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街道,成为全球生态活力社区样板

百家 作者:IT时报 2023-11-13 18:48:15


普陀万里街道案例入选《上海手册》

作者/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活力社区,为城市发展增加可持续性!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社区最贴近民生,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第三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2023版《上海手册》发布,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此次《上海手册》围绕“促进资源融合,共享城市未来”,收录了来自14个国家的24个案例。


中国有6个案例入围,分别为南京小西湖社区微改造、衢州绿色金融、三明碳汇交易、成都社区发展基金以及两个上海案例,即社会篇的“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可持续社会创新的试验田”案例以及环境篇的“普陀万里沧桑巨变:安居乐业的生态活力社区”案例,普陀区万里街道虽然是上海最年轻的街道,但已成为全球生态活力社区的样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与实践经验。


社区是一个“小题”,但可以“大做”,在连续8年参加《上海手册》撰写工作的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云看来,过去强调城市比较多,社区层面谈得较少。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也是发展目标之一。大家也在思考,社区层面的治理是否能够做一些创新或者大胆的尝试。

生态活力是“底色”

二十多年前的普陀区万里社区,是平房和农田交错的“飞地”,是农民住宅、工厂仓储和农田交错的郊区村庄,水系污染严重,交通出行不方便,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也不足。


今年的世界城市日主题为“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从1997年被列入“上海市四大示范居住区”开始,普陀万里社区经过26年的创新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遵循设计流程明晰的技术路线、推进细致深入的区域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2023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民生工程工作要求,普陀区打造万里慢行交通示范片区及无架空线示范区,践行空间融合和绿色发展理念,万里社区变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百姓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活力社区,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可持续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海手册》环境篇介绍,万里社区的亮点在于“有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详细的技术路线图和施工图、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生态活力社区以及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生态活力”是万里社区入选《上海手册》的关键词,也是万里社区建设的“底色”。“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普陀区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罗艳介绍,万里社区绿化水系交融,绿化覆盖率达47%,水系长度达4.5公里。

“一环”水脉,“六纵”绿轴,社区住宅与自然河流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上海少见的活水景观住宅区。以万里公园为例,改造后的万里公园用无围墙、绿地、广场、喷泉、凉亭等多元素实现公园景观与街区生活的完美融合,提高市民到达各公共服务设施的路径效果,打造了全年龄段友好公园,充分衔接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泵站以及雨水调蓄池,推动水域提质释放生态活力。对于万里社区的居民来说,就像住进了花园里,打造百姓宜居的“桃源”已浸润到万里的每一寸肌理里。

生活在“圈”中的幸福

早上,到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配药;中午,到助餐点和老伙伴们享受一顿营养、丰盛、可口的午餐;下午,午睡起来,把孙辈带到“未来家”宝宝活动区,自己则去隔壁上节舞蹈课……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等为目标,由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今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公示了全市第三批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万里街道位列其中。


中央活力便民生活圈、睦邻友好便民生活圈、开放融合便民生活圈、品质共创便民生活圈和智慧数字便民生活圈是万里街道的“五大便民生活圈”,犹如展翅的蝴蝶,为宜居社区注入鲜活生命力。

比如万里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就属于开放融合便民生活圈,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一环,于2022年6月启用,集社区事务受理、城市运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将原先分散在辖区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统一归并,提供社区事务受理、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既方便居民,也提高了服务效率。


记得十多年前,我去办退休,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但这几年办事越来越方便了,大多数政务可以在线办,即使要线下办理,也耗时很短。”一位家住万里街道的居民说,有“圈”就有幸福生活。


线下发力的同时,万里街道还注重线上拓展。比如智慧数字便民生活圈,就是依托中环花苑数字化社区建设基础,探索打造的数字化便民化服务场景示范建设,创新“线上平台+线下实体”服务模式,探索建设数字样板社区。

灵活就业群体的“家”

“在万里社区,你会发现无论是居民,还是外卖、快递小哥,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都是社区的共建者,而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承担的角色更多是推动者。”陈海云表示,他曾多次调研上海的一些社区,万里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感打动了他。


新村路661号,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仓库,如今3980平方米的空间对接了各种灵活就业群体需要的资源,成了普陀区内灵活就业群体“饿了能就餐、累了能歇脚、休闲有书读、出行有保障、就医更便捷、困难能协调”的集散中枢,包含21组功能各异的服务空间,阅读角、换电站、休息间、小卖部、医务室,各种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全市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也是万里“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外表看似五彩斑斓的集装箱,里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党群服务中心,也有提供休息、充电等服务的24小时便民站,还有让灵活就业群体10元吃到饱的社区食堂、解决临时宿舍的胶囊公寓以及急救消防培训站、篮球场、沪语课堂等。


一位外卖小哥每天都要来这里好几趟,吸引他的不仅是看书、锻炼等,更重要的是吃饭很便宜,即使过了饭点,也能吃上热饭热菜,还能趁吃饭的时间灵活电瓶车迅速“补能”。“这个‘家’里啥都有,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不少灵活就业群体这样表示。


万里,正在“鹏程万里”,一幅形象生动、色彩斑斓且极富温度的“实景图”已经展开。

可以看看

公益新天地园

助力公益项目开花

“社会组织是什么?有哪些工作岗位?能给就业者带来哪些实惠?”10月12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搭建的公益会客厅直播间里,主持人正和宝山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科工作人员畅聊关于就业岗位的话题。这是公益新天地园第四年承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活动。


位于黄浦区的公益新天地园前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闻名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201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在此发起筹备公益新天地园,2013年正式开园。


目前,园区有超过50家优质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入驻,涉及专业支持、特定人群服务、社区服务、急救防灾、扶贫济困等公益领域,并落地5个政府合作基地。


上海公益新天地通过打造园区、构建平台、完善机制等方式,吸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妇儿友好、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新供给,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有奖调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