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芒格推崇的思维模式!真正的高手,都是框架思维者|读书

百家 作者:互联网思想 2022-05-24 21:20:46

 

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

说话时,说了一堆,没有体系,没有重点;

做事时,没有章法,总是很忙乱;

做决定时,常常左右摇摆,不知如何决定;

考虑问题时,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容易被别人带节奏;

……

以上种种问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那么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著名的“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在新书《框架思维》中给到了答案:想要做事有逻辑,说话有条理,决策思考有根基,就要所想所做都有框架。

 

                           

 

框架就像一扇窗户,通过不同的窗户,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情况,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框架,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从而获得对于事物的准确认知,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和判断。就好像盖房子需要搭架子,我们说话做事也需要架子,有了架子,即使遇到新事物或者新情况,我们也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架子套上,做到凡事有章有法。

 

可以说,我们的框架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水平,从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其实,框架思维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很多大佬都有自己的框架模型,比如马斯克屡次在公开场合提倡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一种框架,他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先用这套框架去衡量这件事情,当然,适合每个人的框架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应对不同的情况时,应用的框架也是不同的,比如查理芒格,他也有很多思维框架,像是机会成本思维模型/直觉思维模型/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思维模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框架,通过这些框架,他们能理智决策,清楚表达,我们也需要框架,那么如何搭建我们的框架?《框架思维》书中,提出了构建框架的三大底层要素:

 

框架底层要素1: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建构框架的一个基本要素。世界为什么可预测?因为你是用因果关系来看待世界的。因果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从原因推论出结果。因而我们能够在行动之前,预测出每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

 

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生物之中,那些能很好利用周边环境中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生物,往往比那些不太在意因果关系的生物活得更好。

 

人类一生下来就懂得某些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认知,即使是婴儿,也知道掉落的物体会垂直落下。人类也会很自然地从经验中总结出因果关系。与大多数生物对因果关系的反应不同,其他生物不会进行抽象的框架建构,一只狗伸出爪子就获得奖励,它不知道这是因为它表现出了友好,而不是因为伸出爪子。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把因果推论转化为框架。这些心智模型就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可以不断应用到新的环境中。它未必完美,但灵活,可以相互替代,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担,而且大大减少了决策时间。

 

如何更好地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首先,至少要有因果模板意识; 其次,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 “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我是怎么解释的?这么解释是否正确呢?”

 

框架底层要素2:反事实思维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句名言:“让假设代替我们去死。”意思是说,人类大脑具有模拟能力,在行动前,会先模拟环境,想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或如何行动,从而规避了伤害自身的行为。

 

反事实思维是建构框架的第二个要素,它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问题。你会发现,反事实不是空想幻想,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取决于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人类大脑爱脑补,反事实思维能够让我们利用已知的信息,去想象缺失的信息,填补想象世界的空白,并让我们想象不同情况下事态的演变。想象另一种现实,我们的因果推理就具有了可操作性。

 

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将被淹没在一片无意义的事件海洋中,漫无头绪;如果缺少了反 事实思维,我们将被现实所困,毫无选择余地。

 

反事实思维的闪光处在于:


1. 反事实思维可当作是对“因果决定论”的一种制衡。因果决 定论认为道路只有一条,但是,当你想象另一种可能性时,也会想到不同的原因。

2. 反事实思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因果思考者,当你看见更多可能性时,视野也会被拓宽,而不会被困于泥淖。

3. 我们和反事实互动的方式使之变得可为我所用。想象某些不存在的东西,比用纯粹的概念术语思考更容易。

4. 反事实思维可以激活我们的隐性知识,发现更多创造性解决方案。

5. 反事实思维给人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从理解转向行动,从领悟转向决策。

 

框架底层要素3:约束

约束是建构框架发挥作用的第三个要素。为什么要约束?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你可以想象出无数与因果心智模型无关的现实, 但是,它们对你的行动是否都有参考价值?适当的约束才能让我们合理发挥想象力,有效释放创造力,为决策及行动提供正确指导。

 

什么是约束?它指以特定方式塑造我们反事实思维的规则和限制。它会不会对我们的思考形成束缚呢?我们可以不同的方式与这些约束共存,比如,放松、收紧约束条件;增加新的约束条件;剔除旧的约束条件;等等。

 

某种意义上来说,约束实际上是释放了自由,而非捆绑了手脚。比如,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说,他接到过最困难的任务,是要求在没有任何约束条件下为一位富有的赞助商建造一座住宅,这让他崩溃,因为毫无约束即是虚空。

 

应对约束,关键在于收放自如,约束过多,你可能会错过要事; 约束过少,你可能无法聚焦要点。应该怎么做?

