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AI写小说,永远滴神!

软件 作者:程序员狗哥 2022-09-16 15:29:14
 每天待在办公楼里时,总有太多的东西混淆人对时间的感觉——从早到晚亮着的照明灯,从不停歇的中央空调和换气扇,随时随处发起的会议,让时间不知不觉中就滑了深夜。夜晚的灯光照亮了城市,却仿佛照不到自己所在的角落。

屏幕前的打工人们是不是对上面的文字深深共情了?如果再告诉你,其实这段文字节选自AI写的小说,你会不会开始有些惊讶,什么时候AI开始共情打工人了?

其实AI尚不能共情打工人,这只是一个有强大文字语言能力的AI(源1.0),在大量学习过往书籍及网络里论坛等数据(850TB)后,才能深入刻画打工人心理。与其说是AI共情打工人,不如说是打工人在网上的“哀嚎”留下了太多数据。

关于AI写小说,甚至能否进行更具创意的艺术创作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在今年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年度艺术竞赛中,参赛者杰森·M. 艾伦(Jason M. Allen)凭借作品《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拿下了“数字艺术/数字加工摄影”分项的奖项。也有一些AI创作的小说、剧本开始出版售卖。在文学创作方面,甚至AI将取代广告文案公司的讨论更是此起彼伏。



这些畅享,正在不断地变成现实,未来,AI作家、AI画家可能会非常常见,我们甚至会像喜欢一些别具风格的作家一样,追捧某个由独特数据集训练出来的AI作家。而AI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永不停歇地高速创作,同时根据你的反馈,定制出你一定会喜欢的作品。

 


AI的作品没有灵魂?

——什么才能被称为创作?


 

创造力,灵感等可以被看作是在创作性的思维活动中瞬间产生的独特思维状态,常被玄学化为灵光乍现、妙手偶得等等。


事实上,艺术的核心和科学类似,都离不开观察与理解。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也愈发相信,所谓的灵感,或者说创造力,并非凭空出现的“魔法”,也不是超出科学范畴的神秘法则,它可以被研究、探讨、模拟,甚至加以利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塞克斯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玛格丽特·博登在她的著作《人工智能与自然人》 “如果把创造力理解成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碎片之间建立的新关系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之前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发挥创造力”。


论知识储备,那么AI可以碾压人类。比如,“源1.0”几乎把近5年内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浩瀚内容全部读完,并沉淀为5TB高质量数据集,共2000 亿词,相当于阅读了300万本书,超出一个人一万年的阅读量。


类似的观点也引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兴分支,被称为计算创造力。根据计算创造力大会指导委员会的介绍,这个领域融合了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学科,横跨了理论和实践: 


计算创造力的目标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仿真或者复制创造力,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之一:


  • 构建一个能够实现人类水平创造力的程序或计算机

  • 更好地理解人类创造力,并对人类创造力的行为形成一种算法上的观点

  • 设计能够提高人类创造力的程序,而它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创造力


人工智能已经有能力复制一切,它的模仿能力惊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广泛渗透到艺术消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全过程,人工智能与艺术实践的交互融合可以为当代艺术实践注入一股崭新的生命力。



象征、比喻、借景抒情···

还有什么写作手法是AI不会的?


 

源的开发团队在不断探索“源1.0”文学创作的边界。近期,开发人员首先为模型提供了一个类似《迷失东京》的故事大纲:“中年危机”的主人公由于繁忙的工作而对生活感到乏味,面对家人也生出了一丝疲倦。但他无意间穿越到了过去,经历种种后发现了家庭和爱的意义。


最终,“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作品。小说不仅逻辑通畅,行文优美,模型还“自由发挥”出了丰富的细节描写。举个例子,在描述环境时,它说:


"初秋的天气仿佛还残留着夏日的过剩的意识,阳光依旧是那样的明媚,只是早上多了一份秋日的清爽。"


它还学会了将环境和主人公的心境结合在一起:

"深夜的车辆在城市里汇成了一条不算稀疏的光带,他的视线被这道光带牵引着,恍惚觉得那光像是在燃烧,又像是在哭泣,车辆的尾灯映在地上,像是融入了黑夜中的烛火一般。如果以房子的面积衡量,属于自己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大,然而以心中的“自由感”为准绳时,这空间又越来越小。"


甚至从字里行间溢出了浓浓的感情。

它总能挑选出最准确的形容词,“血红色的夕阳”“草木的清香”,用文字激发我们各种感官的体验;在描绘时间流逝时,模型选择了“滑”这个动词——“让时间不知不觉中就滑到了深夜”;它似乎也学会运用一些更深层的意象,比如“生活中的摆渡人”。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一直被视为门槛最高的艺术形式。“源1.0”大模型开发团队以精选10万首古诗文为教材,精炼出体量更小、文学造诣更高的一个古文模型。这个模型精通古诗词、骈文的用词、文法及格律等规则,擅长意境营造、典故化用,同时兼具古文解析的能力。


此外,它还有能力模仿不同风格的诗人,无论是奔放的李白,还是细致平实的白居易,或者充满禅意的王维,都能精准掌握: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仿写《竹坞》

竹坞溪桥畔,
碧峰相倚拄。
有怀未得谐,
道近惟禅寂。



AI创作

带给未来无限想象空间


 

借助“源”为代表的大模型,通过优化创作流程以及配套的便捷地工具等,AI在艺术领域将有无穷想象空间。

为了支持开发者进行创作,浪潮开源了直接可用的代码示例,可以帮助开发者节省各类研发开支。此外,“源1.0”大模型的开源模式之一是向开发者提供大模型API,显著降低了开发者应用开发的门槛。不同知识背景的各行业用户可以驱动大模型创造更多的可能。用户可以完全通过模型的能力和开发的API就能创造各种不同的任务,实现不同内容的交互,将部分繁琐的开发流程省略。

浪潮在降低开发门槛上面还进行了两类探索,包括APIExp的工具,让用户直接通过网页与大模型交流;他们还研发了一款沙箱工具,同样是通过网页直接选择用户所需的创意效果。

浪潮还将“源1.0”相关的训练数据开源,能助力用户实现业务模型或代码优化,同时还会为开发者提供一些持续的支持,实现开源社区交流共赢。

未来,浪潮还计划开源开放支持创作的API和工具软件。API面向开发者,开发者可以低代码,甚至零代码地进行开发,便适应不同领域、不同创作流程的艺术创作。

“源”也即将应用在智能写作领域,比如为B端客户提供智能创作服务API及私有化部署服务,基于此服务可以提供网页版或小程序版的展示应用平台,同时在公文写作、媒体、金融等各个行业中推行。

2017年,生命未来研究所的人工智能影响项目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到2050年,人工智能将有能力创作一本畅销书。

虽然目前,AI独自产出畅销书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在AI辅助艺术创作范畴中,人工智能有望不断提升参考样本推荐的智能化,为创作者提供实时样例作为写作参考或者灵感激发的触媒。它还能不断解决超级长篇小说写作的“记忆痛点”,开发具有智能分析和追踪创作者创作作品,对人设和情节做数据库处理,能形成超级即时在线人设和情节历史资料智能调取和提示功能。此外,通过逻辑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等运算,软件还可以为作者提供大纲编写建议(故事策划)和人物性格设计建议。

这或许就是可见的现在,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做出的最可能、也是最突出的贡献。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