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观察:数字技术为公益带来的改变

百家 作者:澎湃新闻 2022-05-20 19:53:44
刘霁

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如期召开。尽管因疫情防控,再次采取线上的方式,但这并不妨碍行业人对它的期许。

探讨的行业议题前沿,汇聚的各界嘉宾众多,六年举办六届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注脚。

2022年5月20日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线上开幕

本届峰会以“数字有新益”为主题,综观与会嘉宾的发言和对谈,实际上是在探讨以互联网为底座的数字技术究竟能为公益带来哪些可能——公益项目的高效运转、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甚至是互联网技术人员认知中的打破传统公益模式的边界。
 
无论是哪种可能,公益行业都应当理性看待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行业发展坐标系中的位置。坚守一定的行业边界,始终以自身为主导,利用数字技术在内部做无限扩延,方能壮大这个行业,获得其他行业更多的支持。
 
数字技术助推关键环节,公益项目运转更加高效

相比于往届,本届峰会增加了技术公益云展馆环节,这被主办方视为最大亮点之一。云展馆展示了来自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多元主体,内容围绕在“∞”可持续、“+”更健康、“π”更多元、“%”促平等、“AC”除污染、“÷”更公平、“×”促增长、“-”减碳排、“≫”无障碍等“运算”上的共计80多个数字技术应用于公益项目的案例。

全球最大技术公益“云展馆”开馆,近百个项目亮成果
 
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公益项目存在的使命和价值。梳理云展馆里的项目资料发现,互联网技术通过在关键性的环节助推,让公益项目运转得更加高效,项目的使命得以强化价值得以提升。
 
以“雪豹数字化保护”公益项目为例。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人员的介绍,在小面积的优质栖息地中利用红外相机方法估算的雪豹种群密度,严重高估了其实际密度,有的高估甚至高达五倍之多。这表明,我们对雪豹的调查还远远不够。
 
大规模的保护需要大规模的证据,调查就成为了这类物种保护项目的关键一环。2021年4月,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应用上了数字技术,带来了更多可能。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祁连山国家公园、世界自然基金会及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组成联合调查队,共同发起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为雪豹保护打造含AI识别、数据上云、模型搭建等功能为一体的首个数字化工具箱。基于海量红外相机,AI知识图谱仅需几十秒就能智能识别出雪豹的照片及视频,可捕捉实时踪迹、记录真实影像,并将资源数据上云,进行分类管理。

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AI识别雪豹
 
与雪豹保护同样受益于数字技术的还有公益咨询平台心聆。根据西湖大学工学院的深度学习实验室的PI蓝振忠的介绍,心聆主要是构造一个免费的人工智能心理咨询师,以应对心理咨询师人数少和价格昂贵的现实情况。尽管AI智能终究替代不了人与人的真实关联,但确实是有意的补充。
 
如果说三一基金会倡导的科学公益理念以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工具是公益机构为保证解决问题的成效,而在项目设计侧应该加以运用的,那么,数字化就应为在执行侧注重应用的科学技术。
 
当然,不能为了应用数字技术而泛滥应用,否则违背了数字技术参与公益的初衷。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应用数字技术,什么样的项目不适合,这应成为数字技术行业和公益行业共同思考的课题,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让数字技术的每一份善意在需要它的地方发挥最大价值。
 
理性植入数字技术基因,行业基础设施发挥“乘数效应”

如果数字技术仅仅停留在公益项目层面,对于整个公益行业而言,那它扮演的永远是外部助推角色。解决公益项目的成效问题十分重要,赋能公益行业本身的发展则是迫在眉睫。数字技术只有与行业来个大碰撞,发生的才是化学反应,进而成为融入行业的内部推力。
 
赋能公益行业,具体而言是赋能行业基础设施。因为它们与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等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本质是一样的,同样具有“乘数效应”。
 
何为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公益行业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概念阐释,一些研究报告对此阐述得较为晦涩或不充分,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结合数字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这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其实应该包括捐赠人服务、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公开、公益传播等方方面面。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赖佐夫曾表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机遇的窗口打开,整个行业自然能迅猛发展起来。
 
将来已来,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公益慈善行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股力量发挥作用,则需要完备且优质的基础设施做配套,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数字化基因的基础设施才称得上是优质的。
 
带有数字化基因的基础设施什么样?在峰会上,壹基金的项目拓展部主任刘园月带来了壹基金数字化的成果。

壹基金的项目拓展部主任刘园月
 
将项目执行的情况反馈给捐赠人,是赢得其信任争取更多捐赠的必要措施,但因即时性低、收集素材周期长等原因,让措施执行起来变得不那么容易。为解决这个问题,壹基金联合腾讯共同开发了移动端进展反馈小程序。
 
