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酷的一面,两个字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2-06-13 16:18:56

“我检查了一下齿轮箱的机油量、胎压、螺栓和传动链条的松紧。链条有一点松了,我拿出工具箱来,然后把它旋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上路了。”——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你的个子没问题,买个趴赛,复古也可以,女娃儿骑着好看。”

 

一家摩托车店的老板热情招呼走进店里的女孩。

 

最近,重庆摩托车销售点吸引了越来越多试驾和选购者,其中不少都是Z世代的青年男女。被唱衰多年的摩托,正迎来一波“文艺复兴”的浪潮。

 

大后方的战略地位让重庆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后的兵工厂率先成为本土摩托品牌的代表。


30年前,一辆辆嘉陵牌和建设牌摩托,从工厂开上山城的狭窄道路。随后,力帆、宗申、隆鑫等民营企业加入浪潮,重庆“摩帮”名震全国。

 

小汽车的普及和政策的收紧,似乎急着把摩托这个过时的交通工具封印进历史,但重庆人显然不打算就此终结此地关于摩托的传说。


夜晚的滨江路上,骑着摩托飞驰而过的新生代“摩帮”,或许会成为这座“魔幻城市”的又一张名片。


新生代“摩帮”,或许会成为这座“魔幻城市”的又一张名片。/山城Gai溜子大队

 

闯入摩托江湖

 

2017年冬天,我在重庆嘉滨路的一家地下音乐俱乐部门口见到了阿准。他穿着黑色皮衣从摩托车上下来,黑色的头盔压住束起的长发,身旁的摩托车发出低沉的轰鸣。

 

那时,重庆的机车迷还不多,和阿准经营的这家电音俱乐部相似,摩托不过是重庆的一个“亚文化”爱好。


几年前,机车还是一个小众爱好。/阿准


然而,亚文化正成为消费品最好的外衣,继嘻哈、街舞和滑板后,各大品牌和厂商又发现了摩托这个新“玩具”。


在他们的引导下,年轻人中掀起一股摩托热潮。新玩家蜂拥入场,老玩家也从地下走到地面。

 

再次见面,是2022年初夏,我和阿准约在了音乐俱乐部的隔壁——一家机车俱乐部。近年,一股摩托车文艺复兴潮在全国蠢蠢欲动。2021年,全国摩托车新注册登记数量上涨21.67%,近三年保持快速增长,摩托车产、销量均再次恢复到2000万辆,是201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重庆这座本就有着“摩帮”传统的城市,成了这股摩托文艺复兴潮最集中的地方。


我的重庆朋友们纷纷秀出造型各异的机车和彩色的头盔,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时髦的男女骑摩托在城市里穿行的视频越来越多。


本就有着“摩帮”传统的重庆,成了这股摩托文艺复兴潮最集中的地方。/阿准


约定时间到了,久未见面的阿准还是穿着一身黑色皮衣,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一直到我跟前才停下来。

 

他一边取下黑色头盔,一边带着我走进这家名为“RealFrisco MC”的机车俱乐部。

 

一楼的左边放着一辆精美的哈雷摩托车,右边是一个吧台。走上楼梯,房间的中间摆着一张沙发,四周则充斥着关于摩托的电影海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摩托车杂志。


2005年,阿准从重庆前往美国读书,从此迷上了美国的机车文化。后来,他辗转在中国台湾、德国、泰国等地,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摩托车爱好者。2018年,他和朋友在家乡创办了这家机车俱乐部,供和自己一样的复古摩托车爱好者交流和聚会。


如今,这个小小的俱乐部,已从最初的5人,发展为拥有12个成员的小团体。

 

除了这种以友情为锚的紧密联盟,重庆还有许多以活动区域、机车品牌划分的车友会,后者通常人数众多,联系也相对松散。

 

趁着当下的消费热潮,阿准开始售卖国产复古摩托,但在他看来,尽管重庆的玩家多了起来,但距离本土摩托文化的形成仍有很长的路。


阿准在泰国曼谷街头骑重庆制造的复古机车。/阿准

 

为什么重庆有几十年的摩托产业史、却没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机车文化?与其他地区比较,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


阿准递给我一本杂志,是中国台湾的《Free Biker》,发行于2018年2月。

 

“你可以带回去看看,大陆还没有这种类型的杂志。”

 

