印度人在跨国企业还贼抱团,印度小老板立马跳出来说,就是就是,早打招呼了。


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个翻找和整理证据的速度,聊天工具也行,但是证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沟通对接过程中,截图都累死人,这也是为什么娱乐圈爆个瓜总要有人来当课代表的原因,太难梳理了。


会议之后再拿证据出来,黄花菜都凉了,事后找补反而容易留下“流程不清、思路不明、事后找借口”的印象。


这时候就要立马喊出不对,我这边有证据,而且立马能呈现出来才行,不然就会被印度人最拿手的“指鹿为马”战术绕进去。


而且邮件证据还有个好处,哪怕是对方不承认,说自己没看到,也不怕。


这涉及到邮件产生的职场潜规则,只要邮件发了默认就是收到了看到了,这也让常见的“群里信息太多没看到就是不知道”的甩锅手法失效。


记录,有时候就是这么真实。


你看,国外企业也有企业级的聊天工具,比如slack,但是重要的事情,依然是走邮件,就是为了留下清晰,而且可以快速查询的证据。


不一定是为了挖坑,但肯定是可以保护自己嘛,职场如战场,被漫天乱飞的流矢射中的人太多了。


如果说留证据是被动型防守,那邮件的第二功能,抄送,就是带有主动性质的战术布局。


作为很有职场吵架经验的人,我观察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一部分人在撕X的时候,往往太过投入情绪,把自己先气个半死,属于杀敌一百,自损八万的。


还有一部分是撕X的时候眼中只有敌人,觉得自己是诸葛亮在世,而对方就是舌头打结的王朗,来一段鬼畜rap就能把对方念到自闭。


这两种风格都忽略了撕X的本质,吵架,是给围观群众看的。


邮件有个聊天工具很难做到的点,就是能cc,能抄送。


要在聊天工具里面让大家来围观,那要各种拉人,很麻烦,前提还是,你要是你想要围观群众的好友才行。


而邮件,按照公司邮件取名规则,就能瞬间拉过来一群人,你的领导,对方的领导,隔壁业务相关的同事,都行。


言辞甚至都不需要激烈:


“As discussed……根据我们上次讨论……”,潜台词是你丫怎么说话不算话。


“To follow-up……我来跟进一下项目进展……”,意思是说你丫怎么还没开动。


围观的力量,有时候是很强大的,cc换个文绉绉的说法就是:请知悉,这瓜和你有关。


工作做得好,cc要抄巧,工作要出彩,cc不能甩。


最近有国内大厂员工怒怼领导,看得人大呼过瘾,不过抱着的是爷反正要走了的心态,算是临走的时候放大招。


实操里面,职场上的对攻更多并不是为了玉石俱焚,而是把事情给解决了。


我亲自围观过一场撕X,背景很简单,一个销售去新加坡出差,请了供应商吃饭,公司规定了这种场合的消费上限,但是新加坡供应商是个壕,选的地方就不便宜,而且气氛到了感情深了,就开了一瓶2000欧元的红酒。


好,销售汇报了领导,领导说买单,销售就买了,回来报账的时候,财务不干了,说违反政策。


这本来是个丝滑的事情,领导说清楚就行,好死不死,领导自己离职申请都交了,新接手的领导不认。


于是,本来是销售和财务的邮件,开始cc,不断的扩大,财务那边cc自己体系的,销售这边cc其他销售人员。


一边觉得自己是维护公司利益避免无效宴请,一边觉得自己不能报账就亏大了要给所有小伙伴提个醒,而且自己是请示有授权的。


你以为俩人是仇人吗?


