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旧书,无意中启蒙了我的人生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2-07-20 22:54:20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来源公众号:新经典

ID:Thinkingdom


你童年时翻过大人的书架吗?


那些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无意间种下的一颗颗种子,也许会在某天发芽,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收集了一些回忆:


有人因为偶然读到妈妈的旧书,而对一个领域产生了兴趣;有人为了偷读老师放在厕所里的“闲书”,在马桶上一蹲就是半小时;也有人在和爷爷一起读杂志的过程中,悄悄观察着长辈们的互动……


一本书,跨越时空,连接起不同代际的人,也连接起我们的童年与现在。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童年阅读回忆,欢迎在留言中分享。


图/电影《城南旧事》



带有我妈批注的

《中国文学史纲要》

@ 皓已


初中的时候,我的房间里放着一堆老妈当年用过的教材和自学考试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纲要》《古典文学三百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类的。


出于好奇和无聊,我试着翻看这些旧书,刚开始看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就从自己好理解的地方一点一点去读,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老妈留下的批注和划线,想着她年轻的时候是怎样认真好学。


随着理解的增进,加上经常翻阅,我能看懂更多的内容并乐在其中,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兴趣——在没有任何人引导下,仅仅因为老妈的旧书。


这种启蒙对我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高中最喜欢语文课,喜欢去逛书店、买书,体会到诗歌和文学的美,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充满压抑的生活中因为阅读获得些许安慰。


老妈应该不会想到,她读过后放在我房间里的书,无意中为我开启了某个世界的大门。


图/电影《何时是读书天》



五块钱一套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

@ 一百个叶杨


我妈很喜欢看侦探小说,什么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我都是从她那儿知道的。她年轻时买了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那会儿这套书才五块多钱。我上小学开始看,有些故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恐怖小说,但还是被吸引得放不下来。


后来第一次去伦敦的时候,我就专门去贝克街朝圣了,还给我妈带了福尔摩斯的纪念品回来。再后来卷福的剧我们也觉得好看,但始终觉得是另外一个故事,没法和当年心里的福尔摩斯形象联系到一起去。



我妈八十年代买的 

《契诃夫小说选》

@ 菲比惠


《契诃夫小说选》是母亲的藏书,也是母亲最珍爱的书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购买后,历经数次搬迁都小心呵护。


直到两年前,我才翻开母亲的这本藏书,从此走入契诃夫笔下的世界并读得欲罢不能。读这种俄国经典作品,配合上本身就极具年代感的印刷,翻阅着泛黄的纸张,徜徉在繁体铅字之间,读得似乎更带劲儿了。



和退休的爷爷一起看

《退休生活》

@ Verona


爷爷退休后,还在上小学的我就看起了《退休生活》。这是铁路单位给退休干部的福利月刊,被我这个小家属沾了光。


爷爷自己也看,只是他一看,奶奶就来气,经常撇着嘴挖苦:“猪八戒看字条——愣装识字人儿。”


在她眼里,他看书,只是为了逃避和她下象棋。奶奶那会儿是个象棋迷,逮住机会就得找人杀一盘。爷爷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对手,会在她的“假装柔弱”攻势下,主动舍弃一副车马炮。但就这样,她也总输,见局势不好还会悔棋,又不让爷爷表达不满。


也许真的是为了不陪奶奶下棋,爷爷有空就翻《退休生活》。我和他最爱的一期,内容我没印象了,但封面还记忆犹新,是一张黄果树瀑布的照片。


一看到那期封面,他就跟我说:“我一定要去看一次黄果树。”那是他的梦想,只是这辈子没能实现。


图/电影《书店》



小学三年级读了妈妈的

《简爱》

@ 沿河


妈妈是家中长女,早早中断了学业,赚钱养家,但读书买书的习惯一直坚持下来。在家里的书架上,我看到她年轻时买的外国文学名著,有《红与黑》《蝴蝶梦》。


我还翻出过一本1994年岳麓书社的《简爱》,灰色的封面上,有一个貌不惊人的女性画像。扉页上写着妈妈的名字,以及购书时间与地点。



我妈觉得这本书对于才上三年级的我来说,过于早熟了。但其实我也只能大概读懂简爱的童年,而她成年之后经历的那些男女情事,对我来说太过遥远。


我只记得男主人公疯癫的妻子伯莎,俨然一个魔鬼,象征着危险与失控。


长大后再回看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简爱与伯莎,并不是简单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而是女性命运中的两种可能性。


如果从“阁楼上的疯女人”视角重读《简爱》,将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跟父母一起读了

《父母必读》

@ 小言


我小时候读书不挑,家里有什么就看什么,哪怕是我妈订的《父母必读》杂志。


记得有个信箱栏目,会有家长写信诉说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杂志寻求建议。而我每每读到,都把它们当成故事,看得津津有味,也算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自我教育”。



在厕所里偷看语文老师的

《三毛作品集》

@ 锂


这是一个有味道的故事。


初中时,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寄住在语文老师家里。那是一座传统浙南民居,客厅厨房在一层,五个半大的孩子挤挤挨挨地住在二层,三层是老师和家人的卧室。这群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大家庭。


晚饭后,我们会围坐在客厅的大方桌旁,边打闹边关注老师的动静,随时准备在她的脚步声响起时,切换成用功模式。


全员用功时,如果有人起身去卫生间,其他人会竖起耳朵。当他舍弃几步之外的一层卫生间,爬楼去了三层厕所,所有人便心照不宣:又去看老师的“闲书”了。过后还会互相对进度:“你都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儿了?!”那是我看书最“卷”的时候。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完了一本厚厚的盗版《三毛作品集》。集子最后是《滚滚红尘》,记得故事快结束时,为了一口气看完,那次我在马桶上一坐就是半小时。下楼后,小伙伴纷纷向我投来“看完了吧”的目光。


这样说可能对作品不公平,但每次看到三毛的书,我都还是会想起老旧厕所昏暗的灯光,还有围坐桌旁的伙伴们泛着光的眼神。


图/电影《黑处有什么》



连接起三代人生活的

《许三观卖血记》

@ 太阳怪兽宾斯达


我和我妈都看过《许三观卖血记》。


书中写到:


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二乐知道一乐病得不轻,他不敢耽误,把一乐背到身上,就出门往码头跑去。最近的轮船码头离一乐的生产队也有十多里路,二乐背着一乐在风雪里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码头。码头一片漆黑,借着微弱的雪光,二乐看到了那个凉亭,就在道路的中间,道路从凉亭中间穿了过去,凉亭右边是石头台阶,一层一层地伸向了河里。


图/电影《万箭穿心》


我的外公以前是航运公司的,大概是跑上海到杭州的航运,我妈也跟着坐过很多次。她说,小说里提到的一些码头她也去过,特别是有凉亭的那一个。


一本书就这样跨越代际,把故事和生活连接起来了。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外

插图均为受访者提供,已获授权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