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赶往病人家,进门就向老太太“索礼”

百家 作者:澎湃新闻 2022-07-26 11:45:08
胡伟国

【编者按】

他是一名外科医生,行医30载,细心记录着职业生涯以来的点滴故事;

他是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带领百余护士在抗疫一线与死神赛跑。

他是诸多医学生口中的“胡爸爸”,用温暖的心灵呵护着年轻一代;

他也是万千病人眼中的“好医生”,用人文关怀照亮他们的生命之路。

他的名字叫胡伟国,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副院长。

即日起,澎湃新闻将持续推出胡伟国的“行医轶闻”。透过文字,或许可以更好地了解医患关系,读懂临床医生的真实一面。

第一个故事,从“拒收礼物”开始;第二个故事,有关“约定的礼物”;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次特别的“索礼”。

看病,又称作求医,意思是病人恳求医生为其诊治。因为一方因病痛而不得不“求”,需要另一方使出本领来“应”,有求才会有应,所以医患关系实际上难以完全平等,也就出现病人向医生“送礼”这个现象。

大多数病人出于对医生救死扶伤的认可、信任、尊重和感激,会用礼物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也有一些病人出于对自己疾病的担忧,希望用送礼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医治和照顾。不管病人出于什么动机,医生到底该不该收受礼物?

目前的行医准则明确规定:不应收取病人及家属的任何礼物。然而在具体人文语境下,处理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和绝对,操作起来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因为医生医治的不是疾病,而是各种各样有思想、有性格、有情绪、有执念的病人。

治病,也可以说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场心灵互动和情感交流,不只是冷冰冰的手术刀和苦涩涩的药片,不看时间、不顾场合的一刀切,只会冷漠地切断医患之间倾心建立的相互信任和真挚情感。收与不收,这里面有行规、有道德,但更有人文、有艺术、有学问。

行医三十多年来,我对待病人送礼,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医龄”的增长,我对这三次经历也有了更深的反省和认识。任何准则、操守、规章、制度,在人性面前很难成为唯一的标准答案。

在讲述了“拒礼“约礼”的故事之后,接下来是我要讲述的第三个病人送礼的故事, 我把它称之为“索礼”。

2012年的冬季,全国微创外科学习班在瑞金医院举办,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胃肠外科医师之一,我应邀作为嘉宾在学习班上做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手术演示。

手术的对象是78岁的钟老太,手术实况向全国胃肠外科专家做全程转播。整台手术非常顺利,赢得全体专家一致好评,手术录像还被当作教材分发给了学员。

说来真是不巧,手术后没有几天,钟老太就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她的胃肠吻合口出现漏口,大量消化液通过漏口流入腹腔导致感染。我对她实施了腹腔冲洗引流,不间断地灌注生理盐水。

换药和冲洗都是我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夜晚,老人发烧,我会立即从家里赶赴病房处理,白天至少去病房看望老人三次。

即便如此用心,她的病情还是经常反复,我就深入查找原因,对症施治:因为引流管堵塞导致腹腔感染,我就立刻冲洗;因为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我请肺科专家调整抗激素;因为禁食继发肠道菌群紊乱,我请内镜专家放置螺旋胃管;因为禁食造成营养不良导致吻合口瘘久不愈合,我请营养科专家配置肠道营养液;因为吻合口狭窄引起消化道梗阻,我安排胃镜下球囊扩张……

胡伟国(左一)的手术演示。

这本来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手术演示,术后却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并发症。尽管这些并发症在胃癌手术后也并不罕见,但在钟老太身上的治疗过程却如履薄冰,步步艰难。

病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叹息、呻吟,家属则追着要求知晓解决方案、康复时间,还不断质问我:“为什么别的病人都恢复了,唯独她会出现并发症?”

说实话,这些问题一时还真不好回答。面对钟老太的棘手病情,我能够做的,唯有沉着镇定,见招拆招。我用自己殚精竭虑的医治和全心全意的投入告诉他们,我对我的病人始终不离不弃、尽心尽力!