恰恰相反。


两边看似打的如火如荼,私下关系可好了,经常勾肩搭背的去喝咖啡,本质上,就是打给上面看的,因为这位销售和这位财务,自己都不能解决问题,而自己也都不敢后退一步。


终于,新来的销售领导憋不住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要解决,虽然自己刚接手赶着想要出业绩,不想差旅成本这块数据太难看,但是再闹下去就变成全公司围观吃瓜了,而且手下的兵心都要散了,还是通知财务那边报账了。


如果说抄送功能还显得光明正大,双方都能看到抄送了谁,那邮件的第三个功能,就堪称是职场暗器,直接支撑起了职场甄嬛传,那就是密件抄送Bcc。


因为对方看不到,你在什么时候节点牵连进来了多少人。


当年上海外企圈有个流传很广的江湖传说,典型的业务部门和法务部门的大战,有个做BD(Business Development),也就是市场推广的小哥好不容易突进了一个新的市场,要签合同了,需要选择按照哪个地方的法律来。


法务部门一般遇到这种需求都是很头疼的,默认是采用公司总部所在地法律,对方不让;


采用当地法律,自己对新市场法律法规又不熟悉,有风险。


于是,常规操作是,选个第三方法律,欧洲一般用伦敦的,亚洲用新加坡的,美洲选纽约的,非洲就是个玄学,看心情。


这就撕起来了,业务想要推进成单,法务需要时间,都有各自的考量,各自的风险,各自的KPI。


邮件反复传递起来,双方都开始埋坑,业务说如果滑单,责任不在我这边;


法务说如果冒进,风控要吃人。


这时候,不讲武德的业务bcc了在休假的大老板,知道大老板休假的时候不看邮件,也知道大老板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开业务会。


就这样,休假回来的大老板,看到了苦心开市场的矜矜业业的业务小伙伴,伤心欲绝的推动法务部但是无果的邮件,心情自然不是很美丽,尤其是自己还被要给潜在客户开会来解释为什么合同一直签不下来。


而业务不知道的是,法务那边也不是善茬,同样Bcc了负责风控的大佬,大佬看着业务部门咄咄逼人而且甩锅满天飞的邮件,也是憋了一肚子的火。


如果按照大家心中追求善良美好的憧憬,故事的结尾应该是两位Bcc大佬,一个从此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法务小鞋,一个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黯然离开。


不过,职场比童话故事更真实,两位反而是平步青云。


背后的逻辑能不能看透,可以说是职场认知有没有进阶的展现。


邮件功能的三重功能,可溯源、cc和Bcc,其实都切中了最核心的点: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职场撕X不是看谁气势足,不是比谁反应更快言语更犀利,甚至,都不是看谁更在理。


职场本来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


为了个人利益撕X是常态,为了团队和部门利益撕X更是日常,这时候就要讲究“程序正义”。


业务和法务撕X中,看似是两人对攻,其实是两个部门的比拼,这些邮件会被更高层的负责人当做获取资源、攻击对方、部门对撞的工具使用的。


撕X到最后,给参与者撑腰的,不会是吃瓜不嫌事儿大的围观群众,而是能决定评优和升迁的顶头上司,给上司递弹药的时候,要标准化。


而邮件,就是撕X标准化的承载。


还是那句话,哪怕公司内部不用邮件,可溯源、cc和Bcc的邮件精神咱们还是要拿捏。


3


你以为邮件会导致滥用,导致人人自危吗?


不不不,你又猜错了。


很有意思的是,邮件因为具有很强的撕X属性,反而产生了“恐怖和平”的神奇效果,人人都知道头上有达摩克里斯之剑,都知道对方手里有趁手的工具实现“核威慑”,反而会变成老实可爱的职场好同事了。


更有意思的是,国内职场人,对于邮件或者邮件思维仿佛有天生的抵触,更喜欢聊天工具。


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对模式规范的刻意弱化,其实,是管理者故意为之,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控制打工人。


聊天工具有很多好处,即时快捷、还能发声音,甚至能直接视频;


聊天工具的坏处也有很多,即时快捷、还能发声音,甚至能直接视频。


同样是一把刀,切菜就是好的,划伤手指就是不好的,关键在于怎么用。


邮件思维,利于员工;


聊天思维,利于管理者。


邮件思维对打工人的好处,第一个层面,在于时间的把控。


很多时候邮件不需要立马处理,可以形成一个缓冲空间,对整块工作的时间进行保护。


这其实很重要。


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作,要做到出彩,都不是“应激性”的,而是需要创造或者深入,也就需要进入所谓的“心流”。


这时候,最怕的,是被打断。


一个你原本擅长的事情,在执行过程中被不断打断,你会崩溃,然后发火,最后摆烂。


邮件形成的缓冲空间,对整块工作时间进行保护,信息收到了,任务在那儿了,自己慢慢来处理。


这不是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是形成了一个类似于课表的制度,不用随时在群里面回复“收到”,也不用被聊天工具提示音弄得PTSD。