我翻开这本海峡对岸的杂志,它的内容涵盖机车知识、玩家采访、复古穿搭等方方面面。在台湾,摩托文化的根系深入每一条城镇的街巷。2013年的数据显示,总人口2300多万的台湾拥有超过15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个家庭有两台摩托,一半左右的上班族选择用摩托通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摩托主题赛事和活动应运而生,摩托车改装成为一种潮流。

 

台湾“全民皆摩”的盛况,与大陆一二线城市普遍禁摩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对此,一些摩托车爱好者感到非常遗憾,“世界范围内对摩托车的限制和管理很常见,但直接禁摩的并不太多。”


台湾纪录片《不老骑士:欧兜迈环台日记》讲述了17位平均81岁的长者为期13天的骑摩托车环岛壮举。/《不老骑士:欧兜迈环台日记》剧照

 

我们聊到午夜时分,阿准看时间正好,决定载我去一个摩托车爱好者的聚集地。

 

我上次搭乘摩托的记忆还停留在摩的时代。网约车出现之前,摩的解决了重庆不少人的交通出行。彼时,漫天要价和宰客、危险驾驶、脏乱差的车况构成了人们对摩的的初印象。

 

机车爱好者的摩托与之截然不同。靓丽的喷漆,时尚的贴纸,从头到脚的炫酷装备,都在提示人们:玩机车可不省钱。机车发动时巨大的风阻、和速度同频的心跳,也与乘坐摩的灰头土脸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


在聚贤岩广场,停满了个性十足的摩托车。图为一辆Vespa踏板摩托车。/作者摄


我们来到聚贤岩广场,重庆江北嘴CBD公园的一个角落。

 

这是千厮门大桥的灯光掩映下的一块僻静之地,面朝嘉陵江,背靠金融区高耸的玻璃幕墙,地面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摩托。此地很少有车辆经过,带有一定坡度的路面和旁边的两个隧道则是摩托玩家绝佳的表演场。

 

恰逢天气凉爽的夏夜,摩托车主、改装达人、车行老板相聚在我的视线内。路边栏杆上坐满了人,自备折叠椅的人在草坪上喝着茶。

 

一辆又一辆摩托从我面前开过,眼前的坡道,变成了车手的T台。

 

几位车手正用摩托做着“翘头”等高难度动作。他们把摩托车前轮高高翘起,在路上滑行了一段距离。



其中,25岁的特技车手小瑜告诉我,从十几岁摸到摩托起,他的摩托兴趣就已经暗暗生根。如今,他从事摩托车销售、改装的工作,也为一些企业拍摄宣传片,还希望开一家摩托车驾驶培训中心——和驾校不同,这类学校要收取2000元左右的培训费用,类似于机车爱好者的“继续教育”。


看着他用不同的“坐骑”尝试各种花样,我想,他应该是这一夜的明星。

 

在道路两边的草坪和步道上,时髦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聚集着。他们谈论摩托,也分享生活琐事,我似乎听见有人提议筹拍一部纪录片……

 

孤独的骑士


像聚贤岩广场这样摩托扎堆的区域,或许代表着重庆新生代“摩帮”江湖气的一面,但所谓“摩托江湖”,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比喻。在重庆,更多摩托爱好者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独自享受骑行的乐趣。

 

我在南滨路的一家咖啡厅见到了阿肝。她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坐在咖啡厅深处的一角。

 

阿肝大学时从昆明来到重庆,已在这里扎根。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骑着摩托车去咖啡厅干活是她的日常。

 

2015年,阿肝用了一天考下摩托车驾照,然后花900元买下自己的第一辆摩托,那是一辆二手的国产踏板车。到现在,她一共买过4辆摩托,加上改装,大约花费了3万元。

 

在我的印象里,摩托玩家追求速度与激情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我遇见的几个爱好者都告诉我,对速度的追求并非骑行的首要目的。


爱好者赋予骑摩托更广阔的内涵。/《逍遥骑士》剧照


他们赋予骑摩托更广阔的内涵,即关于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了解。在这样的语境下,骑行成为一场双向的探索:向内了解自己,向外了解你的车,你必须清楚自己和车的极限。

 

同样与极限运动相似,肾上腺素飙升固然是直接的快感来源,但更多幽微的乐趣在于对风险的预估和驾驭,而非风险本身。

 

在骑摩托车的7年里,阿肝从不在路上负气竞速,也从未遭遇过交通事故。对她来说,被摩托车烫伤的风险似乎更高——一些复古机车的爱好者为了追求外观,舍弃了排气管的防烫板,若不注意,就会烫伤驾驶者的小腿皮肤。


