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2》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广东元素
除了影片中的未来向耳机
是来自东莞制造
电影中不少3D打印的道具
同样出自东莞!
近日,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的撰文中提到:“具体到电影创作上,中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比如,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营造了逼真的画面质感……”
《流浪地球2》剧照(受访者提供)
电影中,不少道具均出自3D打印,其中演员所穿戴的宇航服以及深受观众喜爱的MOSS(即550W)等特殊道具,实则来自东莞的一家公司——东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简称“科恒”),其总部就设立在松山湖。作为国内乃至全球3D打印制造产能的头部企业,该公司已参与《独行月球》《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的道具制作,在大银幕上以独特方式展示东莞“智造”的水平。
《流浪地球2》中的MOSS(受访者提供)
从原理上看,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增材制造,能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科恒项目负责人田顺介绍,道具设计图纸确认后,通过3D打印仅需3—5天即可完成制作。若按照传统工艺,开模就得耗时近35天。从接到任务需求,到项目基本完工,我们大概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田顺自2021年8月接到客户StudioMDI的制作需求后,科恒公司立即成立项目小组跟进,为此协调了240余台打印设备。
3D打印制作过程中的影视道具(受访者提供)
当然,这一个半月不仅是打印制作的时间,还包括了各类道具方案设计、沟通调整的时间。3D打印的制造优势,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在2021年11月的一次拍摄过程中,道具中的一条机械臂突然出现问题,需要在24小时内重新制作一条送往拍摄现场。项目组第二天上午打印完成并进行后处理工作,下午一点左右即通过航班寄往青岛拍摄现场。对于剧组来说,每天时间成本都很高,原本1台设备就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为了抢时间同时启用了3台设备。——田顺
采用3D打印的影视道具(受访者提供)
影视道具大多天马行空、造型各异,尤其是科幻或超现实主义的影片,道具更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这些特性通过传统制造较难满足,由此催生了影视道具制造方式的转变和升级。电影的质感,往往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在道具制作方面,3D打印另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对细节的处理表现更优。
道具3D打印工作现场(受访者提供)
科恒董事长文炳华谈到,传统道具都需要手工制作,如使用泥巴,木头,泡沫、硅胶等材料来造型,最终呈现效果往往表面粗糙、造型简单、细节稀少。而使用3D打印制作几乎没有复杂度的限制,成品适合近距离拍摄,能更完美地还原美术和导演的要求。事实上,近几年来,除了《流浪地球2》,该公司已陆续通过3D打印工艺为多个剧组制作道具,在设计、用料、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D打印工作过程(陈雅靖 摄)
例如,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宇航服,虽然3D打印只能制作出其框架外形,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由上百个配件拼接而成。因此,用料上,项目组大多采用SLA工艺打印树脂材料,以降低成本与重量;韧性要求高的地方,采用SLS打印尼龙材料;根据细节逼真程度要求,采用DLP工艺打印高精度树脂;关节等对强度要求高的部分,则采用了SLM工艺打印金属材料进行制作。
图源《流浪地球2》微博
而宇航员所戴的部分头盔面罩,除了外形上要满足拍摄效果,该道具还需满足单向可视的要求,即由外而内不透明、由内而外透明可视,保证演员视线不受阻碍;此外,剧组还要求面罩被击碎时能呈现很好的破碎效果,同时碎片不能划伤演员的脸,由此,项目组不计成本地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才找到了“最优解”。随着材料工艺的迭代,3D打印技术已不断成熟且能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从过去的个性化定制走向定制化批量制造的阶段。——文炳华
采用3D打印的宇航员头盔(受访者提供)

封面来源:@真十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