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歌更让人上头?

百家 作者:新周刊 2022-12-18 21:18:27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央视网
(ID:cctvcomweixin)
作者 | 雷嚯嚯
编辑 | 单镜宇

你喜欢听新歌,还是喜欢听老歌?

近日,#为什么老歌会让人更上头#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在该话题下留言,回忆自己一直在听的老歌,感慨那些年在这些老歌陪伴下成长的岁月。

相衬之下,新歌的处境就略显尴尬,很多人甚至说不出来几首2022年新歌的名字。

究竟是华语歌坛老歌历久弥新,还是新歌青黄不接?



老歌为何频频霸榜?

正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在音乐领域,老歌(Oldies)也是现象级的存在。

在海外,“老歌”通常被定义为1950至1980年代出品的歌曲。在一般网友眼中,出品10年以上,有些年代感的作品,就是属于老歌。

几年前,国际唱片业协会曾做过一次调查,在国人最爱的曲风中,“老歌”仅次于“流行”名列第二。可见,“老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11月底,苹果音乐公布了 2022 年中国大陆年度最热歌曲前100名榜单,老歌基本霸榜。最热门的单曲为周杰伦的《七里香》。榜单前十除了陈奕迅的《孤勇者》位列第六以外,其余九首单曲均为周杰伦的歌曲。



在粤语流行歌曲榜单上,老歌也是大赢家。


在《时光音乐会》《我们的歌》等以改编翻唱老歌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中,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能引起合唱、共鸣。

2022年快过去了,歌迷们还在用实际行动证明那句话:“大家认可的才是经典”。


爱听老歌,是抒发怀旧情绪。

《纽约时报》曾对1960至2000年间冠军排行榜听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在13-16岁,女性在11-14岁时听的歌,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听歌品味。

从童年期到青春期,是人身体机能、思考、认知能力急剧提升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塑造价值观,并对审美形成基本的认知。

音乐作为富有冲击力的流行文化,融入到了他们的世界里。

年轻人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的歌曲,刻上情绪的烙印,成为对那个时期记忆的一部分。这个阶段,是人生最美好、最富活力的年华,却也如烟花一般短暂易逝。

对过往、美好记忆的回望,是生命中一种基本的情感指向。多年之后,当老歌响起,总会被带入某种场景,激发怀旧思绪,更有一种“少年不知歌中意,听懂已成歌中人”的感触。

老歌让人上头的另一个原因,是歌曲过硬。一些歌手和词曲作者有着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文化底蕴,认真对待创作,能潜心深入生活,这才能用别致精巧的曲调曲风,精雕细琢的幽微歌词来打动听众,让一首歌能有跨年龄层的接受度。

很多老一辈词人写出的歌词金句流传多年,成为不少70、80、90后的时代回忆。


新歌为何“出不来”?

老歌受宠,也靠新歌衬托。

如今,音乐创作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音乐APP和短视频平台以不同的运营方式融入大众的音乐娱乐生活,给找歌带来极大便利。今年上半年,仅网易云音乐的服务月活,就达到了1.819亿人,

方便是方便了,可戴上耳机听首歌这件事,已经不那么单纯。

按理说,互联网时代是歌曲“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对音乐的选择应该更自由了,可翻翻老歌手的作品库,歌曲是一首接着一首,新生代歌手的作品一茬又一茬,但能“让耳朵怀孕”、容易传唱的歌曲还是太少。


互联网音乐,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听歌习惯,也改变了音乐的生产逻辑。

根据某短视频平台的调研报告显示,一般用户听一首歌只用15秒,如果觉得不好听,就会刷走。同时,根据短视频的规律,一首歌曲要想进入大众视野,歌曲必须要风格明确,在15秒内就能抓住听众耳朵。

华语乐坛就这样进入了“15秒时代”。15秒定一首歌的生死,谁还有心情静心创作,都在比着飙难度。

一位音乐人曾感慨,“以前是从头到尾去写一首歌,现在可能会先把副歌或者最高光的15秒写出来,然后再慢慢补充完整。”

歌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行为,也变成了数字化痕迹。社交平台通过算法不断揣摩听众的喜好,有针对性地推荐用户喜好的歌曲风格,形成了歌曲的“信息茧房”。

歌迷在被自己喜欢的音乐填充着,根本不知道“自己还不知道”,更无暇关心其他领域有何新歌。

当一首歌被流量裹挟,被数据评判,被安排在综艺和影视剧里亮相,才更可能登上歌曲热榜,高潮部分以秒计算,来迎合短视频的传播规律……歌曲创作要迎合诸多维度的评价,创作目已经不再单纯,歌曲也注定是快餐化产品。

近几年,小众圈层音乐在我国兴起,《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即刻电音》等网络音乐节目非常受欢迎。

不过,音乐圈层化也有弊端。不同圈层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偶像,圈内的顶流,很难得到圈外的认知。

圈层内部往往处于“圈地自萌”和“自我狂欢”的状态。不用出圈,也有流量,所以圈内人,少了出圈的动力。


“颅内烟花”谁做主?

新媒体时代,给音乐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也患上“流量至上”的病。本末倒置的创作逻辑,容易产生技术的堆砌和深度缺失。

音乐创作,应该返璞归真。这个真,就是按照音乐的规律办事,贴近生活,把握情绪脉搏,“精装修”歌曲的精神内核,让大众审美和音乐创作相互促进,而不是一方牵着另一方的鼻子走。

在传统的唱片业,歌曲被广泛传唱是终极追求。好的歌曲,有破圈的穿透力。小众圈层里的王者,也应该拿出实力和决心,打破圈层和渠道的包围,推出更有说服力的破圈之作。

图源:pixabay.

尽管眼花缭乱的算法让我们的耳朵得到了各种“满足”,但我们应该听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如今的新歌,多年之后,终会成为那时人们的回望。如果到时还是周杰伦等“千禧一代”的天下,不啻为另一种“悲哀”。

一个人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颅内烟花如何绽放,还是自己做主的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