与环境融为一体是阿肝爱上骑行的原因。/阿肝


大多数时候,阿肝都是独自骑行,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她爱上骑行的原因。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中曾讨论驾驶摩托车与驾驶汽车的不同:前者是身处在景致之中、和大自然紧密结合;而后者只是个被动的观众,“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

 

骑车驶过深夜的南滨路,错落有致的城市景观在眼前徐徐展开,长江的潮声在耳边有规律地响起,伴随着发动机咕噜咕噜的声音——这一刻,人、车和城市共同呼吸。

 

在独自骑行的过程中,摩托爱好者似乎能找到一种“骑士精神”:你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和对坐骑的掌控感。这样的感觉有时也会在一些汽车驾驶者心中升起,但摩托带来的刺激显然更加强烈。

 

如果切·格瓦拉没有经历那场青年时期的摩托旅行,没有在路过时嗅到底层人民身上散发出的苦难味道,他是否能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革命家?

 

如果《罗马假日》里,赫本不是坐着精巧的踏板摩托车出逃,而是钻进盒子一样的汽车里,无法随风飞扬的裙摆是否会让影史失去一个经典镜头?


《罗马假日》中,赫本乘坐的Vespa带起一股踏板车风潮。/《罗马假日》剧照

 

不过,无论摩托爱好者如何美化其体验、丰富其内涵,几乎每个年轻的玩家都曾遭到过家人的极力反对。摩托车的安全性,仍然广遭质疑。而主流的反对,令他们更像逆潮流的孤勇者,反而有了自比唐·吉诃德的底气。

 

即使在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流动和跃迁也并非易事,留下来的年轻人几乎遵循着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这套固定的模式。面对一目了然的人生路径,孤独的摩托骑士多少有点对抗的意味。

 

手势、暗号与“黑话”


与重庆摩托爱好者打交道的这几天,我的生物钟也随他们进入了黑夜模式。

 

对于他们来说,夜晚意味着更空旷的街道、更宽松的监管,以及更多的同道中人。

 

山城起伏的地形和绝不单调的路况,让摩托骑行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 


山城起伏的地形和绝不单调的路况,让摩托骑行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阿准


跨江大桥连接着穿山隧道,一座又一座高架桥盘桓在雾气中。居民区之间的交错的窄巷,甚至小区多个出口的停车场,都是骑士了然于胸的隐藏路径。在地图导航发达的时代,这些鲜为人知的关卡,是当下少有的、保持着神秘感的存在。

 

在一次午夜骑行中,阿准和朋友阿东一前一后地开车驶向目的地,阿准的车载着我在前面带路,阿东紧随其后。我们闯进一个居民楼的停车场,又从另一个水平面钻了出来。

 

我注意到,在每一个路口前,阿准都会伸手做一些手势为阿东指路,随时留意着后视镜中的队友。由于他戴着手套,指路的样子颇有一些迈克尔·杰克逊跳舞的神韵。

 

团队骑行时,这些手势不仅看着酷,也同样实用。用来指挥的通常是控制离合器的左手,手掌朝下意思是左转,向上90°弯曲手臂并握拳是右转,向下90°弯曲手臂并张开手掌是停车……

 

借助这些手势,摩托骑士可以传达危险信号、帮助队友及时规避风险,专业车队还可以用手势协调每个队员的位置。


团队骑行时,手势不仅酷,还很实用。/易车网

 

车队间有通用的手势,陌生的骑士间也有一些不成文的“暗号”。

 

阿肝在路上遇到过几次摩友的暗号。

 

“滴——滴——”两声喇叭,这是有人在向你“say hi”。

 

不需要互相认识,也不需要刻意停车,两声喇叭,或是一个大拇指,或是头盔轻轻一点,彼此心照不宣。

 

阿肝说,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复古机车属于一个十分小众的爱好,志同道合的感觉非常稀缺,因而更令人快乐。

 

“可是我有些后知后觉,每当我想起回应时,对方早已开远了。”说到这儿,阿肝有些懊恼。

 

除了这些生动的肢体语言,网络上摩托爱好者的“黑话”更令人一头雾水。

 

随处可见的“大贸”和“小贸”,分别指的是品牌官方引进销售的进口车,以及通过海关免税配额小批量进口的车。

 

