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分化后,创业者的应对策略丨医疗专场圆桌对话

百家 作者:创业邦 2022-09-17 16:55:14

9月7-8日,一场创投大咖云集的行业盛会,在“太湖明珠”无锡盛大开场,两天时间里,DEMO CHINA创新中国峰会汇聚百余位产业专家、一线投资人、新锐创业者,以演讲、对话、路演等形式带来最新的行业洞察,共寻时代转折点的创新力量。

今年是DEMO CHINA举办的第16年,作为中国创投界标志性的年度品牌活动,现已成为多维度、多元化、多角度融合的创投圈盛事。本次,主办方创业邦以“转折点”为主题,联合高通创投、红杉中国、惠普战Club、喜屏传媒、出海宝 GO GLOBAL GEM、H50等机构与品牌,打造了智能互联、新商业、社区营销、出海、医疗、数智等专场DEMO SHOW与垂直论坛。

在DEMO SHOW H50医疗专场上,光速中国合伙人高健凯;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扬;盈科资本合伙人施正政;复朴投资管理合伙人赵敏围绕“投资分化后,创业者的应对策略”展开圆桌对话,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担任主持人。


犀利观点如下:

光速中国合伙人高健凯:
投后管理要想做好,得确保合伙人在第一线花时间给被投公司。不仅是帮他找人、找钱,还要真正给一些方向性的建议。我们不一定比创业者看到的东西更多,但可以给他不一样的思路和启发。
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
医药投资现在是比较低迷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关注它本身内在发展和实践突破,这个领域还是有一些捡漏机会。在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方向也有可预期的收获节点。
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扬:
除了找人找钱,金鼎的投后更重视给创始人带来“新认知”。比如很多医疗创始人是技术出身,需要弥补商业战略和管理思维的短板。
盈科资本合伙人施正政:
主流医药还得投,可以注重三个“化”:国际化、差异化和变现机制的多样化。
复朴投资管理合伙人赵敏:
我们有三个投资策略:第一投早,第二投熟,第三投新。投早更多的原因是希望有合理的估值;投熟是指我们之前投出成熟公司的成员再创业,这样对价格的合理性以及对人和项目有更清晰的理解;第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永远要去找新的机会。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
专注于创造有价值的事情,就会让你吸引到资金、更清晰地活下去。

以下为圆桌全文整理:

王海蛟:首先请各位做一个自我介绍。

高健凯:我是光速中国高健凯,光速中国团队2011年开始独立募资、独立运营,目前管理资本规模为200亿人民币,包括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依然在加强深度学习,目前投了10多个项目,以技术赋能医疗行业为主。

刘扬:我是金鼎资本刘扬,金鼎是2014年成立的机构,我们的核心逻辑是围绕着人群的变化做投资,比如围绕90后、00后布局了消费赛道的投资,目前围绕着老龄化及中老年人的一些健康需求,布局医疗赛道的投资。我们在医疗相关领域还是一个新兵,主要投资方向是创新器械和消费医疗的产品。

金鼎把自己定位成产业投资,因为LP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我们独创了CVC战略投资部外包的模式,和上市公司联手做产业内和产业链的投资与布局,不仅是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做投资,还可以帮上市公司做资本战略服务,同时还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做并购,形成了产业投资并购以及资本战略咨询的综合协同业务体系。

柳丹:鼎晖投资相对来讲是一个老兵,成立于2002年,之前是综合性的基金,消费、产业、互联网都做,我在2015年加入,负责医疗健康板块投资。就是从2015年,我们把医疗作为发展的主要行业投资方向,至今大概一共投了不到50个项目,现在已经上市或并购的六七个医疗项目,都是我负责的投资,投资期超过3年多的企业里成功上市和退出比例超过40%。

我自己是生物学本科、肿瘤学博士、临床外科的博士后,来鼎晖之前是在贝恩管理咨询从事亚太区医疗健康领域的管理咨询业务。

施正政:我是盈科资本合伙人,专注生物医药方面,盈科是大型的PE机构,除了生物医药,新能源、科技的比重比较高。我们的理念是发现和创造临床价值,我本人算是跨界者,我是学医的,也做科研和教授,做过十年企业,现在做投资。

赵敏:我是复朴投资的赵敏,复朴成立于2015年,现在管理50亿不同的基金,在北京、杭州、广州有我们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几个合伙人在整个投资行业将近有20年投资经验,医疗是我们在大科技里很重要的分支,也投资小分子、生物创新药和器械,这两年也关注一些前沿的比如说数字疗法,包括一些脑机等等领域。

王海蛟:高特佳2013年开始做医疗领域的投资,到现在有9年左右时间。我们2000年成立,之前是泛领域的PE机构,投了90家公司,现在上市有20多家。

寒冬之下,为坚守初心的创业者鼓掌

王海蛟:现在大家都说是寒冬,各位更看好哪些细分领域?哪一类的创业者更容易得到你的支持?