 

你首先需要认识到,每一个框架都有软约束与硬约束,软性约束是有弹性的或可改变的,只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即可进行调整。硬性约束是固定的、不可渗透的和不可侵犯的。硬性约束是心智模型的核心所在,忽略它就意味着放弃框架本身。

 

所以,当你为了进行反事实思维而选择约束条件时,先要确保守住那些硬性约束,而在选择软性约束时,舍恩伯格总结了三条指导原则:

 

  可变性:指选择可以改变的约束;

  最小变化:指对约束应仅做微调,而非彻底改变;

 一致性:指某个约束的改变不能与另一个约束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了约束,你就可以确定决策,展开行动,框架的建构就从认知范畴转向至关重要的行动。


框架赋予我们认识能力(由于因果律)和行动能力(通过反事实思维),它也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有意义(通过恰当的约束)。当我们具备了框架思维时,我们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目标,分析过程,通过框架思维的三大底层要素,学会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让自己成长越来越快,最终走向成功。

 

多元框架能打开新的思路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只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当你在建构框架时,你需要注意避免框架僵化,增强思维敏捷性,也就是保持框架的灵活性。比如,普通人建构框架,会对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不断调整、修正,但是恐怖分子把这种认知的灵活性视为堕落,而把自己建构框架中的僵化看作是纯粹和秩序的象征,因而会做出很多非理性行为。

 

所以,如果当前的框架无法满足需求,那就重新建构框架吧。越多元的框架,越能让你发现不同的观点。主动去拥抱变量,适应环境的变化,转换框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你可能会打开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途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框架思维不是建立之后就是永久通用的,而是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调整,任何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一种螺旋式递进的关系,“建立-检验-修正-重新建立”的过程。就像《原则》的作者达利欧在积累自己的原则时,他的这些“原则”也不是一蹉而就的,而是不断优化,最后才相对稳定下来。但在相对时间里,框架思维可以说是解决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这种能力可迁移、可复制,构建好一套框架,其他事情则是一通百通。这就是框架思维的魅力。

“大数据之父” 舍恩伯格:

框架思维,高手做事的方法!

 

作者:舍恩伯格

 

引言:
 
“大家好,我是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是前几年出版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之一。今天,我要和我的两位朋友一起向大家隆重推荐一本新书。此书是《大数据时代》的后继之作,对于启发思维、引导个人以及社会层面的睿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约十年前,当我们撰写《大数据时代》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很多人无法做出好的决策,因此我们在书里告诉读者,若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办法之一是搜集大量的数据,即大数据,然后再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获益,由此促成明智的决策。这是因为大数据可以为我们看待事物和考察世界提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导出明智的决策。事实上,回顾数百年以来,每当人类选择从数据、证据和事实出发做决定之时,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因而也就能生活得更幸福、更长寿。我们的公司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社会也能运转得更规范、更和谐,也能更加面向未来。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并以此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当大数据扑面而来,人们开始搜集并分析大数据时,我和肯尼斯开始意识到,即便拥有合适的大数据,人们仍有可能做出愚蠢的决定。因此,我们不禁问自己,情况怎会发展至此?
 
假设有两人,掌握的数据完全相同,但运用的心智模型不同,则其得出的结论会不同,所做出的决策也必大有不同:一为上佳,一为低下。可见,是否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非仅仅取决于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采用何等样的心智模型来分析数据。
 
我们深入探究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咨询了决策科学方面的一位顶尖专家,即弗朗西斯。后来,我们决定组成一个团队,一起来写一本书,告诉人们为什么仅有数据还不足以促成明智的决策,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电脑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仅凭电脑本身却无济于事。
 
我们将该新书命名为《框架思维》,因为人类以相应的框架进行思考,这些框架帮助我们梳理、解读和分析数据,由此形成对世界的观感。”

