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工地打工,也不要成为一个只会讲黄段子的人。”

百家 作者:新东方 2022-09-07 17:26:43


熬了四晚的大夜,张理清终于能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对老师来说,备课到很晚是常有的事,但张理清是熬夜讲课,当然,备课的工作他也需要在白天完成。


更特别的是,他的学生,也是一群老师。

2017年,云南寻甸,张理清和“烛光行动”的乡村老师们


暂居海外的张理清,虽然已经离开新东方7年了,但他依旧参加了2022年的烛光行动,他所处的位置和他负责的项目所在地甘肃陇南有12个小时的时差。


疫情原因,这也是烛光行动在线上开展的第三年,没有了地理的阻碍,张理清没有多想就继续参加了。


他一直认为,接触公立学校老师,是关注基础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烛光行动给了他一个便利的途径。


“这个活动跟我想要做的事情很接近,所以我觉得我想每年都参加,就是这样。”像一份送给自己,也是送给乡村老师们的教师节礼物,张理清的第13次烛光行动结束在纽约的凌晨中。


01

贫瘠之地上开出的花

关注教育,和探索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张理清想做的事情。


加入新东方之前,他对教育的思索还比较模糊、没有定型,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之后,他就越想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东奔西走,探索的脚步甚至踏出了国门。除了烛光行动外,他参加过很多其他公益基金会组织的教育活动,也曾经环游世界,到海外各地去支教。

张理清,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


让张理清直观感受到教育力量的,反而不是教育体系相对完备的发达地区,而是欠发达地区。


那里的孩子,一出生就拿了一手烂牌。


位于金三角地区的泰国清莱府皇太后县满星叠镇康馨村是张理清环球旅行的第一站,那是2015年,张理清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跨国支教项目宣传,那里有一个华文学校的支教项目还缺老师,他就去了。


“那里的孩子,因为父母吸毒或从事贩毒,家破人亡,大多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只能寄居在亲戚家里。”张理清说,“但他们在学校里过得很开心,我的学生都会跟我说,老师我的目标就是学会中文,然后到芭提雅、到清迈去当中文导游。


简单而现实,不是什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理想,只是一条脱离泥潭的路。


而教育,无形之中也给孩子们带去了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人生目标、精神充实,和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

张理清和泰国金三角的小朋友们在操场


张理清能明显感觉到,华文学校里的孩子有种特别的劲儿,他们似乎有着更强烈的、想要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意愿。


或许这来自于他们的父辈。他们父辈从机会上来说,已经很难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泥潭中挣扎的他们,只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能至少学好中文,能靠着这个技能离开这个地方,混口好饭吃。


所以,教室外的人们走走停停,默认了已有的人生,而教室里是另一番光景。孩子们神情专注、大声朗读,他们闪烁的眼睛里,能读到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张理清在泰国的课堂


学中文给孩子们带来了理想,这个理想虽然听起来没有当外交官那么光鲜,却也是精神世界里的一束光,指引着他们不至于沉沦下去,指引他们摆脱原生家庭的悲剧。


张理清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了那束光,他明白,知识给了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改变未来的决心。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生存下去的方式,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


充实的学习自然会驱散那些迷茫与焦虑,知识输入会让一个人从精神上自信起来。在泰国学生身上,张理清看到了这一点。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张理清对教育的精神属性有了更深的认知。


02

再穷不能穷教育

从泰国出发,张理清穿越东南亚,又将探索的足迹走遍了亚洲,他总是关注着所到之处的基础教育建设。他发现,无论是穷是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总是十分统一的。


在柬埔寨时,他资助了一家糖农。当地糖农的收入很低,一天只有一美金,碰到条件稍好的人家,他们就希望别人能够领养走自己的儿女。“因为被领养走了,就有受教育的机会。”


纵使有万般不舍,糖农父母们还是更看重子女的未来。即使他们没什么文化,也期待着子女能够通过读书迈上读书的上升通道,至少别像他们一样辛苦。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把教育看成是一件神圣的、应该受到重视的事情。

张理清在柬埔寨与糖农的合影,左边是糖农的家

在这里,贵客的招待标准是一杯加一个生鸡蛋的糖水


在印度也是一样。印度的基础教育非常完善,学生们也很“卷”,培训机构一大堆。因为人口众多,印度学生承担的压力不低于中国学生。


张理清还听到当地人调侃,说考不上印度IIT(印度理工学院)的人,都去了MIT(麻省理工)。


发展中的地区总是希望能通过教育建设争取更多发展空间。在权利的博弈中,教育已经算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手段。它向每一位来者昭示着“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规律,不用在乎他们的身份与贵贱。


为了更好地争取资源——这是教育的功能性,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方面。可是,资源是恒定的,争取资源不就意味着一场零和博弈么?一场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零和博弈。


从过往的新闻报道能够看到,很多亚裔涌入美国后,凭借自身的勤劳与努力,赢得了当地学习、工作的名额。我们都会为这群人感到高兴,为他们的付出所得到的收获而感到高兴,但对于本土国家来说,他们并不一定这么认为,毕竟,亚裔争取走一份资源,本土国家就有人失去一份资源。

斯里兰卡初中学生field tirp


这样残酷的竞争,也揭示了有关西方教育的最大误解——“欧美的孩子都接受的是快乐教育”。


如果教育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途径,发达国家同样会通过教育建设,来巩固自己已经积累的资源。


“说起快乐教育,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只学到了皮毛,最后变成了对孩子无界限的纵容。”张理清说,“任何学习和成长都需要有纪律来规约,学习的过程怎么可能都是快乐的呢?”