我的敬业和真诚感动了钟老太及其家属,渐渐地,他们的质问变成了商讨,抱怨变成了赞扬,责备变成了感谢。当然,吻合口瘘开始愈合,腹腔感染得到控制,冲洗引流管可以拔除,消化道功能也在恢复之中。

半年后,钟老太终于康复出院。出院之前,钟老太一定要送礼感谢我六个月来的精心诊疗,我婉言谢绝:“您是我的一个不成功的病例,真的对不起您,治了这么长时间,让您受苦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当我看完专家门诊正准备离开诊室时,突然看见钟老太笑眯眯地向我走来,她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扫住院时的病容。

“胡医生,我目前身体很好,今天来消化内科复查胃镜,胃癌没有复发和转移,饮食完全恢复到手术之前,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多亏您为我做了手术。今天我来送点东西给您,诚心诚意当面谢谢您!”说着,她从手提布袋中拿出一袋糕点。

钟老太送给胡伟国的上海本地特色糕点。

“这是我刚刚从乔家栅买的新鲜糕点。您看门诊辛苦,马上还要做手术,要吃点东西的,不要像我,饿出溃疡来,会生胃病的。”她继续说着。

看到因受并发症困扰住院六个月的钟老太恢复得如此之好,我顿时感到了做一名医生的价值,哪怕再辛苦、再劳累、再委屈,都是值得的。

我爽快地接受了钟老太的礼物,表示回到办公室一定好好品尝,爱护自己的胃,保持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从此以后,钟老太时常会出现在我的专家门诊室,送上老上海人都喜欢的本地特色糕点——沙琪玛、蝴蝶酥、桃酥饼、芝麻球、脆麻花、苏打饼干……我也都“来者不拒”,还时时评价哪些糕点松脆、哪些糕点可口。因为,在我欣欣然接受、欣赏和夸奖她的每一件礼物时,我能明显地察觉到她真挚的笑容和内心的快慰。

是的,给我送礼,已经成为钟老太人生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事。收下她的礼物,让她感到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我何乐而不为呢?

八年后的一天,我在美国出差,凌晨两点手机铃声大作,是钟老太打来的,原来她突发恶心呕吐,连续数天不能饮食,浑身虚脱。我听了非常焦急,怀疑是否因胃癌复发导致消化道梗阻。于是连忙打国际长途电话告知我的医疗组医生,及时将她收入病房,又联系消化内科主任钟捷教授为她做了胃镜。

所幸的是,胃镜检查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查明系胃内结石嵌顿了吻合口,经过胃镜下碎石后,恢复了消化道的畅通。医院同事都认为,钟老太一定是我的至亲,不然,我怎么会对她如此上心。是的,我已将老太太当作自己的亲人。

2022年,钟老太已经88岁,也是术后第十年。春节前夕,我因故暂停专家门诊,却接到她的电话。果然,钟老太又去门诊为我送礼,结果扑了个空。

“胡医生,您能否到门诊来一次?因为过年了,我给您送了点礼物来。”钟老太委婉地问。

“抱歉!我正要去开会,不能出来。”我的回答很干脆。

“那么,明天上午您能出来吗?” 她又用商量口气问道。

“明天上午我有手术,这几天实在太忙,您的心意我领了。”我有点不耐烦了。

“那下周四你看专家门诊吗?我下周再来吧?” 老太太不依不饶。

“下周是春节,都放假了!”我大声说。

“那您何时方便呢?我一定要来的。”老太太非常执着。

“可是我手头有很多事要做,这几天实在没空接待您。我知道您送礼物是对我好,但是我实在没有时间呀,您不想添我麻烦吧?”因为心急,我的措辞也忽然变得激烈起来。一下子,电话的那头没了声音,钟老太肯定被我这几句话镇住,有点懵了。

挂了电话后,我匆匆赶去参加医院的春节团拜会。不知怎地,团拜会上我一直心不在焉。这是我第一次拒绝老太太送礼,语气又是那么生硬。不难想象,被我拒绝之后,她的尴尬、失望、难过与忧伤。

一位耄耋老人,从家里赶到瑞金医院,室外气温接近零度,天又下着蒙蒙细雨,为了感谢十年前为她做过手术的医生,步履蹒跚地提着礼物跑来医院答谢我,我的拒绝是否太伤了她的心?

思来想去,我的心神再也无法安宁。没有等到团拜会结束,我就冒着细雨径直赶往钟老太家。由于钟老太的家离瑞金医院很近,她在我这里治疗之后,我曾多次去她家探望,一为随访病情,二为还礼。

当时,我一进门,就开口向老太太“索要”礼物:“您送我的礼物呢?我过来拿了!”

蓦地,开门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老太太大喜过望,一下子乐坏了,忙不迭拿出精装点心礼盒,还有名牌巧克力,一一塞到我的手上。老夫妻俩还拉住我说:“一定要合个影留念。”

此时此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钟老太心中那种难以言表的欣喜与快乐。而我,也不再有负疚感了。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



本期高级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