大贸车有3C认证,享受厂家提供的售后和质保服务,往往价格高昂;小贸车数量较少,厂家不提供售后服务,还存在一定的监管期。此外还有“水车”,即不能合法上路的走私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听摩托车爱好者聊天时,我反复听到“炸街”这个词。“炸街”通常指约上几个摩友,骑着拆除了消音器的大排量摩托,前往热闹的街头“搞出点动静”,让整条街的目光聚焦于自己——他们并不在意这些目光传达的内容是厌恶还是震惊。

 

尽管摩托玩家内部对炸街等行为充满争议,但炸街者似乎也并非毫无规矩。在高考前的端午节期间,有人在摩友群里以调侃的方式提醒玩家:


“高考在即,请大家最近几天不要炸街……当年我考大学,就是因为在考英语的时候考场外面传来了杜卡迪1199S改全段天蝎排气一万三千转的轰鸣……从此开始了苦逼的打工生涯。”


高考前,有人在摩友群提醒大家不要“炸街”。/作者图

 

噪音、头盔、骑行服装、彩色的贴纸,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势、暗号和黑话,一同组合成强大的身份表达语言,成为摩托玩家的鲜明标签。

 

拿证


在一个国产摩托销售点看车时,有人告诉我,只要花900块学一天,就可以拿到摩托车驾照。

 

“我帮你联系,明天就能考。”

 

目前,中国的摩托驾照分为D、E、F三种,D代表普通三轮摩托车,E代表普通二轮摩托车,F代表发动机排量50ml以下的轻便摩托车。由于D照考试内容较简单,且准驾E、F车型,因此考取D照的人最多。

 

在重庆,考摩托车驾照的要求被归纳为一句话:“一天时间,有手有脚就行。”

 

闯入重庆摩托江湖的第四天,我去参加了摩托驾照考试。

 

早上7:30,我到达重庆观音桥商圈附近的驾校门店。虽是大雨天,门店内也坐满了人。驾校老师告诉我,如果愿意加点钱,拿证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到半天。

 

“你现在去,中午就能拿证。不是VIP就要到下午4点。”

 

在他劝导下,我选择了半天拿证的VIP班。微信转账1200元学费后,我又花了25元拍登记照。这一切都在门店里进行。

 

随后,驾校的工作人员登记了我的信息,没有给我收据或其他凭证,而是发给我一个定位,让我直接去考场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8点37分,我到达了摩托车考场。考场里挤满了人,眼神迷茫的考生很容易被认出,各个驾校的人、安全员、考场工作人员则混作一团,难以分辨他们的身份,只能通过着装和胸前挂的工作牌来猜测。

 

除简单体检外,正式考试包括四个科目,分别是交通法规、场考、路考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场的墙上挂着收费标准,上面显示科目一考试费50元,科目二80元,科目三90元,一共220元。

 

考试使用的是三轮摩托,在考场旁的训练场排队开了3圈后,我被招呼去考试。难辨身份的工作人员一步步把来自各个驾校的考生安排妥当,几乎不给你思考的空间。


但“水分”,存在于各个环节。


考D照使用的是这种三轮摩托车。/视觉中国

 

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拉去考科目一,并在第二次机会时勉强通过;考科目四时,最后两个多选题决定了我是否能够通过这次考试,或许是看到我犹豫的神情,监考人员走到我身边,看了看我的选项,提示道:“选少了。”而当我将四个选项全都选上时,他又说了句:“选这么多干啥?”

 

接下来是场考和路考。这两个考试在一块场地同时进行,完成考试项目后,安全员会让你举着“合格”或“不合格”的牌子拍照,代表你的考试成绩已录入。


在场边排队等待时,我发现身旁的7个人里有6个女性。考生依次上场,只要没人制止,他们下车后就会自己去拿桌上写着“合格”的字牌。没有人这样教,但在场边观摩时,每个上场的考生都是这样做的。

 

事实上,我没有完整地完成单边桥项目,摩托车还在中途熄火过一次,但没有人有任何表示。我下车后,依葫芦画瓢地拿起了“合格”字牌,然后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上午11点左右,我考完了所有科目,在现场观看教育视频,等待宣誓拿驾照。这意味着,几天前还对摩托一窍不通的我,即将可以上路了。

 

水分过重的摩托车驾考制度,令资深爱好者颇有微词。此前,多位摩托车爱好者向我提到,与日本等摩托文化和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摩托驾照不仅门槛低,分类也相对落后。