而教育的功能性和人文性,也如同选择题般摆在了张理清的面前。随着他的走访深入下去,他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要做的教育是什么。


03

既是光圈,也是救赎

在北美洲,张理清也做过一些教育项目,一方面学习别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一方面也是他实践自己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美国的时候,张理清目睹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殷实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上进而谦逊,成绩优异,兴趣也广泛得不得了,再加上家长通通人脉写写推荐信,孩子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常春藤。


这样的教育被称为精英教育,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里都是强大的后备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张理清也忍不住为一些孩子的天赋折服,预感他们会成为对社会大有作为的人。


这些孩子拥有得太多,好像只要集齐良好的天赋、环境和家境之后,优秀就会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教育只是在他们身上又附上一层光环。


但农村出身的张理清,总有隐隐的撕裂感。


在精英教育里,他看到了教育带来的文明、理性、得体,看到了教育是如何指导着精英们登上历史的舞台,看到了教育如何推动人类进步……


教育作用在这样一批人身上,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毫无悬念的。可如果作用在一无所有的人身上呢?


他想到了泰国的孩子们,教育对他们来说,甚至称得上是一种救赎。这正是张理清想探索的教育的另一面,在“推动人类进步”之名背后的,没有被光环照亮的另一面。

泰国的孩子们正在学习


历史的确由精英书写,但历史同样也由群众书写。如果说教育能使全人类向前迈进,它也同样能救赎身陷黑暗的个体;它能支撑着金字塔尖的人继续冲破上限,也能把跌在谷底里的人轻轻扶起。


“教育不分贵贱,它平等地给所有人带来精神富足。”谈起游历全球的经历,张理清这样总结到。


回到前面的选择题,教育的功利性与人文性,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人文性。


“即使在基础教育中,也应该有顺应人成长阶段的东西,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发挥出好的一面,弥补掉不好的方面。”


04

长大之后,别变成糟糕的人

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张理清几乎一期不落地参与烛光行动,即使从新东方离职之后,也保持着这个习惯。


很多人会觉得,在乡村的环境中,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被忽略的,父母和老师没有那种意识,更不会采取行动。


沿着这个观点深想下去,才会脊背发凉地意识到,乡村父母和老师们的精神世界,可能同样是贫乏的,世世代代流传如此,他们自己是这么过来的,又怎么会去关注下一代呢。


所以,不如去唤醒大人们——烛光行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2016年,张理清参与烛光行动,四川遂宁


张理清很认同烛光行动的意义,他明白支教老师对当地孩子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最多就是带几个班。


但是长久驻扎在乡土上的乡村老师,是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


至于孩子们受到影响的大小,张理清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走出大山很好,建设家乡也很好,张理清希望的是,教育让他们成为精神富足的人。


他常想到,小时候在农村里总是看到的一种大人,嘴里永远叼着烟头,时常怔怔地望向前方,只有大声说起粗俗笑话的时候,眼球才会微微一转。


他不想再看到那样的眼睛,浑浊与空洞的背后,是麻木的折磨,是破碎的自我认同,是难以名状的痛苦。


“即使到工地上打工,也不要变成只会抽烟、讲黄段子的人,而是能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不论贡献大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愿意发挥价值,就足够了。教育带来的火花,就像精神世界里的一座灯塔,在每个人的瞳仁背后闪着光。


人便从此不会再黯淡。


如果好的教育,真的能把这种观念种在孩子心中,长大之后,他就有底气面对未知和迷茫。无论在峰顶还是谷底,至少心里还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来世上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这份精神力量也能传递给其他的人,就像张理清正在做的事一样。在精英教育之外,探索教育对不同个体的力量,何尝不是推动整体社会的发展。

烛光故事墙


当然,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倒不用说得那么宏大,落到实处的话......比如,张理清的泰国学生后来真的当上了中文导游。


或许将来,你在芭提雅或者清迈,会遇到一个挥着特色小旗帜的人,如果你碰巧是从河南来,他会特别兴奋,用声调拐着弯的普通话,特意提起:“我的中文老师就是河南来的,对我影响很大哦。”


这,就是好的教育。





双节临近

预祝各位新东方人双节快乐

也欢迎大家打卡新东方校友课堂小程序

教师节学习周活动校友福利都在里面哦


每日互动

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教育?

评论区告诉我~



//


更多好看的


35岁离开新东方 | 人生,才刚刚开始

当初想做老师的年轻人都去哪了?

第一批返校的大学生,已经卷到了军训



文中图片均由张理清提供。

“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