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板都喜欢10小时摸鱼加班员工,而不是4小时高效员工?(深度)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22-07-10 20:28:36

成功,往往就是在一次次兴奋、失落、打破失落、重拾激情的循环中逐渐被建立起来的!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曾大

来源:MBA智库(ID:mbalib)



最近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老板觉得四个小时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不如摸鱼磨洋工10个小时加班完成的员工?



有人说:“工资的目的就是买了你的时间。”


也有人说:“是因为大部分老板其实根本不懂管理。”


而高赞回答一语道出真相:许多老板并没有能力判断员工的价值,于是只能以工作时间,这种可量化的东西为标准。



在这种流于表面的思维方式下,很多人只要提前完成了任务,就会被视为“工作不饱和”。


以此看来,老板认知的落伍似乎是这个问题的根源。


但其实,类似的思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用读书量衡量自己有多努力在追求新知;用减掉的体重作为是否追求健康的评判标准...


在职场里,这种思维会让我们忽视真正有价值的选项,极大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益。


今天我们就来盘盘那些高效能者背后的隐藏能力:



01


弹性力


有这么一个实验:


一名生物学家将数十条毛毛虫首尾相连置于花盆边缘。


因为毛毛虫有跟着领头虫爬的习性,绕圈放置的每条虫都不知情的成为了团队首领。


就这样,所有毛毛虫都跟着前方的首领爬呀爬,连着数日都没有停下的意思。最后懵圈的毛毛虫都活活饿晕,从花盆边沿跌落。


这个实验是想告诉我们要抵制天性,凡事都自作主张吗?


其实不是的,在一定程度上,跟着首领走的天性可以极大程度保证毛毛虫的基本生存。


但如果思维缺乏弹性,一味的遵从习性,也就是职场里的那些制度流程,虽然能起码保住工作,但基本也和升职加薪无缘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启发性判断”,意思是为了节省脑力,人们常常会用通过简单易得的信息作为想法的依据。


比如,我们会惯性的认为贵的东西就是好的、大家都遵从的流程准不会错。


有个快餐店是这么训练服务员的。在顾客点一杯早餐汤饮后都得再问一句:“请问需要在你的汤里加个鸡蛋吗?“


大部分服务员都会照着模板做,只不过顾客通常会说:“不了谢谢。”


但服务员小翰却从不这么问,而是会说:“请问要在汤里加1个还是2个鸡蛋呢?”


本着退而求其次传统,这时顾客的说辞就会变成了:“1个就够了。”


正是靠着这些服务过程中的弹性处理,小翰成为了快餐店升迁最快的人。


回到职场,遵从公司的“习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我们不出错。如果每个员工都只是一味的按照流程走,那老板的智慧将是公司的天花板。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大部分老板不会觉得你工作完成的快,就比摸鱼的强多少呢?


本质上,还是因为你并没有创造出一份额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而弹性力,将会助我们创造出从本职工作中溢出的价值,在内卷热潮下逐步建立起我们的竞争力。



02


觉知力


如果说有一种能力能不动声色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效益,那么非觉知力莫属。


觉知力,指的是人们察觉自我状态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智商以及工作上的硬技能。


小朱是一个智商出众、在销售排行上有抢眼表现的销售员。


但有次会面一位首席执行官,对方不断抛出棘手的问题:“我看不到你们服务的价值,甚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研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呢?”


从上帝视角看来,这种情况下只要给客户展示出产品的竞品优势即可。


但此时的小朱因为客户不友好的态度已经陷入情绪,只想赶紧结束这令人窒息的气氛,更别说展现自己华丽的销售技能了。


可想而知,这场交易最终黄了。


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结果呢?可能有人会说是情绪,这确实没错,但有点流于表面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小朱觉知力不够强导致了这一结果。


面对一位难缠的客户,换谁都难免产生一点消极情绪。但若能及时察觉这种情绪,并用理智替代,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再回到我们稀松平常的生活中:


回想一下,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通常是什么情形?是忙碌了一天后吗?忙碌过后虽有疲惫感,但更多会是充实。


反而,是一天到晚啥都没干的时候我们最感疲惫。


因为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在这些时候,我们往往处于有事要干,但却又犹豫不决、无从下手的境地。


过度的内耗和自我怀疑会在此时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


这种时候,觉知力就会变得尤为关键,及时察觉并止损才能阻止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具体要怎么做呢?可以试试苍蝇观察法


陷入情绪时,想象把自己的思想安在一只苍蝇身上,然后飞到现场的任意角落,观察作为人的自己。


“这个人为何一动不动,愁眉苦脸的”

“为什么面对这么重要的客户他都支支吾吾的?”