 

在日本,摩托驾照不仅分为手动挡、自动挡,还对不同排量的摩托有明确的标准,不同类型的驾照对考生的年龄也有对应的要求。比如,16岁以上就可以考摩托车驾照,但只能驾驶排量为50-125ml的摩托车;等到18岁,就可以考取准驾排量400ml以上摩托车的驾照。在高速公路上带人,需要年满20岁、驾龄超过3年。

 

在一本网络流传的日本摩托车考试教科书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摩托车考试路线复杂、要求全面,考试的规范化程度相当高。相比之下,中国的标准已经很难适应当下五花八门的摩托种类。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驾照考试的极低门槛,对于近年的摩托流行浪潮无疑是有利因素,但落伍的驾照考核也助长了圈内乱象,新手玩家各种“马路杀手”般的行为,加深了大众对摩托的偏见。

 

等待拿证的时候,学员和监考的安全员攀谈起来。安全员说,这一上午,只有两个人没通过场考或路考。

 

“叫你的朋友快来考,等用上红外线可就没这么简单了。”他打起了广告,“最多等到9月,就要用上红外线了,到时候还要涨价。”他继续传达着紧张的信号。

 

我故意和身边的考生讨论起价格:“不报驾校应该只要两三百块吧……”

 

听到这里,安全员脸上流露出暧昧的神色。我想他原本打算回避这个问题,但听到两三百块就能考的说法,他还是忍不住说了句:“你觉得可能吗?”

 

我顺势说:“两三百块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安全员对此不置可否。

 

中午12:15,我带着新到手的摩托驾照走出考场。由于考试过程中不允许使用手机,我无法记录下每个考试环节的确切时间,据我估计,这一上午我与摩托车亲密接触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还是更加平稳的三轮摩托。


一个上午,到手摩托车D照。/作者摄 


“一天时间,有手有脚就行。”嘿,驾校还真没有虚假宣传。

 

欲望与包容


重庆主城区的几条滨江路是摩托俱乐部、改装店和销售点的汇集地,其中尤以南滨路最为老牌和密集。

 

从南滨路的繁华的西端往东走,摩托飞驰而过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南滨路的尽头,正是机车销售点和机车配套服务店所在的区域。

 

开在这里的摩飞轮,是重庆为摩托车爱好者提供服务的几家老店之一,从选车到购买配件、从维修保养到驾驶培训,只要是与摩托相关的服务,他们都能提供。

 

在摩飞轮工作的必前从摩托车厂的技术人员转向前端销售,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

 

必前告诉我,这两年来摩飞轮的客人大多是Z时代的年轻人,其中不乏00后。女性摩托玩家的数量正明显上升,尤其是一些受到日本动漫影响的二次元少女。在日本动漫里,摩托车是常见的植入元素。 


日本动漫里,摩托车是常见的植入元素。/《本田小狼与我》剧照


这股风潮,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助力。乐于分享的年轻人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上晒机车靓照,穿着皮衣的帅气女郎或追风少年,为年轻人勾勒出对自我的浪漫想象。从这一点来看,摩托和最近火爆的露营、飞盘等项目并无不同。

 

本土厂商也一早注意到了这点。在过去,国产摩托专注于下沉市场,从城市到农村,从东南亚到非洲,一路靠着价格取胜。然而,随着下沉市场的饱和,这些捞金地渐渐变成了低价竞争的修罗场,直到Z世代杀入消费场,让中高端大排量摩托成为市面新宠。

 

摩托车按大类可分为两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以两轮为主,又分为街车、跑车、巡航车、旅行车、越野车、踏板车等类型,还有Scrambler、Cafe Racer、Bobber、Chopper等改装风格。这些分类,都是过去低价代步摩托车不会在意的领域。


如今的消费者更加在意摩托车的“风格”。/阿准


一位摩托销售商告诉我,目前国产的春风、凯越、高金等品牌实力强劲,重庆本土企业也不甘落后,隆鑫旗下的无极、宗申旗下的赛科龙、力帆的KP系列都开始主打价格上万的“玩乐型”摩托。相比以前的几千块钱的代步摩托,这些摩托的单车利润可以达到过去的10倍以上。

 