高健凯:虽然都讲现在是寒冬,但我们的投资脚步并没有慢下来,光速比较看好三个领域:第一是交叉学科的创新,包括医疗影像,以及EIT的这种新的技术。第二,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在科研和创新底层的技术上都会需要国产替代,也比较看好这个方向;第三,数字创新,我们投了一家数字医疗的公司,这个领域我们觉得还在探索阶段,但未来应该有不错的机会,因此在早期会有一些布局。

刘扬:因为我们机构的消费基因,消费医疗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投资方向,像医美、助听器、功能性的食品,都是能和4亿中产阶级人群相关的。有自主消费意愿的消费者,在健康的支出比重会越来越高,但是要找一些刚需产品。

在严肃医疗领域,我们看好在医疗赛道能够提高医疗普惠性以及医生效率的领域,如数字化、传感器、AI相关技术等。

柳丹:刚才提到现在是一个寒冬,确实整体节奏和布局各方面是比原来慢很多。

比较看好的几个方向,一个是在从大市场来看现在有一些捡漏机会,像我负责的赛道中,医药今年是比较低迷状态,但如果看它本身的内在发展和取得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并没有因为内在的原因被削弱。另外也包括一些新兴的领域有天然的新机会,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等方向,大家觉得到了一个可能开始看得到发展机会以及预期未来收获的节点。

有一类创始人让我感觉特别的感动,他们仍然愿意在这个时候,从寒冬出发,坚守初心做创业,因为他们的初心不是短期的个人的套利,而是把真正的东西经历几年创业的沉淀做出来。这些创业者和初创公司更应该得到更多的掌声。

施正政:严肃医学主战场是发现临床价值,治病救人,满足未满足的需求,在这个严冬下如何做,我们认为主流医药要关注“三个化”:国际化、差异化和变现机制的多样化。

“国际化”还得提,因为现在我们的支付端只有一个,让全球买单的概念还是要有,才有可能有回报;所谓“差异化”不是说降低价格的差异化,而是在提高疗效,以及增强便利性方向上的差异化;最后就是“变现机制多元化”,现在90%的biotech追求上市这条路,其实共有三个方向可以退出:一个是商业化盈利,第二个是资本化(IPO),第三是并购退出。

赵敏:刚才大家都提到资本寒冬的问题,相对于2021目前确实是资本寒冬。但我们回过头来看10年前、15年前,现在比那个时候要热很多,为什么会产生资本寒冬,2021太狂热,因为香港市场、科创板原因,疫情的这个原因,我们看医药医疗这些股价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反馈是延后的甚至滞后的,不同项目面对资本市场的机遇以后完全不一样的。

从复朴来讲我们三个策略,第一投早,第二投熟,第三投新。投早更多的原因是希望有合理的估值,因为相对中后期的项目,我们可见的跟二级市场没有任何的估值优势和空间;第二投熟,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业还是我们之前投出成熟的公司他们有再创业,对价格的合理性以及对人和项目了解更加清晰;第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永远要去找新的机会,像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个数字疗法也好,脑机也好,另外还关注一些跟商保相关的科技服务,包括别的投资人也提到医保本身目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或者问题,当然中国有很现实的问题,希望商保起来帮助中国很多医药企业增加盈利能力。

王海蛟:我们公司大概有60多个人只做医疗领域的投资,在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说哪个领域投哪个领域不投,关键还是得要独特的竞争力才可以。另外一些新兴领域,参与者相对比较少,可能有一点点优势就会获得投资人亲睐,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从领域和阶段我们都没有什么偏好,我们同时也有VC基金、PE基金、天使基金、二级市场也在做,关键是在某个领域有优势就可以了。

做好投后管理,信心比黄金重要

王海蛟:各位如何通过投后管理赋能被投企业?

