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界真的遥遥领先

百家 作者:TechWeb 2024-02-11 18:03:17


本文来源 | 金角财经

ID | F-Jinjiao

作者 | 塞尔达
2024年1月,造车新势力的格局发生巨变。当月,华为问界销售32973辆,击败了此前长期占据榜首的理想汽车,首次夺得新势力品牌月销量冠军。

随后,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也凡尔赛了一下:“对智选车受欢迎程度预估不足,保守了。”

与问界的强势夺冠相比,多家新势力车企公布的销售数据可谓惨不忍睹,2024年1月销量环比2023年12月普遍出现大幅下滑。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销量环比下滑44.2%和59%,理想汽车销量也下滑了38.1%。

有业内人士认为,春节前的一个月是传统购车旺季,即使考虑到去年末冲年度业绩时透支了部分未来需求,但1月份销售数据的溃败依然是“超出预期”。

分化的行业销售数据反应出越发残酷的竞争环境。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认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格局会更像智能手机,前五名才有资格更好地生存下去。他补充,特斯拉、比亚迪和华为已经锁定出线资格,其他有志于占据主流的企业要争夺剩下的两个名额,时间窗口只有2024-2025年两年。

在新能源车行业的生存倒数阶段,智能化是各车企竞争的关键一环,加上问界在华为赋能下的巨大成功,使得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对已经切入赛道的华为和小米等科技巨头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暧昧起来。

“蔚小理”溃败

华为问界和理想汽车产品定位相似,都选择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同时,问界是华为汽车业务主打品牌,而理想则长期雄霸新势力销售榜首。这导致了问界和理想二者之争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

2023年6月,李想发文回忆称,2022年问界M7发布后,“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他还称,从未遇到过像华为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都毫无还手之力。

随后,李想组织高管团队集体学习华为管理经验,适时调整战略走出了危机。2023年,理想汽车共销售37.6万辆,远超其他造车新势力。

不过,随着去年问界新款M7的强势来袭,理想汽车又一次感受到问界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避开问界新车型M9锋芒,理想汽车甚至推迟了纯电旗舰车型MEGA发布时间,从2023年12月延后至2024年3月1日。

2024年1月11日,理想汽车宣布,将在MEGA发布同时推出现售三款车型的2024款。旧款车型随即开始优惠促销,价格幅度在3万元左右。

然而,理想还是没能阻挡问界超越自己,后者最终登上新势力榜首。

在新势力的头把交椅换人之际,行业竞争环境已进一步恶化。多家新势力车企公布的销售数据惨不忍睹,2024年1月销量环比2023年12月普遍出现大幅下滑。比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销量环比下滑44.2%和59%,理想汽车销量也下滑了38.1%。

有车企销售高层人士称,2023年12月,很多车企为了冲刺年度销量目标,提供较多优惠,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但2024年1月市场的低迷程度还是超出预期。他表示,春节前的一个月是传统购车旺季,2024年完全没有感受到市场热度,“从没见过这样的状况”。

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新上任的中国总裁徐大全认为,2024年的市场环境对造车新势力尤其严峻,传统车厂在竞争新能源车市份额时,背后还有燃油车的利润做支撑,但造车新势力中,目前只有理想汽车实现盈利,大多数新势力车企依然要克服市场严峻形势挑战。

一个残酷的行业现状是,汽车业正在向智能电动化转型,但大部分车企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跨过盈亏平衡点

东风集团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洛川认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业务能够达到并超过50万辆的企业,将实现销量和利润双丰收。而那些销量规模迟迟无法取得根本突破,又在持续亏损的企业,会在2024年遇到生存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新势力中的佼佼者——理想汽车,去年总销量依然不足40万辆。这意味着理想汽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放量,才能拿到李想口中的“出线资格”。

新势力在最后时刻能不能放量,取决于在汽车智能化上面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但行业价格战已经消耗了它们大量资源,这些车企多数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难以保留一定利润空间用于研发以维持竞争力。

随着华为和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切入新能源车赛道,对于这些遭遇生存危机的新势力们来说,拥抱“科技巨头”成为更实际的办法。

科技巨头的“朋友圈”
 