在摩托爱好者扎堆的App“摩托范”上,人气最高的10款车中有9款都是国产,价位集中在1万-5万元之间。


“摩托范”上,人气最高的10款车中有9款都是国产。/摩托范App截图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摩托已经崛起,无论业内业外,进口优于国产几乎是摩友圈内的共识。无论是发动机等核心技术,还是构件质量、车身细节,进口车都明显更胜一筹。国产车的优势在于性价比,于是,与进口畅销款外形相似的“逆向研发”产品成为了热门“平替”,比如国产的金城猴子就是借鉴了本田猴子的外形。

 

不少爱好者都选择了“梦车”的国产版本,而终极目标则是哈雷、杜卡迪、本田等经典进口品牌的产品。因此,摩托玩家里的“鄙视链”大概可以归纳为:进口优于国产,剩下基本按价格排序。

 

不过,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机车热刚刚兴起,“鄙视链”并不明显,圈内大多数人都相当尊重和包容其他摩友,只是看到自己的“梦车”时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除了车之外,动辄上千的头盔等装备也是一笔大开销。根据必前的观察,大部分人的第一款车还是会选择国产。他估算了一下,一个新手经历了买车、买装备、培训等流程,入门的花费在2万元左右。

 

尽管摩托车如今被看作“成年人的大玩具”,但在电动车难以应付的山城重庆,它仍然保留了实用性。


Vespa(意大利著名踏板摩托车品牌)的经销商钔徒告诉我,摩托填补了小轿车的空缺:它不怕堵车、方便停车、油耗更低,兼具娱乐和实用的属性,不少有车家庭会选择再买一辆摩托作为补充。

 

在一个国产摩托销售点,我遇到一位年长的摩托爱好者,他是这里的销售,正向我介绍这些仿照进口热门款式“逆向研发”出的国产代替品。

 

他说,这么多年过去,自己对车已经免疫了,不会再花钱买,何况自己这个年纪也不好意思骑这样(造型时尚)的车。

 

我问他:“即使很有钱也不会买吗?”

 

他说:“那要买。买杜卡迪(意大利著名摩托品牌)。”


杜卡迪是不少摩托爱好者的终极理想。/视觉中国

 

包容,同样体现在这个城市对摩托的态度。

 

重庆是内地唯一不禁摩的超大城市,在这里骑摩托车,除了不能上高速,其他不会受到太多限制。

 

7年骑行生涯中,阿肝被交警拦停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没戴头盔被罚了50元,另一次是被随机拦停后发现车子脱审,只是接受了口头教育。

 

尽管按规定,交警可以选择扣分等更严厉的处罚,但大部分时候,对摩托车爱好者“从轻发落”,似乎成了一种惯例。

 

不少玩家都承认,重庆的交警对于摩托爱好者的确相当宽容。我猜测,这背后既有对本土产业保护的心态,也有基于摩托车作为重庆重要交通工具这一实际情况的考虑。

 

6月3日,端午假期开始的这一夜,我又来到了聚贤岩广场。零点过后,骑摩托车赶来的人越来越多,凌晨两点还有人陆续过来。

 

“你们是玩摩托的吗?”我向一群坐在栏杆上的年轻人喊话。

 

“不是,我们是送外卖的。”一个男生回答,他的伙伴随即爆发一阵哄笑。

 

重庆的年轻摩托玩家总是坦率、直接而幽默,不管你是谁,他们几乎都有问必答。我被另一边栏杆上“挂着”的年轻人拉到一个有300多人的微信群,群内正聊得热火朝天,一进去就有人提醒我把群名片改成“摩托车型号+昵称”的形式。

 

身边的年轻人有的在刷抖音,有的在摆拍,有的在约人去九街喝饮料。

 

“我4个月的车,跑了8000多公里。”

 

“他那辆车好帅!这些人哪里来的钱哟?”

 

在这一夜的玩家里,我发现不少人来自重庆周边城区。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主城九区的800多万人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城里人”,其他各个周边区县的2000多万人虽然同样来自这个超大号直辖市,但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具体到重庆某区。


城市化加速了人口的扩张和融合,但主城九区的土著居民似乎总是带着点优越感——他们喜欢调侃各个周边区县的口音,并强调自己来自重庆主城。

 

对于背井离乡来到主城的人,摩托的爱好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使他们有机会参与这座城市青年文化的塑造。


摩托,又一个青年文化潮流的符号。/阿准

 