高健凯:我们认为,做好投后管理的关键是确保每位合伙人能花时间在第一线陪伴支持我们的被投公司,不仅是帮他找人,还有找钱以及找战略方向,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真的给到一些方向性的建议。我们不一定比创业者看到的东西更多,但可以给他不一样的思路和启发。

另外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投一个公司,一定要帮这个公司找到一位合适的高管,因为人是最核心的。

刘扬:除了找人找资源之外,早期创业者的认知也很重要,很多的创业者尤其是现在的医疗创业者很多是技术出身、科学家出身,他们对商业的理解都是不够的,比如我们金鼎是一个有100多人的企业,大家听到这个人数都会觉得很吃惊,这个与刚才讲的CVC模式有关系。我们公司可能有十几个非常出色的团队,搭建激励体系、事业部的管理制度、清晰的文化和组织。我更擅长的是对商业与组织管理的认知,每当与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交流时,他们都非常渴望、愿意倾听我分享对商业理解、组织管理等认知,因为大家最终不是想要做一款产品,而是如何做成一家好公司。

总结下就是除了找人找钱,金鼎的投后更重视给创始人带来“新认知”。比如很多医疗创始人是技术出身,需要弥补商业战略和管理思维的短板。

另外就是我们在创业者这边一般是“当坏人”,不会去捧着我们已投的创业公司。我们会持续做创业者、挑战者,因为老板需要听到一些真实声音,我们会很客观提供一些战略性观点及更多真实的建议。

柳丹:业内的投资机构有成建制专门的投后赋能团队的还是少数,我们不巧是属于大多数。从我自己这么多项目做下来,关键还是看投资人,如果投资人自己本身有这个心思,不管后面公司给不给投后赋能的的团队,自己都可以帮被投公司或者企业做很多的事情。

我觉得要跟创始人做朋友,创业很不容易,他们也需要心理疏导,有的创始人从科学家转变为做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轻易转变不过来,除了跟他们分享管理经验之外,很多时候其实在公司他们白天是一个强人,或者是希望独当一面的样子,往往到晚上的时候更愿意像兄弟一样把一些事情拿出来谈一谈,所以我比较经常在晚上11点、12点给他们打电话,更加感性的交流会在这个时候发生,我觉得对创始人做这样的心理交流,建立一种更信任的关系是我自己在投后过程中,很有体会的一点心得吧。

施正政:我们的模式叫“双模式”,一个是财务投资,还有一个叫“创业投资模式”。后者就是我们派人深入企业去做COO、CEO,做过投资人以后,眼光会不一样,也更容易找到人才和上下游的订单,充分为企业赋能。

赵敏:我自己这两年感受很明显。第一,可能最好的赋能是你能够长期信任并支持创业者,因为这两年无论是做研发做生产做销售的,很多的计划源于他的预期或者给投资人的预期,医疗这个行业有它特殊性,周期会特别长,在这个基础之上帮他去对接资源和人,相对来讲会更好更有接受度。

第二还很多公司上市完了之后拿了一堆钱怎么办,新的业务方向,新的并购机会,这些可能对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讲又是新的课题,他需要有一些特别信任的投资者帮他去做这件事情。

王海蛟:我们公司专门是有投后管理部的,大概五六人,每个合伙人也会参与到投资人管理,从财务报表的监督到万一出现问题要打官司,再到频率低一点像大家说的选派或者招聘一些人员,以及参与他董事会、监事会还有就是生态圈等等。

王海蛟:下一个问题,请大家对已经投的组合还没有IPO的,在成长型的企业提一点建议?

高健凯:就一个简短的建议,在现在的时局下还是多存粮草,保证现金流,为未来的至少24到30个月做好充足准备。

刘扬:真的要做好过冬准备,给创业者的建议就是最好的融资逻辑就是低估值,不光是你们难,我们现在融资也很难,我们对寒冬理解不是只为了压你们估值, LP也传递很多寒意给我们,人性就是追涨杀跌的,必须要接受客观环境现实。

柳丹:信心比黄金重要,我觉得冬天已经差不多见底了,还是相信春天不会很远。上一次在峰会的时候,一个创业者最后给了我们投资人送了一句话挺有意思,他说希望投资人赶紧去募资,你们日子好过了我们才能好过。

施正政:多看多学习,企业方也要多学习和研究未来,现在趁着这个时候储备一些思考、储备一些人才。

赵敏:八个字,坚定信心,小心应对,因为毕竟环境不确定性确实非常高。

王海蛟:我就一个建议,给没有上市的成长型的企业:专注于创造有价值的事情,就会让你吸引到资金、更清晰地活下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