全球每年都会有 70 多万人因感染疾病而失去生命。然而,原本可以救命的抗生素却无能为力,因为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死亡人数在快速增长,除非找到解决办法,否则这一数字将会达到上千万,其危害之深广,即便是当下流行的新冠病毒也难与之相提并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归根结底是社会本身造成的。如今,在医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剖宫产手术到整容手术再到化疗,我们都依赖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差,那些病菌也就变成了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假如抗生素的效力减弱,所有这些治疗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常规的药物研发主要着眼于寻找包含与有效分子相似的分子“指纹”的物质。这样的做法通常效果很好,却不适用于抗生素。大多数具有相似成分的物质都已经过检验,新的抗生素与现有抗生素的结构非常接近,因此细菌很快就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教授巴尔齐莱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如果不把关注点放在结构的相似性上,而是放在实际效果,即能否杀死细菌上,那会怎样呢?他们调整了思路,巴尔齐莱和她的团队对 2300 多种具有抗菌特性的化合物进行了算法训练,以发现是否有任何一种化合物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然后,他们将该模型应用于“药物再利用中心”中的约 6000 个分子。再后来,他们又将该模型应用于另一个数据库中的 1 亿多个分子,以预测可能有效的分子。
 
在 2020 年年初,他们收获了好消息。一个分子脱颖而出,他们将其命名为“海利霉素”。发现了能杀死超级细菌的超级药物,这则消息迅速成为全球媒体的头条新闻。《金融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赫然就是—“人工智能发现了用于治疗耐药性疾病的抗生素”。
 
但舆论界如此这般的反应其实并未抓住事情的本质。这不是人工智能的胜利,而是人类认知的成功。这表明在重大挑战面前,人类有能力通过某种新的构想,通过改变某些传统做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若论功劳,它不属于新技术,而应归于人类的能力。
 
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我们需要对周围的一切进行解释。如何看待现实世界,也将决定我们如何游走其间。这样的认识,从我们的先祖时期开始即已根植于心,但现在我们对此似乎变得漠然了。这就是雷吉娜·巴尔齐莱的成就虽然令人印象深刻,可人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她成功的原因所在。
 
她只是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了问题。她运用一种新的框架,将注意力从分子结构(即其工作的机制)转移到其功能(即它能否发挥作用)上来。巴尔齐莱是一位架构者,通过以正确的方式架构事物,她得以解锁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它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安身立命。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框架认知世界,做出决策:
 
  • 框架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或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类推至更广的领域。有了框架,我们便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而不必凡事从头开始;
 
  • 框架让我们发现规律,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提前规避以及应对存在的问题;
 
  • 框架还带来了秩序,它使人们聚焦本质而忽略掉那些次要的东西。这就好比说,在鸡尾酒会上,我们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谈话,同时又自动过滤掉了周围的闲聊。
 
框架,在社会问题以及国际关系方面也尤为重要。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巨大的挑战,有些威胁来得突然,超乎想象;另一些则不疾不徐,慢慢发酵。但是对仓促应对的人类社会而言,两者都构成了认知的盲点。无论是流行性疾病还是民粹主义,新式武器还是新技术,全球变暖还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不平等现象,人类应对它们的方式将决定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
 
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其核心即在于人们对如何建构框架存在分歧。比如,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应该建立隔离墙还是桥梁?苏格兰应该留在联合王国还是宣布独立?面对同样的情形,人们会看到不同的侧面,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他们建构的框架不同。
 
2016 年,当旧金山49人队的四分卫科林·卡普尼克在开赛前的 奏国歌环节屈膝跪地,呼吁人们关注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时,有人将此行为视为一种不失礼仪的、无声的、有象征意义的抗议。但也有人把他的行为看作是对国家的荒唐不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三流运动员的自我曝光把戏,此等出格之举相当于把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引入了原本未被污染的球场这片净土。
 
在这个事例中,争论的焦点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事件的内涵。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罗夏测试”:人们的所见取决于其所赖于做出判断的框架。每一个框架都令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框架会放大某些部分,同时又弱化另外的部分。比如,当商界大佬看着一片热带雨林,他眼中所见的是会升值的木材;而面对同样的情景,环保主义者看到的是“地球之肺”,是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当前,是否该强制人们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呢?在美国,那以人的健康为框架来思考的人会说“是的,绝对必要”,而那些把自由作为框架的人则会高声抗议“决不”。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框架之下,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那么如何建构框架?
 
