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藏高原捡了一天垃圾,我悟了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2-07-10 09:12:06

图/阿娃(中)和朋友拿着食物布袋去买小吃

“很贵”和“很衰”之外,环保有第三种可能吗?

逛遍小吃街,能不产生一件垃圾吗?

环保博主阿娃平时自带水杯出行,也会拿手绢或者布袋买包子。旅行到青海西宁的一条小吃街,她和朋友打算延续自己的减塑实践。


从街头走到街尾,他们发现香浓的酸奶装在纸杯里,喷香的羊肉串在竹签上,还有许多塑料包装的奶茶。如果要坚持环保原则,外带美食的选择嗖地就少了一大半。

用瓷杯买关东煮和包子。

好不容易找到能用自备餐具打包的店铺,购买时却闹出哭笑不得的事情。包子铺老板把包子放进塑料袋,然后再放到他们的食品布袋里。

奶茶店里店员先给阿娃的随行杯盛满奶茶,再用塑料杯装了半杯。实诚店员给出的理由是,客人自带杯太小,装不下店里的标准杯量。


满善意的老板。

阿娃自嘲说:“我们这不该叫‘零垃圾’,应该叫‘如何不可能做到零垃圾’。”等到老板们有空时,她会给对方解释自己减塑的初衷。


去青藏高原旅游的路途上,阿娃曾到三江源志愿者驿站,捡了一天的垃圾,其中以生活用品的塑料包装为主。


对于城里人来说,三江源是一个“远方”,相距千里,各自存活。不过,阿娃却有别的解读。


她说:“盖娅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元素,都是巨大生命网络的共生伙伴。塑料垃圾在长江上游分解成微粒,漂流到中下游被鱼儿吞食。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其实跟高原塑料仅有‘一鱼之隔’。”


人们留在海拔5000米神山上的垃圾。

阿娃之前在上海做英文老师,如今以“爱自然”为人生事业。2021年以来,她开始“零垃圾旅行”的共创项目,先后前往过天津、昆明、福州和成都等地进行实践。


每次旅行打包行李时,她会尽量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例如产生较少塑料的洗发皂。旅途上她也会注意减少垃圾。


阿娃的行李。

她解释说:“旅行中的零垃圾,不是想让大家牺牲自己的旅行质量,去追求极端的无痕。我希望能以可持续的视角去审视旅行,保持好自我需求和地球向善之间的平衡。”


阿娃一方面对旅途中产生的垃圾做“减法”,另一方面在旅行目的地选择上做“加法”。她不愿跟风打卡网红景点,更在意旅行中的消费和体验是否符合环境和社会的“向善原则”:


在成都,她白天参观集火实验室的社区堆肥中心,夜里住进盖碗茶生态旅行酒店;


成都生态旅行酒店里的环保市集。

在拉萨,她会跑到传统手艺合作社卓番林,购买藏族妇女制作的玩偶和包包;


拉萨卓番林。/卓番林公众号

到福州,阿娃凌晨3点爬起来去逛二手市集,也会去拜会倡导自然生活方式的白杨商店,品尝店主自酿的饮品。


“我希望以一种对当地文化、环境以及居民都负责的心态去旅行,让自己的旅行更有意义,也换一种角度认识一座城市。”阿娃说道。


阿娃用一张图来解释“零垃圾旅行”目的地。

阿娃来广州旅行时,特意去了手心咖啡。这家咖啡店不仅制作销售环保减塑产品,而且聘请视障人士担任咖啡师。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前往那家咖啡店,阿娃一直感叹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丰富。


广州手心咖啡。

她说:“快到店门时一位视障小哥拿着盲棍,以比平常人还快的步伐,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超过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他身上的自信,还有风。” 


之前在上海工作生活,阿娃较少碰到视障人士独自出行。广州这一幕,使她意识到残疾人士可以有更体面的社会互动。


可持续生活和旅行的想法,源于2019年五个月的南美旅行。一路上,阿娃实践零垃圾的生活理念,也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环保生活选择。


南美旅行两个月后产生的垃圾。

智利全国连锁的超市已弃用塑料袋,转向可溶于水的包装袋。不少南美城市有支持散装零售的商店,人们可以自带储物盒和袋子去购买。“环保向”的朋友们还会用利乐包装来做钱包,自己堆肥做旱厕。


智利三家实现零垃圾目标的商店。

反观国内,环保产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阿娃吐槽说:“国内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且价格较贵,有一种将‘环保阶层化’的趋势。好像环保要么是在大商场里买很贵的环保产品,要么就是很衰地在街头捡垃圾。”


环保生活不应“很贵”或“很衰”,而应当很日常。毕竟,细水长流,方得永久。


本文图片均由阿娃提供(除署名外)


点击海报参与有奖征集

有机会赢得照片打印机



作者 晓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