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出行的一天,它离“无障碍之城”有多远?

百家 作者:IT时报 2023-02-20 18:51:06

上海正用数字化打造“无障碍之城”


作者/  IT时报记者  范昕茹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2019年,腾讯曾开发过一款角色扮演游戏《见》,这是一款模拟视障人士出行的公益游戏,其特殊之处在于,玩家需要在游戏中扮演一名视障人士,平安地度过完整的一天。


事实证明,对于一般玩家而言,并不容易。《见》的画面几乎被一片黑暗所覆盖,除了白色的盲杖和若隐若现的物体轮廓,单从画面中,很难获取其他信息,在刚上线的几天里,很少有玩家能顺利通关。在行走的过程中,玩家不断受到盲道上物体的重创,无法抵达终点。这个游戏也第一次,让人看到无障碍设施对残障人士的重要性。


据统计,上海现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542万,持证残障人士60.56万人,其中视力残障人士9.59万人,占比15.8%;听力(言语)残障人士8.91万人,占比14.7%;肢体残障人士29.41万人,占比48.6%。在持证残障人士中,50周岁以上的残障人士达52.59万人,占比86.8%,上海残障人士老龄化日益加重。


为了帮助这些人更好地在城市生活,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无障碍设施环境的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城市生活。

他们,正在被看见

电梯间里多出来的栏杆,镜面一般的厢体,麦当劳里缺了椅子的桌子……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有那么一些看似常见又说不清的设计。


在“大程子好妹妹”发布的一系列视频里,很容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电梯间里的栏杆是为了让轮椅一族更好地固定轮椅;镜面一样的厢体为了方便他们看到身后的场景,保证安全;麦当劳角落里孤零零的空桌子,在其他人眼里可能不方便,但对他们来说,却正正好。这些设计和我们常见的斜坡、无障碍电梯一样,都是无障碍设施的一部分。


“大程子好妹妹”是一位视频UP主,也是轮椅一族。2019年,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传视频,展示轮椅一族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些视频,轮椅一族得以被看见。

“也许大家还不了解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残障人士跟普通人一样上学、上班、交朋友。”在“如何与残障人士相处”的视频中,她呼吁普通人以平常心来看待残障人士,更多地去关注社会支持缺失的问题,尤其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


2020年,“大程子好妹妹”曾做过一个上海地铁无障碍设施测评的视频。尽管上海地铁在无障碍设施方面已经十分健全,但由于地铁车厢和站台之间空隙较大,坐轮椅上下时体验并不好。在视频的结尾,她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地铁站增加轮椅渡板。2022年,这一建议成为现实。


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被社会大众看见,也被科技公司看见。


去年,高德地图在北京、上海、杭州三个城市推出了轮椅导航功能,可以通过轮椅导航规划路线,更加便捷地找到无障碍设施。


 “残障人士和普通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对普通人而言,一个小坎、一个阶梯并不会影响出行,”高德地图轮椅导航产品经理张君君说,“但对轮椅人士来说,都会阻碍他们出行。”因而在设计路线的时候,团队成员尽可能地避开天桥、扶梯等路段,保证所经路段都适合轮椅通行。


 “从技术角度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难点,”张君君说,“难的是同理心。”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去了解轮椅人群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员亲自坐着轮椅出行,去发现用户痛点。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马路牙子就能难倒靠轮椅出行的人士。而在出行过程中,不仅是道路的通畅程度,餐厅、厕所这些日常需求也要考虑进去。


轮椅导航的适用人群并不局限于残障人士,还包括推婴儿车的父母和需要坐轮椅的老人等。为了保证导航的准确性,尽可能去除干扰因素,轮椅导航还内置了反馈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反馈渠道进行反馈,帮助团队细化和优化导航线路。相关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上线之后,团队的反馈中,80%都是关于线路规划的。反馈的用户里,既有轮椅人群,也有并不使用轮椅的普通人。

让我做你的眼

在武侠小说里,听风辩声象征着一个人的武学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对视障人士而言,这算不上武学绝技,侧耳倾听,仔细分辨各种声响,从而判断自己身处的环境是他们的日常。可即便拥有超出常人的听觉,对他们而言,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空白区。


阳阳(化名)就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她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视障人士。每个周末,她都需要往返家和学校。


 “公交站台上很少有语音播报功能,有时候虽然知道有车来了,但很难分辨来的是不是自己要坐的公交。”每一次有公交车来,阳阳都得靠自己去问。如果来了好几辆车,连问的时间也没有,想要坐上合适的公交车往往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


不过,最近阳阳了解到,有一款名叫“车来了”的App,只需打开定位,联网之后就能获得公交车的实时信息。“公交车快到时,它会提前告诉你哪一辆公交车正在进站,”阳阳说,“这时候,再去跟司机确认就方便很多。”但其实,这并不是一款专门针对视障人士开发的应用,仍然无法解决几辆车同时进站时难以分辨的问题。比起公交车,对视障人士来说,地铁是最理想的出行方式,即便地铁所需的时间更长、换乘更繁琐。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过马路。在上海,大多数红绿灯不具备语音功能,对象阳阳一样的视障人士而言,无声便意味着空白,很难感知到红绿灯的变化。


 “一种方法就是跟着身边的人流走,他们走了,我们跟着走,”阳阳说,“有时候也会通过分辨车流通行的方向来判断是不是绿灯。”阳阳告诉《IT时报》记者,但这无疑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不过,在南京西路、淮海路等路段的红绿灯已经拥有了语音播报功能。尽管更多的红绿灯依然“沉默”,但上海的无障碍设施硬件正在越来越完善。阳阳说:“希望能给所有红绿灯配上语音功能。


与“车来了”不同,另一款App“Be My Eyes”是一款针对视障人士推出的应用。通过这款应用,普通人可以注册成为线上志愿者,接听来自视障人士的电话,并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给予他们帮助。

数字化助力信息交流

当数字化应用给无障碍设备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数字化应用也面临着另一重困境。和残障人士需要被看到一样,它们同样也需要被发现。


对于这一点,阳阳的感知更明显。


相比市区,无障碍设施的困境在郊区更加明显。“市区有地铁,无障碍设施相对比较完备,”阳阳告诉《IT时报》记者,“但在郊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是个问题。”阳阳遭遇过许多曾在游戏《见》里出现的场景:盲道上堆满了共享单车,或者干脆走着走着盲道就不见了,最离谱的一次,电线杆子就建在盲道上。


“如果走得慢一点,还能尽可能避开,”阳阳说,“但如果走得急了,就可能撞到,甚至摔伤。”很多时候,他们是靠走在旁边的好心人,才避免被撞到的情况。


对她而言,这还不是最无奈的,她想要知道的是,当这些无障碍设施被占用,可以向谁反映,向谁求助。


实际上,在上海并非没有投诉反馈渠道。通过12345市民热线或者“随申办”,人们可以对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损坏等情况进行反馈。但问题是,这些信息如何能够成为一项常识,或者说,它们如何才能在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群体中成为一个“热知识”?在无障碍设施的数字化应用和使用者之间,仍然存在空隙。


不过,这一情况或许很快将会得到改善。


2023年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中表示,上海将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数据互联互通,拓展无障碍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服务。也就是说,在无障碍设施的硬件建设之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进一步融入上海无障碍设施的环境建设中,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人群提供更多便利。


未来,对无障碍设施环境的优化将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和信息交流等方方面面。而信息交流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通道将被建立,越来越多的信息将被无障碍设备使用者们所了解。


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无障碍信息交流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纳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成为上海数字之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版 / 季嘉颖

图片/  bilibili   Be My Eyes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