以一个个玩家聚集地为中心,他们的车轮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开疆拓土,他们的朋友在沿着滨江路开枝散叶,留下一道道属于自己的车辙……形形色色的摩托和配件,如同一个个符号,构成了这群年轻人的意义世界。

 

聚贤岩广场上,机车玩家坐在栏杆上打量着新的来客,眼神中闪过不屑。环卫大叔习以为常地捡起这群年轻人留下的垃圾。不远处,一辆警车停靠在路边,红蓝色的头灯不停闪烁。

 


重庆崎岖的山路,为摩托车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场地,摩托产业又成了一代代重庆人的活路。

 

1979年,嘉陵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CJ50,重庆逐渐成为摩托车产业重镇,一度占据国内市场40%以上的份额。从嘉陵厂、建设厂,到尹明善的力帆、左宗申的宗申、涂建华的隆鑫,上世纪90年代的摩托狂潮为重庆留下了发达的配套产业,也为如今的摩托新浪潮提供了土壤。


重庆的路,从来都不好走。/视觉中国

 

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各大城市陆续禁摩,重庆摩托产业被巨浪冲进谷底,回想1997年嘉陵摩托组织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摩托车巡游,已经如同一场梦。那一年,重庆直辖,尹明善把“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改名为“力帆集团”;两年后,左宗申成立中国第一支职业化摩托车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到了2018年,重庆摩托车产量仅为389万辆,只有高峰期的1/3左右。

 

有从业者认为,在过去,重庆本土摩企显得有些不思进取、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很慢。在最好的年代里,他们一味地挣快钱、打价格战,靠模仿或拼凑出的摩托抢占低端市场,而在核心技术的投入上十分有限。

 

在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年的国内外摩托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国内摩托车的安全行驶里程在1000到2000公里内,超过就会出现质量问题,而日本、印度等国家生产的摩托车的安全行驶里程接近1万公里。

 

或许是出于对摩托车安全性的担忧,国家规定两轮摩托车使用年限为10年,车况好的车辆最多可以延长3年。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摩托买成3000元还是30万,13年后一律报废。

 

“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成为悬在玩家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管如何精心养护,不管车况多新多好,它们的寿命早已注定。在这种前提下,性能优越、价格昂贵的进口摩托更成为了少数人的消遣。

 

说到这些问题,爱好者普遍流露出一些悲观的情绪。摩托产业在重庆这些年,始终没有沉淀出本土的文化。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形,有着最包容的年轻人,却至今没有诞生出一条专业的赛道,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大型赛事。

 

“摩帮”叱咤重庆几十年,本土机车文化尚处于拓荒阶段,野蛮生长的新生代“摩帮”才刚刚起步。

 

春风吹又生,机遇总是在绝境时出现。如今,政府和企业对摩托文化推广和自主研发的投入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大。

 

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出口摩托车333.9万辆,出口货值110.07亿元,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21年,重庆燃油摩托车出口值146.7亿元,增长37.5%,出口值居全国第一。

 

九龙坡和巴南成为国家授牌的两个摩托车及零部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隆鑫、宗申、航天巴山、建设雅马哈、鑫源等上百家摩托车企业聚集在重庆,每年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摩博会渐渐成为业内人士和爱好者的盛会……


2020年09月19日下午,无人机航拍重庆悦来国际会展中心第18届国际摩博会现场盛况。/视觉中国


将《Free Biker》还给阿准之前,我又翻开了这本4年前的杂志。

 

它的最后一页上写着:“这本小到不行的杂志将会在这期画下句点……今后也请继续给予支持,前面迈向网路化的Free Biker on Line!”

 

时代的冲击从来不针对一个地方,一个产业。新生代玩家带来的星星之火尚未成燎原之势,重庆摩托产业会不会再次走上只顾眼前的老路?新能源虎视眈眈,而摩托爱好者还在追求燃油带来的轰鸣,这股逆潮流的机车文化运动,何去何从?

 

对于重庆的摩托产业和玩家,路仍在自己脚下。

[1] 红红火火的台湾“摩托文化”|上海台协
[2] 激战!50场新车发布,各大品牌纷纷祭出“大排量”布局中高端|上游新闻
[3] 重庆摩托车提档升级驶入“新赛道”|重庆日报
[4] 重庆摩托车产业亟待“浴火重生”|重庆日报


作者 吞拿

点击下方海报参与有关河流的图文征集

入选作品将刊登于《新周刊》杂志且获得相应稿酬 

↓ ↓ ↓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