那对于管理者来说,这就很不舒服,没了自己说个话里面有人捧场的快乐,没有“收到收到收到、鼓掌鼓掌鼓掌”的及时反馈。


邮件思维对应的是“缓释管理”,当主管想开会的时候要先看下面所有人的日程,在上面找空隙的时候,一个更适合员工高效率输出的时间缓冲层就形成了,本质上更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


可惜,一呼百应、身边人都围着自己打转的装X质感就消失了,体验很不好。


第二个层面,是能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大部分人的聊天工具都是亲戚朋友发小在,领导同事也在,很混搭;


而邮件,尤其是公司邮件,那就是清一色的同事关系,来的都是活儿,发的都是事儿。


聊天工具里面晚上来信息,可能是女朋友想要宵夜了,男朋友想要约电影了,更可怕的是,同事突然甩文件了,领导突然要召唤了。


很多人,都被聊天工具提示音都弄得神经衰弱了,怕的就是这个。


而邮件,随便堆,随便发,反正第二天上班再处理,就没了连环夺命的感觉。


第三个层面,是沟通效率问题。


聊天工具承载聊天,轻松自如,一般也不会长篇大论,除非是要写分手感言的时候。


这样轻松的环境必然导致的就是沟通信息量的下降,一件事儿,往返发个几条十几条信息搭配五六条语音,很正常。


而邮件,因为正式,所以表述更加完整,事情讲的更清楚。


罗列个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一二三四五六,还能套表格插图片,更适合工作上的复杂对接。


表述更完整,也要求表述的时候就想明白。


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没办法在发信息的过程中完善想法了,那种职场人经常都被折磨的开两小时会就为了帮领导理思路的场景就消失了。


很多时候咱们的企业管理,都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滥用(各种没有意义的会议以及加班),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邮件的忽视往往是从上而下的,正是为了掩盖这样的滥用。


当然,这里还有历史惯性的因素,很多公司从小做到大,早期的聊天思维可以支撑起工作的复杂性,等到体量大了部门林立了对接麻烦了,也不想改。


这就是在工作模式上退化了,至少,是不匹配了。


而这种不匹配,让管理者,非常爽,所以聊天思维依然是国内企业的惯例。


4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


员工的退化,往往就是管理者的升格。


在公司的内部,权力来自于多个方面,法理型权威,扎根于规则和管制,级别比你高就是他说了算,不然业绩打差评扣你钱;


传统型权威,来自于“一直都是这样”和“一直都存在”,老板就是老板,进入公司说这是你老大,你认了,他也认了。


还有一个,也是在商业组织里面更常见的,是卡里斯玛型权威,来自“神奇的洞见或成就”。


说白了,领导或者老板能拿到更多的信息,看到更高的层面,自然做出更具有洞见性的决策。


这就脱离了选择用聊天工具能获得“一朝权在手,虐遍天下负我狗”的媳妇熬成婆的低级趣味,上升到了非正式权力构成的理性层面。


邮件思维的本质是公开化的,有纪录的,甚至是公司有需求可以绕过管理者直接查询,这就破坏掉了信息垄断带来的优势。


而聊天工具是收窄的,可以继续强化管理者的know-how,流水的员工铁打的经理总监嘛,这种对信息的集中掌控更能加强管理者的权威。


其实细看就知道,真正的公司大老板,特别喜欢发公开信,细致打磨后一次写清楚,这就是邮件思维;


而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他们的利益不完全对标公司利益,才更青睐可以构建信息护城河的聊天思维。


所以不论面子还是里子,管理者都是讨厌员工用邮件的。


当然,明面上,说的是效率问题。


但里子里,其实是职权问题和信息差问题。


总结一下,职场里面大家经常有疑问,为什么当领导的不把话说明白?


因为,不想说明白,不能说明白,不敢说明白。


说明白了,对员工最爽;


不说明白,对领导最爽,也最安全最稳固。


邮件思维,功能决定明白;


聊天思维,设计决定模糊。


一切,都是套路。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2月20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