这种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自己的方法,可以很快将自己情绪漩涡抽离出来。


将我们的精力留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美国一位著名议员曾说过:“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砺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试着打磨自己的觉知能力。


毕竟在“失控状态”下,再高的专业造诣都将无处施展,工作效益这种后话就更谈不上了。



03


聚焦力


如果说,觉知力是觉察自己目前处境的能力。那么聚焦力,则讲究把观察的焦点聚焦于未来


即将还完六个亿的罗永浩,就曾靠着这一能力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百无聊赖的一天里,他了解到去新东方当讲师特别赚钱,足有65万年薪。于是终日无所事事的罗永浩就跟被打了鸡血一般,熬夜背英语。


他知道兴奋只能持续几天,于是就在床头放了好几本鸡汤书。


每当累了困了,就拿起来啃几页,然后再想想那65万年薪,瞬间又恢复了战斗力。


后来靠着过人的词汇量,罗永浩加入了新东方的GRE培训班,五年挣了两百多万。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略显俗气,也有鸡汤的味道,但背后映射的逻辑却很有价值:


假如在投入一件事之前能有一个具体的聚焦对象,那么做成这件事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倘若跟你说坚持每日练习专业技能十小时,半年后就给你提供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你可能硬着头皮就坚持下来了。


若能在早些年明确告诉你做短视频和电商能挣大钱,那么即使前期数据惨淡也阻止不了你继续钻研下去。


但在现实中,一件事的结果往往是抽象的,任意两件事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没人会在能力达到前给你预定一份高薪工作;没人能担保你投入新鲜行业后必能大获成功。


这么说来,未来的发展似乎总是难以预见的。那我们是否就只能得过且过,全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呢。


其实不然,聚焦力强的人,往往懂得将事情归类并简化。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就提到一个三环理论:



总结而言,就是当你在纠结一件事该不该做时,可以试着问自己:


“是否有人愿意掏钱让我去做这件事?”

“我是否真的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因为新鲜?”

“有没有人在因为这件事上夸过我,说我做得很好?”


如果同时满足了这三点,那么恭喜你,发掘了一片可以大胆为之付诸精力的领域。


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即使大部分人都不会接触到三环理论这样的思维工具,依旧有许多人靠着聚焦在属于自己的焦点而最终做成了事。


这说明,一个人只要认准一件事,再差的初始认知条件都能玩出花来。


如果说,不管打工还是创业,最重要的是激情。那么激情,则绝对是来源自一个打死不会有半点质疑的信念。



04


写在最后


在行为学家福格的研究中曾提到:“人们做一件事的动机是会在达到顶峰后迅速下滑的。”


正如罗永浩也需要鸡汤加持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是人之常情。


所以,在发现自己容易三分钟热度时别急着陷入自责。试着为这件事寻找新的兴奋点:


读本充满鸡汤的畅销书、看场激奋人心的演讲,然后带着这股劲埋头再干。


成功,往往就是在一次次兴奋、失落、打破失落、重拾激情的循环中逐渐被建立起来的!


作者:曾大,一个沉迷于深度思考,对文字有那么些敏感的个人成长者。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延伸阅读

推荐语:著名商业顾问刘润为你准备的一整套思维框架,助你启动“开挂人生”。与50万学员、190万公众号读者一同学习底层逻辑,远离竞争、获得指数级成长、聪明地获得财富。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 拉姆查兰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市场营销 | 领导力

职场沟通| 时间管理 情绪管理 学习方法 认知提升

人力资源 | 职场箴言 | 书单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