在书中,我们重点谈了建构框架的三大要素,也即三个C: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s)、因果律(causality)和制约(constraints)。
 
事实上,每当人们试图做决定之时,就需要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中做出选择。打个比方,你若考虑和某人结婚,那么,头脑中势必会想象和该人结婚意味着什么,你会想象一年、五年、十年,甚至一生之中的情形会怎样,然后,你又会想象若不和此人结婚会是另一番怎样的情形,并且就这两者作种种比较。可见,归根结底,所谓做决定,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中间做出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想象。从理论上来说,人们可以任意展开想象。但是,反事实思维则不同,它会受到高度的制约,即受到因果律的制约。人们的想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因果律,正是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因果关系。人们以因果律为指导,以便更好地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和进行思维活动。
 
我们来看这张图片。

 
图中这名可怜的男子试图去推木板墙。你可以运用反事实思维展开想象,他若推倒第一块,其余的会次第倒塌直至最后一块,并且他本人也会被压倒。你何以得出如此推断呢?明明此前从未见过或经历过此种情形,却可以预测到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因果律在其中发挥作用。简言之,所谓因果律,遵循的是“假如...,那么 ...”的逻辑。也就是说,假如你推倒了一块木板,那么,下一块木板自然就会倒下。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块木板倒下,把那个可怜的家伙压倒在地。在这个例子中,你正是运用了因果律来指导你的反事实思维。
 
由此,就引出了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C,也是最重要的一个C,即制约(constraints)。上述例子已充分说明,人们的思维会受到框架的制约。框架的作用是突显那些重要的部分,而把其余的细枝末置于远端的背景。比如,你看到了一个人,可能是男人或女人,但这并不重要,因此你把这部分的信息置于远端的背景。再比如,你看到这个男人戴了一顶帽子,可这与思维也不相关,因此你把这一信息也置于远端的背景。真正重要的是因果关系。换言之,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恰当地利用制约因素来为思维和思考设定某种框架,以便促成更为有效和高效的思维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制约的含义,我们不妨反过来设想一下:若抛开相应的制约而进行思维,其结果会怎样?也就是说,若允许自己在框架以外进行思考,其结果会怎样呢?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书、论文、网络上的文章,还有咨询师,他们试图引导你如何去进行超脱了制约的思维活动。
 
不幸的是,过去30年的研究表明,此类思维活动只能使人们变得平庸并最终沦为糟糕的决策者。这是因为,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框架,只有选择在框架之内进行思考--- 更确切地说,只有选择在准确的框架之内进行思考,才能促成明智的决策。这就是框架之于我们的意义。
 
如何才能在建构框架方面做地更好,也即如何在个体、机构和社会的层面上更好地进行架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你首先要步入社会,去拥有新的体验,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再恰如其分地把这一切用于调适自己的框架。
 
就机构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思维多样性。人们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和所有的可能性,把它们综合起来评估考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特定情形相匹配的框架。在中世纪的欧洲,包括古代中国,就有这样的先例。那时候的宫廷里,有一个颇具喜感的角色叫做弄臣,他的存在并非仅仅是娱乐王公贵族,他还会把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传进决策者的耳朵。他是皇宫里唯一对国王说真话的人。现在许多企业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弄臣”,目的无非是想听见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并由此促成更优的框架,直至最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就社会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关键词是多元主义。多元主义不同于多样性,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它不仅指包容多种不同的思维框架,还意味着允许不同的框架相互碰撞、冲突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理想的框架。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会带来紧张和压力,但这一切却是值得的。唯有如此,才能够找到合适的框架、形成全新的思路,进而实现问题的圆满解决。
 
在《框架思维》中,我们试图告诉读者,虽然我们每个决策都伴随着框架(不管是潜意识运行的框架,还是有意思控制的框架),但我们不应把它视为无足轻重,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认知工具,对当下正在运行的框架有所觉察。
 
我们可以停下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我们在使用的究竟是哪一个框架,它是否适合目前的情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另一个更好的框架,或者优化调整框架甚至可以建构一个全新的框架,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决策。


推荐阅读

《框架思维》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 

弗朗西斯·德维西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

版时间:2022年05月

埃隆·马斯克、查理·芒格推崇的思维模式;深度思考、看清底层逻辑的思维工具;提升能力,实现“人生开挂”;樊登、刘润、彭凯平等国内外大咖一致推荐;《大数据时代》舍恩伯格新作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互动赠书#

你对“框架思维怎么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互联网思想”并在本文评论区留言,精选留言最精彩的2位读者将获得《框架思维》一本。活动限一周!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271684300@qq.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