2023年底,华为和小米正式由手机斗到汽车业。12月26日,华为发布问界品牌旗舰车型M9;小米则在12月28日举办首场汽车发布会,介绍技术进展。

小米创始人雷军发文称,小米造车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他特别指出,新世纪以来,特斯拉引领智能电动先河,把汽车变成了“可移动的计算终端”。当下汽车业的新使命是打造“移动智能空间”,这是小米造车的出发点。

两大科技巨头在去年底的入局,预示着智能化将在2024年开创行业新格局。它们的到来,对于赛道现存玩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刘洛川认为,华为和小米都有各自生态和庞大的粉丝群,这是车企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同时,智能化竞争又意味着巨额投入,车企若不能跟上,2024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市场地位将受直接影响。

不过,有能力与华为和小米展开竞争的车企屈指可数,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结盟甚至屈就成为“代工厂”,是更实务的选择。

2023年11月,华为宣布成立“鸿蒙智行”生态技术联盟,目前成员有赛力斯、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和北汽蓝谷四家车企。华为和它们共同打造四个新品牌,已经确定的两个是“问界”和“智界”;另两个品牌或是“享界”和“傲界”。

据悉,华为与四家车企联合开发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华为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负责产品定义、设计,这些合作车型搭载华为全套智能化系统,尤其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此外,华为还将组建鸿蒙智行销售渠道,以统一形象示人。

一家华为合作车企人士称,这种合作模式相当于车企拿出几款车给华为操盘,车企赚取较为固定的生产收益,“代工厂”成色较重。

此外,车企还可以选择加入华为计划组建的智能部件公司。2023年11月底,华为宣布计划拆分原来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组建一家独立的智能部件公司,邀请众多车企入股。

除了鸿蒙智行合作车企都收到了邀请,长安汽车也是这家新公司的“天使轮投资人”。此外,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等多家车企正在接洽之中。

华为这家智能部件公司没有冠以“联盟”名称,但实质类似联盟。华为合作车企人士称,智能驾驶是一种共性技术,车企即使一拥而上也很难做出个性,与其每家各搞一套,不如共同绑定一家技术供应方。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华为在背后操盘,亲自下场做车的小米则尝试用“投行化”的方式组建自己的联盟。

2021年9月,小米智造基金成立,雷军担任该基金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截至2023年3月,小米智造基金已经获得两轮共计90.3亿元的募资,其中不少都投向了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领域。

除了小米智造基金,小米还通过小米产投基金、顺为资本以及小米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个平台,来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的投资布局。官宣造车以来,小米几乎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投了一个遍。

更有业内人士还称,不排除小米今后也会向汽车行业开放某些共性技术,组建类似华为的联盟。

龙头的犹豫

余承东曾表示,电动汽车行业竞争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这将是决胜的关键。他认为,如果不能抓住智能电动网联汽车的机会,无论多么强大的公司,将来都有可能消失掉。

随着华为和小米切入赛道,摆在现阶段汽车巨头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加大烧钱力度,通过自研而突破;要么选择结盟,拥抱华为等科技巨头。

中国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则是谨慎地在自研上发力。

比亚迪在2023年实现销量302.44万辆,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企。公司近年推出的DM-i混合动力系统、刀片电池、易四方四轮控制技术、云辇底盘控制技术等,是其销量突飞猛进的重要动因。

不过,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此前表现算不上出色,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相对保守。王传福曾表示,在智能化时代,宁可走得稳一些,也要推出最安全、可靠的智能化产品,不让用户承担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王传福之前曾将无人驾驶技术评论为“忽悠”。他解释称,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技术成熟度都不足以让无人驾驶落地。

这番评论引发了行业争议。在今年1月16日举办的“梦想日”活动上,王传福明确说,智能驾驶与和无人驾驶相比存在明确区分,“比亚迪非常重视智能驾驶”。

当天,比亚迪表示将用更具竞争力的成本加速智能驾驶普及,并首次系统展示了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应用。

比亚迪称,公司2023年推出的易四方、云辇等技术是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的产物,可使车辆实现原地调头、三轮行驶、应急浮水等功能。例如,百万元级的仰望U8上市时展示过原地调头功能,系统对四个车轮进行独立控制,属电动化成果。比亚迪以此为基础开发智能泊车技术,车辆可在狭窄路段通过旋转车身泊入车位,即是智电融合的应用之一。

