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吃东西,就怎么爱自己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22-08-30 15:10:08


 

“何以解忧,唯有美食”“日子已经那么苦了,给自己一点甜的”……


在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越来越多人选择用一顿好吃的来缓解压力、安慰自己,但是因美食而来的“后遗症”,比如肥胖、疾病,又成了我们新的问题。


最近,河南一位23岁的女孩因为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患上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伴有败血症、急性肾损伤等多种病症,危及生命。


医生表示,年轻人患糖尿病逐渐增多,和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有关。


“肥宅快乐水”虽然给人短暂的快乐,依赖碳酸、糖分带来的快乐,却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在对身体有益和无益之间,为什么你选择了无益的一个?


明知道要远离高热量、缺乏营养的垃圾食品,却总是忍不住继续购买?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饮食习惯?


《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认为,饮食习惯背后,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对待食物的态度,折射出你对待自己的态度;你吃东西的方式,也透露出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洛琳·丽芙|中国商业出版社



每一个吃东西的习惯,都是在表达我们内心更深的需要。


比如小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偏偏喜欢吃被父母视为“垃圾食品”的小零食,这是他们用“吃”来表达对成年人管束的反抗。


孩子在吃饭上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都很少,吃父母不让自己吃的东西,就是一种反抗。


压力大的上班族喜欢“喝最苦的咖啡、吃最甜的奶茶”,因为糖分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让你感到快乐的激素。


还有一种是“敷衍式”的解决,吃什么无所谓,方便就行,一日三餐都是匆忙了事,这代表着他内心是充满焦虑的。


匆匆点外卖、匆匆吃外卖、匆匆工作、匆匆辞职,匆匆恋爱、匆匆分手,匆匆过完这一生。



一个人在吃上的态度,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经常下厨房,知道怎么挑选新鲜的菜、给自己做一餐热饭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


每天与外卖为伴,厨房没有烟火气的人,日子就越过越没有味道;


结婚之后总是迁就别人的口味,也会慢慢在关系里失去自我,积累出大量的埋怨和委屈;


更多的人,用暴饮暴食,来宣泄情绪、惩罚自己……


而改变这些习惯的关键一步,是改变我们对待食物的认知。



《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中提到,思维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非意识的元认知层面,一个是有意识的认知层面。


90%到97%的思维活动都属于非意识思维,它们驱动和影响着有意识的思维。记忆会在这个层面强烈的互动,建立起我们的信念和特质。


比如广告,即使我们没有认真去看,但看到的次数多了,就进入到我们非意识的思维层面,扎根在你的大脑当中。


你知道食用油的选择中有个配比是1:1:1,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类似的信息在你大脑中积累多了,就形成了你在饮食上的观念。


有意识的思维,是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


大部分人都说汉堡是垃圾食品,但是大张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说汉堡是最健康的食品,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有主食。


不管谁对谁错,当你有意识地选择时,你就会思考,“垃圾食品”的定义是怎么来的?


原来,汉堡中的食材本身是健康的,但是油炸的烹饪方式把它变成了“垃圾食品”。



当我们用有意识的思维去选择,就会选择对身体更友好的健康饮食。


因此,《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的作者洛琳·丽芙认为,只有转变思维,大脑的思考方式改变,身体才会改变。


比如吃薯片之前,想一下薯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那些进口的水果是多久之前采摘的,用了什么东西来保鲜等等。


想象一下,你在面前有颜色丰富的食物:生菜、西红柿、玉米、蛋奶……


在你吃下去的时候,是否会注意到生菜的颜色或是西红柿的形状?


能不能品味到不同食物的口味、质地、香味和感受?


我们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去准备食物,但到了吃的时候,反而草草了事,连品尝自己的手艺都来不及。


这就像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天努力工作、积攒财产,但我们很少花时间去想活着的目的、内心的目标,总是匆匆忙忙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本书名字很诱人,大概是“100%会成功的减肥秘籍”,书也卖得很贵,要100块。


有个人买回家,从头读到尾,认真地寻找所谓秘籍,发现前面都是讲别人怎么成功减肥,并没有说是怎么做到的。


直到最后才出现了四个字:细嚼慢咽。


这是不是减肥秘籍?


陈伟医生说:“的确如此,吃得多的人,往往吃饭很快,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吃多了。”


杨绛先生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时就谈到,她食量比较小,每每吃饭的时候,都是细嚼慢咽。


《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给出的建议也是如此:


首先,要专心吃饭,边吃饭边看手机、看电视,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忽视了自己的饮食和食量。


其次,要慢慢吃,从胃口被填满,到大脑感受到已经吃饱,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如果吃得太快,就会吃得更多。


第三,少吃零食。零食在不经意间增加了身体的负担,也让身体更喜欢口感好、热量高的食物。


最后,吃饱了就应该停下来,用大脑来驱动你的行为,而不是眼睛。 



你怎么吃饭,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狼吞虎咽的人,大多被琐事缠身,情绪焦虑、急迫;


而细嚼慢咽的人,无论外界的节奏有多快,都能让自己的步伐从容缓和。


王尔德说:“我厌恶那些对美食不认真的人,他们都是肤浅的。”


当你真的爱自己,就会让自己慢下来,对食物认真一些,对身体温柔一些,让自己获得来自食物最好的滋养。


治愈暖心好手、《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力作——《焦虑的人》

登陆十点听书会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立即收听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