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侵犯个人信息欠缺民事追责途径

酷站 作者:防骗指南 2016-06-10 04:49:23
合理的规则,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必要支撑。 “快速迭代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打破言论自由与其他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如果任由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匿名社交软件发展,必然将会让社会进入一个失范、失序甚至混乱的局面。”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但这个自由要以不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为边界。 这样的后果,实际上已经有了前车之鉴。2015年4月,无秘这种模式所借鉴的美国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宣布关闭,原因在于这款应用允许用户传播小道消息、贴出自己的抱怨,以及匿名发布消息,由于发帖者身份不明,导致Secret上存在不少网络暴力行为,违背了创始人的初衷,最终难以为继。 有观点曾指出,在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对此,王维维深表认同,他认为,无秘为用户提供的匿名保障,不仅成为人们内心阴暗面的发泄之处,实际上也在变相地鼓励和保护违法信息发布者,人为造就了一个充满侵权和违法信息的空间,“这样的匿名环境不应存在”。 朱巍指出,如果在实践中有大量案例证明,像无秘这样的匿名社交软件存在大量侵权或者违法内容的话,就应当跳出技术中立性豁免的原则,关停类似的软件。 “很多存在侵权和违法信息的软件,往往都能够依靠‘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原则,得到进入法律避风港的机会。但如果一款软件的存在,本身主要用于侵权用途,那么就要考虑这款软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朱巍说。 而在胡钢看来,无秘软件上之所以有着众多侵权、违法信息,除了无秘所创造的匿名环境让维权者难以追责到信息发布者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上有关侵犯个人信息民事责任的缺失。 “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加强了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但很多情况下,个人信息保护依然是在民事责任的领域中去解决,不会上升到刑事责任的高度。缺失个人信息民事责任的追究,反而会造成一些看似轻微、实则对当事人损害巨大的民事侵权行为得不到有效惩处。”胡钢坦言。 胡钢认为,应当对在网上发布足以识别当事人的侵权、违法信息的发布者、转载者制定明确的处罚标准,比如参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每发布或转载一条侵权、违法信息,罚款500元,让每一个人在违法的时候,都会去考虑违法成本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都是基于合理、正当、必要的原则性规定,缺乏细化的规则。考虑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当前网络上侵犯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多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方式,出台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更加细化的规定。”胡钢建议。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