比亚迪透露,目前智能驾驶团队有3000多名软件工程师、1000多名算法和硬件工程师。这一规模超过不少注重智能驾驶的车企。可供参考的是,截至2023年底,华为智能驾驶团队规模约为3000人,小鹏汽车智驾团队约有1200人,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约有900人。

相比之下,另一汽车龙头上汽集团的态度则显得犹豫。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智能驾驶是灵魂,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车企就只剩下躯壳。

不过,有网友于近日爆料称,上汽研发总院飞凡智驾全部裁撤,约近三百人。具体有三个方案可供员工选择,一转岗去上汽零束软件,二去上汽研发总院,如果都不想转就遣散N+1。这意味着飞凡汽车不会再独立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对此,市场猜测,上汽飞凡或许将成为华为解决方案模式下的一个新合作伙伴。

上汽集团的态度转变不难理解,自研虽然能把控核心竞争力,但研发过程“格外烧钱”,且高水平技术人才稀缺,报酬也非常高,烧钱投入可谓是“无底洞”。

一名车企技术负责人告诉媒体,自研要有配套的团队和相应机制,大众汽车集团重金投入汽车软件开发,结果并不理想,就是个负面案例。“钱对大众来说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没有相关人才和开发经验。”他说。

华为模式的隐忧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还有少数车企坚持在智能化上决心自研,但拥抱华为等科技巨头已成大势所趋。

这当中固然有行业资源分配的考虑。有市场人士认为,不是每家车企都有能力自研智能驾驶,即便部分车企坚持自研道路,多少也有“重复造轮子”的意味。

一名自动驾驶供应商技术高层人士亦称,智能驾驶技术本身就在成本、高性能、安全三个指标之间寻找平衡,实际上很难作出差异化。

不过,尽管和科技巨头合作是大趋势,但车企和华为等企业的合作模式还有不少问题要面对。

首先,华为问界的成功还没能为合作伙伴带来盈利。

赛力斯是华为合作车企,双方于2021年共同推出“AITO问界”品牌。在此基础上,华为发展出“智选车”模式。在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模式中,华为通过收取技术授权费用、零部件销售、车辆销售提成等方式获得收入。

不过,作为华为汽车业务的最重要合作方,赛力斯依然处于巨亏状态。2023年全年,赛力斯预计净亏损21亿至2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为46亿至50亿元。

其次,华为与赛力斯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车企还有待观察。

2023年11月,华为鸿蒙智行另一个新品牌智界发布首款车型S7,智界S7希望借助华为5G手机回归和M7热度,推动鸿蒙智行销量再上一个台阶。余承东称,关于智界S7定价,内部争议非常大,最终确定的价格是亏钱卖,只能期待后期放量弥补亏损。

不过,就算是“亏钱卖”,该款车型市场表现依然不佳。S7开启交付后没有重现问界M7热度。数据显示,2023年11月智界S7交付量为115辆,12月完整交付月也只交付784辆。

同时,智界S7还面临交付问题。2024年1月15日,华为称智界S7大定定单超过1万辆,但生产遇到问题,将向没有按时提车的车主提供补偿。

有华为鸿蒙智行合作车企人士猜测,智界S7交付延迟可能是受到华为自身部件供应影响,也不排除智界S7订单情况不及预期,华为将更多资源用于保障问界其他车型交付。

在燃油车时代,企业之间的结盟并不鲜见,小到共同开发一套动力总成,大到互相交叉持股,成功案例众多。

现在到了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由于单家企业很难塑造整个生态体系,对于多数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们来说,在规模效应显现之前,和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合作显然是更优选择。

但合作模式要想具备可持续性,需要探索出一条“双赢”的道路。从目前情况看,问界成功背后,华为更多站在一个“收割者”的角色,而赛力斯等合作伙伴则承担了前期大部分亏损。

各方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协调一致,最终可能会负面影响至产品销售,从而让华为模式乃至中国电动车智能化的发展埋下隐忧。

参考资料:
财新《华为问界销量超理想 1月多家车企销量环比下滑》
财新《汽车大决战》

※本文内容来自授权转载,不代表TechWeb观点,转载请联系金角财经(ID:F-Jinjiao


—【 THE END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阿里宣布将股份回购计划增加250亿美元 回购总规模增至650亿美元

华为分红770亿元 预计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7000亿

丨2023汽车行业十大热搜排行:小米汽车热度惊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