根据刘园月的介绍,有了移动端进展反馈小程序后,这中间的时间差能缩短到0.5天。最核心关键的点是,一线执行人员或志愿者在执行了项目一般会发朋友圈,但平台捐赠人却看不到,这个技术能让捐赠人也看到一线执行人员或志愿者发布的“朋友圈”。中间节省了项目执行人员撰写报告、项目经理收集信息的时间。
 
反馈时间周期缩短,及时性提高,图片和短视频等形式让现场感和既视感非常强。数字技术拉近了公益人与捐赠人的距离,信任感由此产生。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所言,信任是这世界最可宝贵的资源之一,它一旦失去很难恢复,那需要很多的投入才能够逐渐再次赢得信任。这句话也反向验证了基础设施具有“乘数效应”。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列举赘述。整个行业对于数字赋能基础设施的诉求,借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在由字节跳动公益联合火山引擎举办的“科技应用创新·让公益更美好”线上交流会上的发言来表达:“可以说,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投入难以满足公益组织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包括预算投入低,能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人员并不充分等等,说明整个行业缺乏行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上的有力支持。”
 
因此,他呼吁更多企业和专业机构关注公益数字化,与公益行业携手创新应用数字化,提升公益行业数字化“软实力”,让公益更高效、更透明、更健康,助力公益更美好。

诚然如贝晓超所说,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需要数字技术的加持,壹基金的移动端进展反馈小程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数字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效用。但具体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益组织,支撑其运转的基础设施对数字技术的需求程度应是不一样的。与第一章节文末阐述的一样,公益组织需要保持冷静与克制,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类型,有限度地应用数字技术。整个行业也需要探讨出一个标准,对数字技术应用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因地制宜”的背后是理性,这个行业需要理性地植入数字基因,基础设施才能发挥“乘数效应”,公益也才能变得更美好。
 
 坚守一定的边界,用数字技术探索行业内的无限扩延
 
以互联网为底座的数字技术为公益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项目和行业层面。用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的话来说,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技术正在解决效率、公平、透明、价值观等问题,也在打破传统公益模式的边界,技术参与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甚至,开始在创造全新的公益模式。

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
 
作为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张正友认知的传统公益模式与公益行业通常所说的并不一样。公益行业将捐款捐物,改善受助人生存生活条件的散财式慈善视为传统公益,而张正友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将赋能受助群体这类发展型的公益项目也归到了传统公益范畴。两者并无对错之分,只有因行业不同带来的认知局限与偏差之别。
 
对于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认知里,技术能让生产生活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就是广义上的公益,不过多考虑是否有商业性质的存在。
 
也正因如此,张正友在他的演讲里用AI+生命科学举例。他介绍道,与药物研发机构合作,借助研发的AI药物发现平台「云深」,加快了新药发现的速度;此外,与几百家医院合作,为了解医患痛点,开发的智能显微镜,可以辅助病理医生阅片,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在此次的云展馆中,也有不少这类的商业案例。例如,商汤科技带来的AI向善——智能看护项目。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商汤AI智能看护系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被看护人的痛苦表情并报警,在3秒内及时通知陪护人员前来处理危急情况,避免被看护人发生生命危险。
 
或许上述这类项目体现的就是腾讯所倡导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不能因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而指导公益行业今后的发展,因为这个概念更适用于企业,确切地说是商业企业。
 
这一点,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腾讯首份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中已经有所阐明,“更加聚焦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更加坚守科技向善的愿景。这样的企业,才会在更长时间跨度里持续进化,为国家与时代创造更大价值。”
 
对于公益行业而言,坚守与其他行业一定的边界很重要,无论是数字技术还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都应只是促进这个行业更好发展的工具。公益,无法被替代。“尽管在一个社会里面,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会很多,市场主体,政府主体都有在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很多情况下与他们相比,公益慈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公益慈善永远呵护着我们人类社会里面最宝贵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金锦萍在峰会上阐释了公益的重要性。

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
 
公益行业即便是拓展,也应是借助数字技术加强其内部的无限扩延,能否加强数字赋能社会企业就是值得探讨的。
 
作为创新的公益模式,今年5月10日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意见》中,社会企业有了明确的定义:社会企业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优先目标,依靠提供产品或服务等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或其他法人主体。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曾对社会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社会企业要有明确的社会目标;其次,社会企业必须是真正的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市场认可和需要的产品或者是服务;另外,为保证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企业要通过股权结构的设计,保证公益机构在企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
 
在此次峰会上,尽管有部分嘉宾的分享中提及到社会企业,但并没有就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社会企业展开讨论。因天然带有企业的基因,或许在今后,社会企业可以将公益从业者和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真正带入同一个话语体系,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